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在70年代当乘务员> 在70年代当乘务员 第172节

在70年代当乘务员 第172节

  席于飞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不,也有,一觉醒来伸胳膊,没人递给他衣服,洗脸水都要自己打了。
  没有玉玉的第一天,想他。
  没有玉玉的第二天,想他想他。
  没有玉玉的第三天……诶,放弃了。
  男人嘛,要学会洒脱。
  他现在忙得很。
  毕竟距离邓爷爷画圈只有一年了,新哥宁哥还专门跑到京城来跟他彻夜畅谈了两天,然后决定不去港城了,而是把目光放在了羊城与鹏城。
  其实这个时候,南方部分城市已经有了改开的苗头了,首先就是工厂实施了分包制度。老邹专门写信来问席于飞,京城这边有没有什么消息或者动静。
  席于飞告诉他,有钱的话,能包多少就包多少,如果可以,服装配件厂什么的也抓在手里,那就更好了。
  老邹也不是个傻子,现在的羊城到处都开始基建,很多大厂盖职工宿舍楼,以及圈地盖分厂。还要盖什么大商场,大型办公楼之类。
  上面的人信息总归是更加灵通,再加上席于飞这边的肯定,老邹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之前买的那几处破院子如今都被规划进了发展项目里,据说拆迁不但给钱还给楼房给门市,这让老邹觉得沾了大便宜。
  他决定到时候直接把其中一套楼房写席于飞的名字,毕竟是自己大外甥,也不能亏待了他。
  那时候房产证都是手写的,也没有什么签名照相啥的,只要有个名字有个地址,这房子就可以出证。
  马科长那边还比较消停,西北发展速度太慢了,全国改开的形势暂时影响不到西北。不过等新哥他们的工厂弄好,完全可以从西北引进劳动力。
  不过那也是几年之后的事了。
  现在席于飞眼前比较忙的事,就是改开之后,车站将要面临的情况。
  改革开放,会让国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开始,知青只能用考大学,或者家里安排工作,安排结婚的办法回城。但这样真的太艰难了,很多知青开始折腾,当地村里人也不太能容得下他们。
  79年开始,知青们就陆陆续续的回城了,几百万年轻人回到城市,给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毕竟城市里当初就因为没办法给这些人安排工作,所以让年轻人下乡支援农村建设。支援没支援不清楚,反正对于当地人来说,感觉双方彼此都是个折磨。
  眼瞅着跟自己睡一个屋的知青回了城,其他人能忍得住?
  但回城了又能怎么样呢?
  于是就有了什么一份工作两人干,一份工资养两家的说法。
  就连扫大街这种活儿,那都是好活儿。
  还有买爆米花的,修鞋的,这得去街道申请,让街道登记之后给你个武器,错了,给你个机器,又得找老师傅带你,等你能独立出摊了,才算是个正式工作。
  就这,都能抢破头。
  太多的年轻人没有工作了,城市里出现了大批的街溜子,以及很多“手艺人”。
  京城人诙谐,跟拉板车的叫板儿爷,跟扛东西的叫窝脖,跟偷东西的叫佛爷。有这个称呼,估计是因为觉得小偷手多,那些佛像手也多。
  席于飞得未雨绸缪起来。
  因为只要改开了,火车的车厢里,就会成为重灾区。
  车站,医院,公交车。佛爷们最喜欢的地方。
  目前来看,还算是安稳。可现在不预防,那以后就得是个麻烦事儿。
  席于飞自己写了好几篇关于事情管控的方法,但这时候没办法拿出手。可他对自己的车就更上心了。
  不但在车上巡视的时间长了,甚至还记下了被他抓到的每个佛爷长相与名字,并且做成了个一个册子。
  他是十分痛恨小偷的。
  因为上辈子最艰难的那段日子,就是因为被小偷掏了包。导致他身无分文,只能靠捡破烂和打零散工才能坚持下去。
  底层人民是最容易共情底层人民的,那些在车站和医院门口绝望哭泣的脸,是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忘得了的。
  七八年,看似是最为平静的一年。
  知青回城,大学开放,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席家四个嫂子又怀孕了,因为计划生育这个风声越来越大,让大家都开始紧迫起来。
  很多人都在抓紧,希望能在计划彻底实施之前,再多生几个孩子。
  多子多孙,一直都是国人对幸福的最淳朴的定义。
  云影和郑全最终也没办法跟席于飞希望的那样,等大学毕业在结婚。两个人考上大学之后,就由双方家长点头,举行了婚礼。
  拿着红宝书对着伟人像唱东方红,发下彼此是自己的革命伙伴的誓言。
  七八年年底,云霞云影双双怀孕,再加上其他四个嫂子,家里多了六个孕妇。
  曾柳华睁眼看见六个大肚婆,脑瓜子都疼了。
  她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在不停地生孩子,养孩子。好不容易孩子们都拉扯大了结婚了,又开始看着儿媳妇生孩子,养孙子。家里孩子比猪崽子还多,一个个闹腾的翻天覆地。
  曾柳华简直无法想象一下子又多了六个孩子是什么状况,而且极有可能不止六个……
  一开始她还催一下老四,这家伙对结婚这件事一点儿都不积极,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后来也不催了,爱结婚不结婚,反正家里孩子多,老了之后侄子们一人伺候一个月,轮一年还得富裕几个呢。
  同时,也没有人催席于飞跟云穆清结婚。
  云奶奶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这点儿小秘密透露给了云父云母,两个人吃惊了半天,也就放下了。
  云家富贵过,但也受过苦难。如今一家子团圆活着就挺好,只求孩子们健康顺心,其他的随缘吧。
  只是两家子一提起这俩孩子,彼此都有那么一点儿心虚。
  云家觉得是自家孩子太过分,在席家面前有点儿丢份,抬不起头。
  席家则认为是因为要保护大宝子而委屈了云家孩子,也有点儿心虚,直不起腰。
  两家子都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误会,但却让彼此之间感情更好了。
  时间在这种忙忙碌碌吵吵闹闹中过得很快,几乎一转眼,就来到了七九年。
  邓爷爷终于在沿海地区画了圈,改革开放正式拉开了帷幕。
  田新他们第一时间去了羊城,他们早就选好了地址,也在老邹的带领下和不少厂子喝了酒,谈了合作。
  现在正式开始圈地盖厂,实现纺织印染制衣一条龙合作。
  席于飞也把自己写的计划和那本记录了上百个佛爷的小册子,分别交给了铁路局他宋叔,以及调查处他孙叔。
  这是他目前最大的两条大腿了,云穆清还需要成长,但他总觉得这位大佬以后极有可能成长的路子歪了。但无所谓,俩人都这种感情了,能不能成为大佬都随缘。
  更多的知青回来,也有更多人被平反回来。
  席于飞跟家里人商量着,拿出不少钱开始买房子。
  平反回来的人有一部分都被整怕了,他们只想卖掉房子,拿了钱出国。这就让席于飞沾了很大的便宜,因为这时候房子的价格,真心算是历史最低价。
  政策上的改变让所有人都振奋起来,到了七九年底,已经有人开始想着要去南方发展了。
  听说那边盖了无数的工厂,招工信息都打到了报纸上面!
  而且南方比东北好多了,东北多冷啊,雪一下就是半年,感冒了都不敢出门,怕擤鼻涕的时候把鼻子掰下来。
  但是南方,在很多北方人眼中,那就是好地方。
  四季如春,冬天也能吃得上绿色蔬菜,不用烧炕,而且有很多时兴的东西。
  百货大楼里面很多服装啊包啊鞋子之类,还有家用小电器,都是从南方整来的。
  据说在那边,弯腰就能捡到钱!
  曾经这个说法,还是形容港城的呢。
  宋思明一开始觉得席于飞有些杞人忧天了,知青回城能有多大麻烦?一群年轻人有手有脚的,干点儿什么吃不饱肚子呢?
  但他也真没想到,79年年底,车站的人群以爆发式增长起来,每天都有人丢东西,甚至还有人被小偷的刀片划伤了手脚肚皮,弄的浑身都是血。
  还有抢劫的,那真的是明抢。抢了东西往人群里一钻,三两下就找不到人影了。
  车站派出所这边,无论是侯长青还是刘长胜以及常峥嵘,还有他那个刚分到这边派出所当副所长的五哥,都开始着急上火。
  这个时候还没开始严打,对小偷们实在是太宽容了。弄去派出所关几天就能放出来,顶多是街道劳教三个月,三个月之后重操旧业,压根谁都不怕,快把派出所当成家了。
  但席于飞在他的计划中着重提出了小偷的危害性。他们偷的不止是那点儿钱,那点儿东西,极有可能是对别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文件,用来救命的钱。
  东西被偷,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还有之前被遏制了一段时间的妇女儿童拐卖,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车站这种人员混杂的地方,就是他们作案的最佳地点!
  进过铁路这边开了好几次会之后,最终下了一份前所未有的文件。
  如果小偷被抓到三次,直接去劳改!
  劳改可不是劳教,劳教就在家门口,劳改那是需要去农场的。
  你不是说没吃没喝没工作才出来偷东西的吗?那农场很适合啊,去了有工作,工作能换吃的喝的,有的地方还能教你点儿种地的本事呢。
  这项条令一下来,农场里顿时被送过去许多年轻劳动力,几年内估计都不用发愁劳动力缺失这件事了。
  等八三年过后,这群佛爷备不住还得感谢如今这个规定呢。如果不是提前来劳改了,他们极有可能已经吃了花生米!
  作者有话说:
  我真的是服了。
  那一章被锁,我特么都懵了啊。然后问编辑,编辑讨论了之后也懵了啊。
  我跟编辑都找不到锁文的理由。但人家管理员回复十分精彩,说涉及文物买卖??
  我真的服了啊大宝子们,我真的服了啊!
  我写的是年代文,年代文!那时候别说文物是流通的,还特么有持枪证呢,供销社卖三八大盖!
  简直无语,照这么说,我如果写个古代文,里面男的娶了俩,是不是也得被锁?不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公序良俗道德观?
  我写个古代战争把人凌迟了,是不是也得锁?说太血腥影响青少年三观??
  我真的,上午锁了到现在还没解锁,编辑告诉我他们会重新审核,比较慢。
  我都气笑了。
  对了,跟大家说个冷知识,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文物商店和信托商店都是可以买卖部分种类古董的。那个某某博物馆的马馆长,他的很多东西都是那时候买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