第47章
   
         
   
   
     王适安觉得有趣,伸手按了按崔衍昭嘴角,我答应了,你怎么不笑?
  崔衍昭:因为他还没到视死如归的境界。
  最后还是崔衍昭伸手够到漆案上的水果刀,把它递给王适安。
  刀锋划过,纠缠在一起的两缕头发都落入王适安手中。
  崔衍昭:?
  他在王适安这居然能有割发代首的待遇?
  崔衍昭疑惑中,王适安已将头发收入鞶囊,语含笑意,也带一丝郑重:陛下想与臣结发,臣愿领受此意。
  崔衍昭:
  清清白白的君臣关系,怎么就变质成这样了?
  朕
  想了想这个时候破坏气氛的后果,他决定还是直接说正事。
  有人来了,朕要出去见他们。
  王适安:哦?
  崔衍昭刚要走,就被王适安拉住。
  王适安轻描淡写道:臣忽然想起,有一事未向陛下交代。
  崔衍昭直觉不是什么好事,他不想听,但逃不掉。
  王适安:进宫之前,臣路过乌衣巷,顺便杀了王密。想必王清正是为了此事前来。
  乌衣巷正是王、谢两家子弟居住的地方,最初因王谢子弟都喜欢身着乌衣彰显身份而得名。
  自宫中延伸出的御道与秦淮河交汇处,就是大名鼎鼎的乌衣巷。
  王适安回宫路过乌衣巷是正常的,但顺便杀人就不太正常了。
  原来早上看到的真的是血。
  不对,王适安怎么知道王清来了的,不会宫人禀告的时候就醒了吧?
  崔衍昭按按额头:朕先去见见他们。
  *
  走廊上伫立两道身影。
  他们望着雨幕,身影透露出闲适风雅的气度,仿佛只是来宫里观光。
  臣参见陛下。
  王清很郑重地举扇作揖。
  谢珉也是一样。
  崔衍昭想到他们要来说的事情,一阵头皮发麻。
  二位爱卿冒雨前来,真是辛苦了。
  王清:右卫将军被大将军在乌衣巷中杀死,他是臣的侄儿,臣特意为他向陛下讨个公道。
  崔衍昭看向谢珉。
  谢珉向崔衍昭解释道:他和臣的女儿有婚约,不日将是臣的女婿。
  谢云织从东山学习回来后,大家伙一合计,还是只有王家的王密有资格娶她。
  但婚事才定下来没多久,王密就
  王密能力是有点不足,他也觉得委屈了自己才学甚佳的女儿,但王密已经是最好的选择,而且王谢都有了衰落的势头,必须联姻巩固联盟。王密没了,王家其他人还真不一定能挑出个比王密合适的。
  崔衍昭陷入沉思。
  没想到这看似对头的两个人还沾亲带故的。
  他道:右卫将军临阵脱逃,大将军也是为国考虑,是出于一片好心。
  王清以羽扇遮面,伤感道:可他是臣的侄儿!
  语调末尾还带颤音。
  谢珉紧跟其后,强调道:他也是臣的准女婿!
  照二位的说法,哪怕是通敌叛国,也不能杀了?
  王适安走出来,语气凌厉,不容置疑。
  他一出现,崔衍昭明显感到王清和谢珉的气场都弱了下去。
  王清表现出来的态度并不像是因为亲人去世而有多么伤心难过,崔衍昭本来是打算打太极,直到王清按捺不住表达出真实目的。
  但王适安既然出来了,他就不费这个心思了。
  王清眼里流露出震惊的神色:王适安,你清晨就已经进宫,怎么现在还没走?
  现在可都黄昏了!
  从来只听闻过臣子祸乱后宫,王适安倒是特立独行,直接霍霍起皇帝本人。
  王适安理直气壮:我与陛下有要事相商,与你无关。至于王密,他两次弃城逃亡,死有余辜,你们现在立刻回去,我便不计较此事。
  王清听后完全不敢相信。
  是王适安杀了他的侄子,怎么还成王适安不计较了?
  他一时间头气得突突的,扇子也不扇了,震声道:陛下,王适安是奸臣!
  谢珉震惊地看向王清。
  这和他们说好的不一样啊,怎么忽然就激动起来了?
  王适安眉头一敛。
  他现在很忌讳别人用奸臣这种词来形容他。
  他是和崔衍昭有关系,但那是他应得的。他征战数载,战功赫赫,让崔衍昭以身慰之,没什么不可以。
  而且他一直都是因功晋升,绝不是通过什么床笫手段获取。
  奸臣这样的形容,是对他莫大的侮辱。
  正要拔剑,他忽然想起崔衍昭也在。
  他想这事不能说和崔衍昭没有关系,于是冷冷一笑,把问题抛给崔衍昭:陛下以为如何?
  崔衍昭没想到问题还能回到他这里。
  他思考了下,平静地说:朕以为,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
  作者有话说:对不起大家久等了,本来是想写详细一点,但是发现水平有限,根本描写不出来下次一定qaq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6章 表白
  一句话, 让三位江南好臣无话可说。
  崔衍昭接着宽慰道:生死是自然规律,爱卿节哀。
  而且人生多累,死则无苦。
  这其实是目前的主流思想。朝不保夕的日子过得久了, 人就需要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理论来自我麻痹。
  但真正面临的时候, 可能心态又会不一样。
  崔衍昭说完了当前算是政治正确的话, 静等王清反应。
  王清没有秉着名士的风范,和崔衍昭探讨死亡的意义,而是沉沉摇头,说道:陛下如此认为, 臣无话可说。
  他捏紧扇柄,看了眼王适安,深吸一口气道但就事论事,大将军平叛有功,臣建议
  话刚说一半, 被谢珉抢白。
  谢珉:臣与尚书令商量, 建议陛下明日召开朝会,于百官前犒赏大将军!
  王清:?不是现在说?
  谢珉不着痕迹地给了他个眼神。凭着在王适安压力下迅速培养起来的默契,王清还是放弃了说话。
  崔衍昭没在意他们那短暂的交流。
  他想起了此时应该发愁的事情:大将军劳苦功高,是应犒赏。只是时间太短,只怕来不及准备充分。
  流程都没排演,就明天开始犒赏, 未免太心急了些。
  崔衍昭心想, 按照正常流程,明天该让王适安进位, 总百揆,晋封国公,备九锡礼, 加玺绶、远游冠
  现在都黄昏了,真的来得及排演吗?
  而且他到现在连给王适安加封的演讲词都没写。
  这两人这么着急,不会其实已经私下投了王适安,在表忠心吧?
  想到这点,崔衍昭若有所思地看过去,但视线打转几个来回,都没看出来王适安和另外两人之间有什么特殊互动。
  也可能是准备这次投,先交投名状。崔衍昭默默地想,早投晚投都是投,及早看清大势,选定方向也是明智之举。
  谢珉以为崔衍昭是在担心来不及准备各项流程的事,道:陛下安心,臣会通知太常尽心安排的。
  崔衍昭:有劳爱卿。
  他对王清道,朕继位以来,常蒙爱卿相助,无以为报,朕想赐爱卿开府仪同三司,如何?
  王清:?
  开府仪同三司是莫大的殊荣,当前朝廷也就王适安才有。
  无论陛下是真的因他劳苦功高而提出,还是为了安抚他因为失去侄儿的痛苦,这个条件都是极为诱人的。
  琅琊王氏衰落了很多年,这次总算又可以支愣起来了。
  只是他的侄儿唉,临阵脱逃,终究再难有出息,今后一定要对王氏子弟多加培养。
  心念转动,他摇羽扇的速度不经意加快了些。
  但速度一快,扇起的风也大了,有一点凉。
  王清觉得有点凉,于是矜持地停下扇子,道:陛下,富贵于臣,不过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