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太子妃 第28节
   
         
   
   
     朱元璋瞥他一眼,直白问道,“爱卿,你怎么看国子学现有的制度?”
  梁贞哆哆嗦嗦,“臣, 臣......”
  他并无太多面圣的机会,数月以来,明明在心中演练过无数次辩解的说辞,可事到临头竟然害怕地完全说不出来话......
  朱元璋更嫌弃了, 他冷声道,“祭酒之职, 以爱卿之能还是勉强了些。”
  梁贞“噗通”跪地, 完了, 什么都完了。
  他曾还侥幸地以为,皇帝是赞成他的做法, 之所以没有动作,是因为不想伤未来太子妃的脸面。
  原来, 并非如此......
  梁贞害怕地整个人直抖。
  朱元璋没兴趣给个无用之人花时间, 他扫眼在人群里探头探脑的十几个少年,从中揪出来个典型, “常茂?”
  常茂怔楞片刻,随即又蹦又跳地出来, “参见皇上。”
  朱元璋打量眼他,“长得像你爹。”
  常茂抓抓脑门,那憨头憨脑的笑,更像常遇春了。
  朱元璋语气和缓,“听说你想早点毕业上战场?”
  常茂猛点头,双眼亮晶晶的,“我想,我想!”
  朱元璋:“知道上战场要做什么吗?”
  常茂半点不带迟疑的,他做了个挥剑的动作,“上阵杀敌!”
  朱元璋点点头,接着问道,“你准备去做将军么?”
  半大少年,光听到“将军”二字,嘴角都咧到了耳后根。
  可他美滋滋傻笑片刻后,出人意料地道,“我得先从小兵做起。”
  朱元璋挑了挑眉,极有耐心问道,“你爹常遇春是郑国公,你可蒙父荫,直接领兵。”
  常茂摇了摇头,“那不行的。”
  朱元璋:“为何?”
  常茂:“家姐有言实践方可出真知,尤其像我们武将,往往一个决定关乎着上万人的性命,最忌纸上谈兵。故而,我要先从小兵做起,真实的了解军营,认识战场,再凭自己的本事升任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
  小小少年,尚且稚嫩的面容,满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
  朱元璋仔细观察他半晌,突然迸发出三声大笑,继而扬声问道,“还有谁和常茂一样甘愿身先士卒?”
  他的话音刚落,人群里争先恐后响起“我”,“我”,“我”的自荐之声。
  热血沸腾的少年们,又何惧于战场冲锋!
  朱元璋很欣慰,他扬手做了个安静的动作,道,“诸位,朕欲以科考取士。”
  国子学内静默一瞬,随即响起更热烈的欢呼声......
  今已洪武三年,朝廷终于设科取士,这绝对是天下读书人最最期盼的事!
  “......朕欲设经史、律令、算学、策论、骑射五科,准予国子学率性堂学生、各地举人参与会试,会试者可选择只考一科,也可五科全考,单科前二十者,五科总评前两百者可参与殿试,殿试同样以优劣评分,五科总分再加殿试评分第一者定为状元。”
  国子学率性堂诸生喜悦溢于言表,会试五科乃是他们平日所学。
  “我要夺骑射科第一名!”
  人群中突然爆出个狂傲自信的宣言。
  众人纷纷侧眸望去,只见个与皇帝面容极相似的少年昂着脑袋,满脸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势。
  朱元璋:“......”
  他对老二没啥信心......
  ·
  朝廷即将设科取士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迅速扩散至各州县。
  各地读书人的反应与国子学诸生的反应大不相同,他们都是纯粹的文弱书生,从来一心只读圣贤书,骑射什么的,太粗鄙了!
  但是胳膊拧不动大腿,即使他们有反对意见也没什么用。
  因着国子学的提前建立,朱元璋并不像原历史那般缺少文官。
  洪武三年八月,各地乡试如期举行,以选拔举人参与来年会试。
  洪武四年二月,会试在京举行,各地举子纷纷聚拢而来,福乐酒楼还因此大赚了笔。
  三天三夜的会试过后,成绩在万众期待中放榜。
  常乐继续自个的低调人设,没有亲自去贡院门口看榜,而是在家中等候。
  她其实是个急性子,喝了碗茶便有些不耐烦了。
  好在,家里人体贴,常茂第一时间命随从骑马把抄写的榜单送了份回来。
  常乐略感意外,总评第一名竟是朱家老三朱棡?!
  那位英俊的未来晋王,在史书中以多智残暴闻名,如此看来多智是真的。
  第二名是吴伯宗,他经史、律令、策论三科第一,奈何骑射实在拉胯......
  第三名是郭翀,他也是骑射科严重拖了后腿。
  常乐在脑海里调出两人资料,原历史里,吴伯宗和郭翀都是有名的才子。
  他两还有段极有名的“趣事”。
  吴伯宗自幼聪敏,乡试第一,得中解元,会试第一,得中会元,至于后来的殿试......
  本来郭翀是殿试第一,可他面目略有瑕疵,直白来讲就是有点丑......
  朱元璋觉得他大明朝的第一位状元必须才貌双全,于是任性地点了同样表现甚佳,容貌英俊的吴伯宗为状元。
  至此,吴伯宗三元及第,得帝亲赐冠带袍笏,被称为“明开科第一状元”。
  而郭翀......抱歉,他只得了个榜眼。
  古代榜眼也很难得,可到底是第二名,郭翀向来以第一人自诩,这样的第二名,于他而言更多的可能是屈辱。
  常乐轻啧了声,朱元璋着实是很任性。
  看过前三名,常乐开始寻找自家弟弟的名字,常茂荣获算学、骑射科的第一名。
  他也只参加了这两科的会试,常茂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完全没把精力浪费在别的科目。
  算学、骑射两科的第二名都是朱棡,而嚷嚷着要夺骑射科第一名的朱樉,位居第三......
  得知自个成绩的朱樉气炸了,他竟然输给了两个弟弟,朱棡和常茂的年龄都比他小。
  常茂也就算了,平时在国子学练习时,两人互有输赢,朱棡算怎么回事?
  他什么时候骑射那么好了?
  还有,他科举都能得个总评第一,为什么通不过率性堂的考试?
  骗子,大骗子!
  朱元璋特意把两个儿子叫到乾清宫,猛烈地称赞勇夺魁首的三儿子,至于啪啪打脸的二儿子......
  他随手检来根鸡毛掸子,就要履行父亲的管教之责。
  朱樉又委屈又伤心,弟弟伤他心,老爹伤他身。
  朱棡也很无奈,他身为好弟弟,总不能先于哥哥毕业,那叫哥哥的脸面何存?
  至于科举总评第一,他只不过是想试试自己的真实水平,谁能想到轻轻松松拿了个第一呢?
  哎,有时候太聪明,也是种烦恼哇......
  ·
  洪武四年三月,会试总评前两百者、单科前二十者进宫参加殿试。
  古往今来,殿试向来只考策问,可朱元璋不一样,他别出心裁,考得是农桑!
  谁能想到殿试考农桑?
  反正很符合朱元璋的出身。
  国子学诸生很开心很兴奋,他们每年必修农桑。
  各地举子瞬间变了脸色,农桑那不就是种地么,他们怎么可能会种地!
  虽则在洪武二年时,朱元璋曾下诏令各地兴办郡学,课程照搬国子学,可真正落实的却仅有极少数的地方。
  再者,许多的读书人自持身份,压根瞧不起农桑之事。
  没什么意外的,朱棡在殿试过后,依然是总评第一。
  而真正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名吴伯宗,以及第三名郭翀,他们不愧是原史中的状元和榜眼,竟对农桑之事也信手捏来。
  吴伯宗笑意浅浅与郭翀对视了眼,他们自对方眼中看到了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
  自国子学设立农桑课以来,吴伯宗和郭翀便敏锐地察觉到朝廷的侧重方向,他们有意识地加深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那再学个种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更何况人吃五谷杂粮,当官的也得吃,没有种地的百姓,谁都得饿肚子!
  除去他俩和国子学诸生,其他人的殿试成绩都很不理想,排名比原来的退步许多。
  可朱元璋还挺高兴,约莫可能至少没有全军覆没,以及朱棡狠狠给他挣了个脸面吧。
  朱元璋乐呵呵亲赐朱棡独属于状元郎的冠袍带履后,又极是可亲地关心榜眼、探花,以及各科第一名。
  总共也没几个人,很快轮到了算学第一名的常茂。
  朱元璋笑眯眯赞道,“没想到茂儿不仅武艺出众,连算学也极有天赋。”
  常茂很谦虚,“微臣并无算学天赋,全赖家姐所授之法。”
  朱元璋看眼自家太子,轻飘飘发出个疑问词,“哦?”
  常茂献宝似的,从自个左右两边的袖兜里掏出五六本装订成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