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虞堪之没想到进府后会是这么个情状,把桃子拿在手中:谢陛下。
  王适安:哼。
  虞堪之敛目站在一旁,并不多看王适安。
  崔衍昭前后看看,发现两人一点做面子功夫的意思都没有。
  在他面前装不合,他懂,是为了消除他的疑心。
  但是这样让他很尴尬,尤其是在知道他们在表演的情况下。
  崔衍昭想意思意思也表演一下,好加入其中。努力酝酿了会,发现他实在表演不出来。
  还是直接进入主题吧。
  崔衍昭:燕国来使要求与我国结盟,朕想借此收回部分领土,但不知道如何作为,卿等可有良策?
  虞堪之忽然转身往外走。
  崔衍昭:表弟,你要上班回宫了吗?
  虞堪之脸上流露出一丝尴尬:臣来时带了一批禁军,若不与他们说清情况,他们恐怕稍后便会冲进来。
  崔衍昭没想太多:快去快回。
  虞堪之离开,崔衍昭拉起王适安的手。
  崔衍昭:江南如今能依靠的唯大将军一人,燕国使臣为了在与我国缔盟之事上占据上风,定然会散播谣言中伤大将军。但朕与大将军一体同心,还请大将军不要被心怀叵测之人挑拨。
  王适安低头看着他们交握的手。
  崔衍昭等了一会,感觉有点握不住了。
  电视剧里都是这样演的,推心置腹的时候握个手,效果直接翻倍。
  但王适安一点反应都没有,崔衍昭酝酿了好久高山流水逢知音的感动之情,现在都没处发挥。
  失败次数多了,现在崔衍昭已经完全磨练出来了心态。
  他决定下次再换个办法。
  但是刚要收回手,就被王适安拉住。拉住之后,王适安并没有收力,把他整个拽着靠了过去,手按在他肩膀上。
  崔衍昭:
  这个距离疑似有些太亲近了。
  虞堪之打发完禁军,回来就看见亲密相拥的崔衍昭和王适安。
  虞堪之震惊:陛下
  *
  什么,颍川失守,守将与其部曲一并被俘?
  荀聪收到来自燕国的消息,眼前一黑,伸手扶在桌角上,才没有晕倒在地。
  对于别人,颍川是军事要塞,是燕国抵御夏国入侵的重要屏障。
  而对于他,颍川还有另一重意义,那是他的家乡!
  族中还有许多子弟尚且留在颍川未及逃走,也不知会遭受怎样的境遇。
  他出使时颍川就在被进攻,但双方呈僵持之势,他以为夏国皇帝刚篡位成功,急于巩固地位,不久就会召回进攻的军队。
  可现实却完全背离他的预测。
  虽然已经因为战乱不知道流浪了多少次,但才安顿下来没多久,家乡就再一次沦陷。
  荀聪捂着心口,极力让自己冷静,先了解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随后展开卷牍细致地读起来。
  原来夏国皇帝死了啊。
  刚登基不到一月的卫宁被刺身亡,其弟太原王入宫稳住形势后,亲自带兵攻打颍川,一战而胜。
  夏国的形势他亦有所了解,人人都说夏国卫宁是人中龙凤,而其弟卫衍貌丑无能,没想到
  又是一个藏拙的。
  他不难猜到卫衍的心思,因为藏拙失去的威望,必然要用战功夺回。
  荀聪的家乡再一次成为了功勋证明,不止是他的家乡,卫衍为了顺利称帝,一定还会再针对燕国其他城池。
  对于他们来说,攻打江南并非迫在眉睫之事。
  时至今日,中原仍旧有批心向江南的名士,若是攻打江南,反而会让这些名士离心,失去借助他们名望巩固政权的机会。
  荀聪深深吸了一口气,陛下已经重病,难以亲自带兵出战。且天下初定,人心未附,此番战败更是让民心遭受严重打击。
  出使之前,他以为江南面对的情形比他们更严峻,但现在看来,最危险的反而是他们。
  卫宁为什么要死这么快?
  荀聪心中万分苦涩,如果卫宁不死,卫衍就会继续藏拙;卫衍继续藏拙,那燕国就是安全的。
  心中哀叹一番,他打开存放重要物品的木匣,里面盛着另一份布帛,除了有着贺兰绪的题字与象征燕国最高权力的玺章外,全是空白。
  之前那一份只是贺兰绪的试探而已。
  究竟怎样与江南缔盟,贺兰绪全权委托他处理。
  陛下如此信任于他,无论遇到什么,他都不能失去方寸,以至损害燕国的利益。
  荀聪把木匣重新锁上,拿起塵尾扇了扇,被悲伤、震惊、绝望种种情绪冲昏的头脑遇见凉风,总算恢复了一丝清醒。
  他飞快地思考着,手捏着扇柄,指节用力到发白。
  江南威名最盛的将领,也就王适安一人,而王适安已经进位大将军,下一步显然是裂土封王,加九锡。
  他就不信,江南朝廷里每个人都愿意看着王适安篡位。
  偌大江南,总不至于一个忠臣都没有。
  只要江南对王适安失去信任,不愿再用王适安,一定会依赖他们。
  *
  邺城的夏国皇宫中杀声震天,哀嚎遍地。
  头戴武弁大冠,身着朝服,手握长剑的官员立于高台之上,冷眼看着眼前的乱象,高声下令:
  太原王有令,将陛下的子女一概押入天牢,听候发落!若有反抗者,杀无赦!
  作者有话说:
  ----------------------
  大家五一快乐!
  第11章 情报
  幽静雅室被丛丛翠竹包围,室内香炉徐徐地冒着青烟。
  青烟一缕缕飘忽不定,若有若无。
  王清手持羽扇,跪坐室内,目光定在宣纸上涂画的卦爻之上。
  少顷,王清沉静优美的面容上显出一抹得意,接着不顾往日的矜持,放声大笑起来。
  好,甚好!王适安不日将丑闻缠身,被迫出走寿阳。王适安小贼,不足一虑!
  因为这一卦太合心意,他心潮澎湃,不能自已,连忙摇起扇子,借凉风恢复冷静。
  在重金找来的卜卦术士个个言王适安乃大贵之人,不可轻易陷害之后,王清觉得这些人都是沽名钓誉之辈,不如自己摇卦。
  现在王清觉得还是自己占卜得更准一些。
  他看着眼前卦爻,得意洋洋:哼,陛下早晚一定会明白,王适安狼子野心,实不可信。只有我,才能真正为陛下分忧,保江南太平!
  他有心为自己再卜一卦,看是否能封大司马,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与陛下共治天下,重现祖上荣光,但现下情绪实在是太激动了,无法静心占卜。
  罢了,王清起身,先用为陛下献上物资,解燃眉之需的功劳,换一个开府仪同三司便可。
  打定主意,他施施然摇着羽扇,唤奴婢进来收拾占卜物品,并为他换上朝服,好入宫觐见。
  *
  回宫的崔衍昭正好碰上往东殿步行的王清。
  臣见过陛下。王清拱手,声音和表情里都是掩藏不住的志得意满,浑身都散发着快问我快问我的信号。
  崔衍昭决定礼貌配合,而且他对王清的印象也挺好的,一直勤勤恳恳帮他处理政务,也不找事折磨他。
  简直是他梦里的辅政机器。
  崔衍昭:爱卿今日前来,有何要事?
  王清:前几日燕国要求之事,微臣已经有了解决之法。
  崔衍昭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
  崔衍昭:细说。
  如果王清的办法靠谱,那他就不用费脑了。
  王清:燕国向我们索要绢五万、布二十万的事,如今举手便可解决。
  崔衍昭真心实意地赞美道:爱卿果然是治世之能臣。
  王清得到表扬,站得更直了些:臣发起百官筹款,如今已募集到三年的数目。陛下可以用它们换来整整三年的太平!
  整整三年的太平岁月!陛下一定能成为众望所归,民心所向!
  崔衍昭:
  好想撤回刚才的话。
  王清发觉崔衍昭的神情骤然冷漠。
  官场混迹数载,他自然也是个聪明人,一下便悟出崔衍昭是不愿意花钱求和。
  但王清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他劝解道:臣知道陛下是以向索虏求和为耻,但若索虏进犯,陛下就不得不起用王适安。王适安狼子野心,人尽皆知。待他功勋超越先帝,成为苍生所望,陛下又如何自处?
  王清说的很有道理,如果崔衍昭再在乎帝位一点,说不定就要被说服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