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楚红也觉得错过了个好机会。
  主要是母女俩因为栓子妈晕倒才过来的,自然不会叫贾老跟着来,就怕她有什么事,栓子家人都把怒气怨气冲贾老去。
  可要是早知道是怀孕了,那是好事,让贾老诊出来,也能算是开门红。
  “还是小心点好。”也不怨楚红小心谨慎,毕竟要是出点事,还会连宋爷爷有一个姐姐,还有弟弟妹妹。
  大姐出嫁后很快就去世,没有留下儿女,曾经的大姐夫很快就另娶,现在也没来往了。
  小妹嫁到后吴村,生了一儿二女,前些年的年景不好,没了一个女儿。
  儿子成家后,也早
  已生了二子一女。
  女儿嫁给了镇上工人,也生了两个儿子。
  对了,宋有福的媳妇,就是后吴村的人,是他去小姑家拜年的时候看中的。
  所以现在还没结婚男女青年特别喜欢走亲戚,指不定未来的另一半就能在亲戚村里找到呢?
  宋二爷爷也只有一女一儿,房子就建在楚红他们前面。
  因为二爷爷比自己爷爷小十多岁,他结婚又晚,儿子才二十六岁。
  他儿子结婚也晚,现在孙子才两岁。
  要是楚红没离婚,指不定明年就会生孩子了,相差两岁的孩子,却相差了一个辈分。
  他们也都是早些年就约好了,年初一午后来给宋爷爷拜年。
  楚红进门就看到近二十个人在院子里说说笑笑,还有好几个孩子在你追我跑打闹,差点以为自己走错门了。
  吴秀开始喊人:“姑父,姑妈…”
  楚红也想起来他们是谁了,跟着喊人。
  来了这么多人,那肯定是要吃晚饭的,楚丹已经洗了一大盆青菜,开始在切萝卜了,看到楚红进来,喜出望外:“姐你可终于回来了,晚饭三点半就可以烧了,得准备三桌的菜。”
  楚红算是明白,为什么过年前,爷爷奶奶总说留着过年待客吃。
  这么多人,要不是年前多买了些肉,多备了些菜,今儿也就只能招呼大家多吃:青菜萝卜豆腐保平安了。
  楚红低声问:“姑婆他们那边,今年来的人格外多一些啊?”
  以往就只有姑婆,带着儿女孙子过来拜年。
  今儿不仅是姑婆一家子都来了,很少见面的表姑一家子也都来了。
  楚丹也是一脸茫然:“是啊,奶奶本来说两桌足够了,现在起码得三桌,咱爸和二叔去小叔家借桌椅板凳了。”
  她说的小叔,就是二爷爷的儿子。
  楚红倒是想起来了,原先爷爷从姑婆家借了钱,去年还清了。
  或者是听说自己得了一笔意外之财。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老话果然有道理。
  家里腌肉都放在楚红房间的外间大缸里,池塘里的藕挖出来后都没洗过,宋爷爷后来还从村里换来不少藕,整出六道菜还是很容易的。
  宋奶奶被小姑子拉着说话,心里也惦记着晚饭,借着倒茶出去一看,见两个孙女和两个儿媳都已经在烧火,切菜,炒菜了,也就很放心的拎着开水壶进去了。
  吴映红就是姑婆的女儿,嫁的男人是镇上搪瓷盆厂里的,后来招人,吴映红也托人帮忙成了临时工。
  前些年宋家还从自家借了钱,她想着亲戚里是自家是双职工家庭,家境最好,真怕大舅舅又问自己借钱。
  娘亲舅大,她也不能不来拜年,因此干脆不让自己男人跟着来,就算是大舅舅问自己借钱了,她也有借口推脱自己不当家。
  可没想到,去年大舅就把钱还清了,还听说楚红招了个上门女婿,最后上门女婿去上大学,楚红离婚后还要了好大一笔赔偿。
  还有六台拖拉机,听说也是楚红特意到申城去申请来的。
  这就让他们很震惊了。
  再有就是他们上班的厂里,是市里的分厂,机器都是市里淘汰下来的,入库的时候才发现好几批搪瓷盆都出现了质量问题。
  原本是最受欢迎的,新人结婚必须买一对双囍的搪瓷洗脸盆,囍字变成了喜,一对喜鹊也变成了一只喜鹊。
  就是少了另外一半。
  虽然说是破除那啥,但是这样的洗脸盆意头不好,让她去买,她都不乐意。
  当然要送出去的货是加班加点的重新做好运出去了,瑕疵的两千个脸盆就在库房里堆着,领导让大家想办法销出去。
  现在又不能私下买卖,还不能降价,要不然材料对不上,得他们掏钱贴补,这就更难销了。
  因此吃晚饭的时候,吴映红就和宋支书说起这事:“大表哥,我听二表哥说,年前你都给收购部供应了不少菜蔬,我们那有一批瑕疵的洗脸盆,你能不能替我们想想办法啊?”
  宋支书听她说完后,好一会儿才摇头:“你要说二百个,那我或许可能有法子,这两千个盆,那真的太多了。”
  他先前还纳闷,今年姑妈他们的礼物特别重,比以往多了两斤江米条,两斤干红枣。
  原来是有求于自己?
  不过帮不上忙也没办法,明儿去姑妈家拜年的时候,自己也多拿一罐子饼干就行。
  第57章 差价
  吴映红本来就没抱还多希望,闻言也只是和大家抱怨:“那批货销不出去,倒霉的是我们,连着两个月都没发工资了。”
  “原本还说两人在同一个厂里上班还能有个照应,现在真怕一起下岗。”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不知道以后…”
  宋姑婆见女儿说个不停,只能开口打断她的抱怨:“行了,你们又不是厂里领导,指不定过几天领导们都已经想到好办法了。”
  宋爷爷也招呼她:“映红你多吃点肉。”
  虽然肉是腊肉,也就切的薄薄一片片,但是数量不少,腊肉炖豆腐,吃着连豆腐都特别香。
  宋二爷爷也跟着夸:“这藕也好吃,小红小丹都像嫂子,厨艺好。”
  另一桌的吴巧芳听到这话,赶忙道:“楚红烧菜太费油,二叔你都不知道,她炒藕的时候,用了一大勺猪油呢。”
  今儿厨房里摆了一桌,中间的屋里也摆了一桌,另一边也摆了一桌。
  楚红就领着小孩子们坐了一桌。
  孩子们话都多,又闹腾,她也就没听到二婶他们的话。
  不过吴映红吃好晚饭,等长辈们说话的时候,也跑来找楚红了,又把那些话说了一遍,最后满脸希翼的低声问她:“你能不能联系申城那边的人?帮着卖出去?”
  楚红勉强笑着问:“供销社里搪瓷脸盆是三块八一个吧?”
  他们这边购买搪瓷脸盆不需要票。
  可将近四块钱的价格也不便宜,像乡下,木头做的脸盆也就三毛钱一个,木桶也不过五六毛钱。
  好处是搪瓷脸盆拿着轻便,结实,好看。
  缺点是表面很怕磕碰,磕碰处容易被氧化,然后就生锈而出现孔洞,并且还会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就得拿到镇上,花三五分钱,有师傅会锔瓷,俗语叫钉碗盆。
  当然那师傅也是拿工资的工人。
  吴映红也有点不好意思:“对。”
  “可这必须原价卖出去,要不然会被总厂追责。”
  要是真的以瑕疵品的价格卖,肯定有人愿意贪图便宜买。
  可一样的价格,谁会愿意买瑕疵品?
  楚红心里一动:“现在大米一毛四五一斤,你们厂里领导要是能愿意用大米换,那我们这能把这一批瑕疵品换出去。”
  吴映红来找楚红,是想让她联系前夫。
  她以为拖拉机是前夫帮忙的,那既然能帮上这样的大忙,就误以为前夫家有人在厂里当大领导,那让工会发有瑕疵的搪瓷脸盆也没关系。
  可现在听到楚红说要用大米换,她也不能做主,就不再多说,反而转移话题:“小红啊,听说你还想招婿?那你得趁着年轻找,要不让我阿妈替你寻摸寻摸?”
  “我也不急。”楚红倒是有些遗憾,要是能用粮食换,那两千个搪瓷脸盆在乡下肯定能畅销。
  农村里的人舍不得花钱,但分给自己的粮食,那都觉得是不用钱的,用近三十斤粮食换搪瓷脸盆。估计都能愿意。
  宁愿少吃点大米,多吃点玉米野菜番薯这些杂粮,也得有看着就体面的搪瓷洗脸盆。
  当然楚红自己是肯定舍不得用粮食换的。
  因此送他们离开时候,楚红还特意叮嘱一句:“小姑,要是愿意用粮食换,记得来找我啊?”
  等他们离开后,宋支书有点纳闷的看着楚红:“你揽这事不嫌麻烦啊?”
  毕竟自己的女儿,横看竖看也不像是特别热心助人啊?
  楚红凑到他身边低声道:“用粮食换可以赚个差价,咱们自己还能趁机囤粮食。”
  不仅是自家吃的,楚老他们也有七个人呢。
  粮食缺口太大,从外面买价格高,还不安全。
  宋支书一脸警惕的看着她:“缺斤少两的事,咱们可不能做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