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王熙凤知道这几个小姑子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得知女儿和她们学习,心中欢喜无限:好好好,以后我的大姐儿,肯定是个大才女。
  王熙凤明白宝钗的意思,希望自己给女儿起个名字。她现在虽识得几个字了,但和真正的才女比起来还差得太远,若由她来起名,让人笑掉大牙。
  凤姐立刻推辞道:我这点墨水,哪够给孩子起名啊?你们学问好,你们给她起一个吧。
  几人听了凤姐的话,齐齐看向迎春。她是大姐儿的亲姑姑,又一直尽心尽力地照看大姐儿,若要起名,也该由她起。
  迎春沉思片刻,道:贾家下一代都是草字头,不如就叫贾芝,取自芝兰玉树,希望大姐以后有出息。
  王熙凤欣然应允:这个名字好,就叫贾芝了。
  湘云心中始终挂念着宝玉,见众人言谈间对此只字未提,不禁有些抓耳挠腮。
  探春和宝玉关系十分亲密,这次来宁古塔也想找寻宝玉的下落,看湘云焦急,终于忍不住问道:凤姐姐,宝玉。。。
  凤姐听探春提起宝玉二字,神色不由一暗,眼中露出几分伤感,苦涩道:我只知道他出了家,之后就再没有他半点消息了。
  此言一出,众人面露失望之色。
  黛玉闻言轻声一叹,心下并未伤感。她一直有个莫名的预感,这次出来能和宝玉见上一面。二人之间的说是缘分也好,纠葛也罢,经此一见,也就两清了。
  湘云不知黛玉的第六感,只是看她气定神闲的样子,被她感染,内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黛玉几人在凤姐家住了数日,她们之前从未曾来过宁古塔,只知是犯人流放之地,气候严寒,定然贫瘠荒凉。结果在城里逛了一圈,发现和她们想象的截然相反。
  宁古塔虽然偏远,但地处罗刹、高丽三国交界处,开有三国互市。虽不如京城或是江南繁华,但绝非荒芜之地。
  各国商贾来往不绝,既有金发碧眼的罗刹人,又有身穿异国服装的高丽人。县城内商贸繁盛,各族交织,民风开放,众人看她们几个娇滴滴的女子走在街上,也不以为意。
  宝钗望着眼前这番景象,不由跌足叹气:我本以为这是极北苦寒之地,哪知竟有这么多商贩,真不该把伙计们留在辽阳。
  王熙凤没做过生意,不过执掌中馈那么多年,懂得些基本商业知识,知道在源头采购价格更低,贩卖回京利润更高。
  凤姐宽慰道:在宁古塔采买,不见得能平安运回京城。倒不如从辽阳进货,安全不少。
  众人闻言不免好奇地看向凤姐,等她解释。
  凤姐继续道:你们初来乍到,不知这东北深山老林里有胡子,以打劫过路客商为生。冬天大雪封山,胡子在家猫冬。如今春暖花开,胡子们都回了山上,专宰肥羊。
  提起胡子,王熙凤的面色有些苍白,声音也不禁颤抖起来。
  众人第一次听说胡子一词,不解其意,但听完王熙凤的话,立刻明白过来,这是当地百姓对土匪的俗称。
  黛玉看王熙凤一脸惊惧之色,奇道:凤姐姐,县城里也有胡子吗?
  王熙凤吓得连连摇头,道:这有互市,人人都带着保镖,而且朝廷派了重兵把守,胡子不敢下手。我听别人提起过,说胡子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掳掠妇女、无恶不作,不知多少人家被他们害得家破人亡。
  宝钗看凤姐闻之色变的样子,不禁觉得有些好笑,暗道:天不怕地不怕的凤辣子,竟也有怕的时候。
  王熙凤看宝钗的神色颇不以为然,以为她不信自己所说,语重心长道:遇上胡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商人在本地买了大宗货物都要雇镖师护镖,再花钱买路,才能将货物运出去。
  土匪们并非一味地嗜杀成性,只要商人们愿意支付过路费,多不会为难对方。毕竟商人们长期往返两地,杀了他们相当于断了这条财路。
  黛玉素有正义感,听闻胡子作恶多端,不由面带愠色,沉声问道:朝廷不派人剿匪吗?
  王熙凤无奈道:怎么不剿,可我们这山多林密,朝廷官兵一到,胡子就往山林里躲,根本剿不干净。
  湘云自从学了功夫,整天就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可惜京中一向太平,叔父家的几个兄弟,都嘲笑她练得是花拳绣腿,比试时不甚严肃,嘻嘻哈哈。湘云一气之下,不愿和他们过招了。
  如今听凤姐说东北土匪横行,湘云不由心动,有些跃跃欲试。她们此行怕路上不安全,特意带了兵器,就在马车里放着。她暗暗盘算,不如出城,拿这群土匪练练手。
  迎春心细,看湘云眼中精光大现,唇角含笑,猜到她心里所想,脸色一白,劝道:云妹妹,咱们姐妹几人不过学了几天的拳脚功夫,哪是胡子的对手。
  王熙凤闻言一惊,急忙劝道:胡子心狠手辣,下手时从不留活口,你们小姑娘家家的,千万不能以身犯险。
  探春其实也有些心动,她素来骄傲,只恨不是男儿身,不能建功立业。如今练了一年的武,虽然时间不长,但也想同男子们较量一番,看看谁高谁低。
  二人听了迎春和凤姐的话,只能按捺住心下的躁动,不敢轻举妄动。
  几人这边闲话家常,门外传来敲门声,原来是有人上门来收购女红了
  王熙凤是宦门之后,自幼耳濡目染,手艺、花样、配色都是一等一的好。能来卫朝做买卖的商人,不在乎价钱,只要能收到好货,贩回老家,一本万利。
  和罗刹人相比,高丽人更喜欢卫朝的刺绣。王熙凤在宁古塔小有名气,经常有商贩拜访。
  黛玉看王熙凤和商人说话态度谦和,低声细语,讲价时锱铢必较,待银两到手,更是小心翼翼地收好,哪有原先的半分煊赫以及铺张。
  黛玉蓦地有些伤心,眼眶一红,转过头去。
  王熙凤拉过黛玉的手,叹息一声道:你要问我,是如今自给自足的生活更好,还是昔日富贵日子更好,我不会故作清高,说些违心的话。
  她本是富贵丛中长大的,从小过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身边奴仆环绕。凤姐不傻,放着福不享,非要来过苦日子。
  但自己作的孽,终究要自己还。我来到了宁古塔,才知百姓的难处,想想原先那般重利盘剥,插手诉讼,真是恨不得回到过去,把自己给抽醒了。
  贾府衰败虽不是王熙凤一人之过,但她对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是真的后悔了。可见板子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知道疼。
  黛玉几人见王熙凤是真心悔过,又如此想得开,不禁替她开心。
  宝钗安慰道:等过几年大赦天下了,没准你就能回去了。
  王熙凤自嘲一笑,捋捋鬓间的碎发,道:借你吉言了。
  她知道贾家的事就像根刺扎在当今心里,除非是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她才有可能回京,否则这辈子就交代在宁古塔了。当今年富力强,等他驾崩有得熬呢。
  不过王熙凤生性洒脱,来到宁古塔后,与当地人相处久了,更添了几分豪迈之气。她无所谓的一笑,道:宁古塔冬天虽冷了些,但夏天凉快,住习惯了倒也不错。
  几人在宁古塔又住了几日,王熙凤担心开了春,路上会遇到胡子,便催着她们赶快上路回京。
  凤姐虽知几人会武,但以为不过是花拳绣腿。几个貌美如花的姑娘,又没带护卫,若是被土匪盯上了,怕不被抢去做压寨夫人。
  王熙凤久在宁古塔,认识了不少人,想找个商队,让几人跟着他们南下,能安全不少。
  可商队见黛玉几人俱是女子,长得又十分出挑。要不是担心遇上仙人跳,损失了货物,要不就是担心队伍里都是男子,血气方刚,路上惹出祸事,都不肯带着几人。
  黛玉几人知道世人对女子多存偏见,不以为意。既然她们能自己来到宁古塔,就有信心平安回京。
  宝钗生性谨慎,来之前不知此地匪患猖獗,若是知道,定然不会将伙计们留在辽阳。回京前,她买了不少的干粮,准备一路快马兼程,尽早到达辽阳与伙计们会合。
  黛玉十分赞同宝钗的想法,出门在外还是安全第一。迎春对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针扎一下都不带出声的,但不愿大姐儿涉险,因此极力支持早日回到辽阳。
  众人日夜兼程往关内赶路,哪知天不遂人愿,几人快到银州时,遇到了拦路的劫匪。
  这队土匪共有十一人,为首的叫鳖老右。土匪落草时不能使用原名,一是怕以后在江湖上闯出了名号,被熟人知道了,告到官里,连累了妻儿老小。
  二来土匪们都知道杀人越货不是正经营生,用本名怕辱没了祖宗,神仙知道了降罪。因此纷纷改名换姓,求个心理安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