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王翰和一众人看呆了,连喝彩都忘了喊,这些人中能倒挂金钟的不少,但同时还能射倒稻草人的可就没有几个。
趁着他们失神的功夫,洛北轻轻巧巧地过了中段,射中两边稻草人眉间。两只稻草人一到地,王翰才反应过来,又招呼众人射箭。
洛北眼看着一轮箭雨又至,干脆一脚踩马镫,一手扶马鞍,侧身挂在马上,躲掉了这轮箭雨。
洛北眼见终点在前,还有两只稻草人未经过,翻身上马,仰射两箭,两箭飞到天空,如流星一般落在了最后两只稻草人头上。
马儿越过终点的草垛,洛北翻身坐在马上,白衣翩翩,依旧是一点粉彩也没沾上,他催马走到王翰面前,伸手让金雕站在自己肩上,英俊的脸上是遮掩不住的骄傲神情:“王翰兄,扇子。”
王翰脸上一片半哭半笑的神情,他对金银无所在意,但这扇子乃是他的心爱之物,一向放在手边不肯离身:
“洛北……你可要善待它啊,这柄扇子,不说价钱,便是寻它便花了我几年功夫。”
洛北跳下马,放飞金雕,把扇子拿到手中,合起关上,把玩了一番,又笑着递回到王翰手中:“罢了,君子不夺人所好,这彩头就罢了。”
王翰惊喜道:“洛公子此话当真?那……”
“自然当真。只是我初到鸣沙的时候,为了安置流民,向鸣沙当地的大户借了些钱买地。若王公子肯支援些……”
他把话说到这份上,王翰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当即拍了拍胸脯:“洛明府放心,这笔钱我出一半!”
洛北躬身道礼:“那我可就代鸣沙百姓谢过王公子了。”
王翰哈哈大笑:“你赢来的,何谈一个谢字?要是你洛公子肯答应我一个条件,剩下一半我出了也无妨。”
洛北正要问他什么条件,却见王翰将两手沾满了粉彩,向他扑过来,他闪避不及,被抓了个正着。周围那些人也一拥而上,不一会儿,他那件白袍也染得粉粉青青,看不出一点原来的色彩了。
笑闹了一阵够,洛北把手下人重新分组,命他们再练两轮,自己牵了马和王翰走到山坡上,天朗气清,蓝天高远,看得人心旷神怡。
王翰开口道:“洛北,你可知道我这次到鸣沙来,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第68章
“古语所说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是真的。”
洛北听得出来,王翰这句话化用了孔子《春秋》的句子,面上却只微微一笑:“哦?这话是怎么说的?”
王翰找了块稍平整些的岩石,坐在山上望着下头的草原:“所谓‘礼仪’,不过是为人处世的规范。今天我在鸣沙县衙,已有突厥牧民拿着自家种的粮食,来县衙答谢你的恩情。他们的子孙会和汉人一样,种地、读书、知礼,如此几代,他们和我们汉人有什么不同?”
他望了一眼洛北,见洛北没有答话的意思,便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可做成这样的事情很不容易。要有太宗文皇帝那样的胸怀,还有如你我这样脚踏实地的人。一步一步,筚路蓝缕,方能功成。我猜想,昔年太宗皇帝削平天下,设立羁縻州统治这些胡人时,想的应当也和我今日差不多吧?”
王翰说着说着,语调低沉下来,似乎正在沉思:“可是时至今日,各族叛乱,边塞依旧动荡频频,不得安宁,这又是为什么?”
洛北笑了:“你是想问我,为什么他们不仅能降而复叛,还能裹挟当地民众一起迁往草原?还是为什么边塞战事不宁?”
王翰睁大了眼睛望着洛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吗?”
“第一个问题,我曾经也想过。”洛北干脆也坐到他旁边,金雕从他们头上掠过,去追逐草海里一只载沉载浮的兔子:“在鸣沙,你看到了从草原投奔来的牧民。在草原上,我也见过来草原逃难的农民。我曾经问过他们,草原苦寒,为什么你们不肯回去呢?”
“他们回答我说:‘中原难过,不如草原自在好过。’”
王翰的脸刹那间红了,他明白,这就是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
洛北笑了笑:“我在草原上放过牧,知道牧民们过的是什么样子的日子。照看土地的农民,尚有农忙和农闲的分别。照看牲口,那是一日都没有休息的。要是遇到天灾,农民们有些积攒的种粮可以拿出来吃,还可以等待朝廷的救济。但牧民们分散各方,连哭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王翰深深地望着他,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洛北顿了顿,面上依旧是一派春风化雨的笑容:“可这样的辛苦换来的是什么?是种地的农民,十五亩地就可以养活一个人,但放牧的牧民,要一千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更不要说,许多生活必需的东西,譬如盐巴,草原上是从来不产的。”
王翰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他沉默片刻,忍不住站起了身:“洛北,你的意思是.......这些人本质是为了吃饭才和我们打仗?那这战争岂不是永无休止,没有尽头吗?”
洛北忍不住笑了:“王翰兄,要获取物资,不止战争这么一个途径。除了打仗,还有贸易嘛。”
王翰出身豪富之家,经他这么一点,立马反应过来:“不错,不错。草原上不产稻米、盐巴、茶叶、丝绸等物,中原地区也极少有人成群成群地养牛羊……可是,当年太宗皇帝设立羁縻州之后,这些牧民便可自由地出入城市,买卖货物。但他们还是造反了。”
“若说突厥暴动复国是忘不掉昔日荣光,吐蕃连连犯边,是要吞并同宗同源的吐谷浑。可就连契丹这样的部族,都起兵造反,要知道,他们可曾经是突厥人的奴隶,是大唐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吃饭’就可以概括的事情。”
见王翰难得把才思用在世俗经济上,洛北也乐得和他多说几句:“所以这一切远没有我们说得这样简单。要长久地统治他们,同化他们,是有条件的。一个是军事,一个是符合实情,还有一个,就是要把人当人看。”
王翰本来理顺的思路被他这么一说,差点是越来越糊涂:“洛公子,还要我求你不成吗?你能否说得再明白些?”
“所谓足够的军事力量,便是要威慑住他们不敢随意动刀兵。说得粗浅些:要是抢的比买的容易,天下也就没有人会付钱了。”
这话糙理不糙的话一说出来,王翰就忍不住笑了:“不错,不错。那实情二字指的又是什么?”
“实情便是要符合当地的现实情况。草原的贫瘠之地种不了粮米,牧民的生活就很难像农民一样被固定在一处,他们要赶着牛羊四处寻找牧场,才能生存。所以生搬硬套中原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我想,昔年太宗皇帝设立羁縻都督府的初衷大抵如此。”
王翰点了点头:“太宗皇帝高瞻远瞩,确非常人所能比。”
洛北说:“最后一条,也是最难的一条,便是要真正把这些异族人视作自己的子民。就说契丹吧,自我大唐设立松漠都督府以来,契丹从无叛乱之心。”
“万岁通天元年,河北雪灾,契丹遭了□□,松漠都督李尽忠屡屡向朝廷上表求救,可朝廷宁愿花费巨资重修被薛怀义烧毁的明堂,也不愿拨钱给契丹赈灾。营州都督赵文翙更是把契丹首领视为自己的奴仆,结果,他的这份酷虐逼反了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打着恢复李唐的旗号起兵,造成赵文翙兵败被杀,前来平叛的大将王孝杰也命丧东硖石谷,河北道自此陷入了一片战火。”
王翰叹了口气,契丹之乱绵延数年,他关心时政,自然了解后续发生的事情:
王孝杰兵败身死后,朝廷接连派来两位武家子弟平叛,这两人不思安宁百姓,反倒以‘附逆’罪名屠戮百姓,河北百姓把河内王武懿宗和杀人取乐的契丹将领何阿小并列,道是“唯此两何(河),杀人最多”。
“后来,太后不得已与突厥大汗默啜议和,请他发兵相助,又把尚在贬谪之中的梁国公狄仁杰调去河北安抚百姓,才堪堪将契丹之乱平定。可契丹已经成为了突厥的属国,和我大唐再次成为了敌人。”
王翰深深地叹了口气:“如今我才读懂了陈子昂为什么在随军出征契丹时写下那首《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不仅是为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而垂泪,也是为河北的百姓垂泪,为大唐的天下垂泪。”
“王公子这话说得也太丧气了。”一个声音从他们身后传了过来,“我原以为你弃官离京,打得便是‘国无道则身退以避之’的谋算呢。”
王翰回头看去,裴伷先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山坡的背面,一身绸袍几乎为汗水所染:“裴詹事,你是什么时候来的?”
“大概在咱们说契丹事宜的时候。”洛北站起身,替裴伷先将马拴在一边,示意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伷先肯丢下京中的太子一路跑来鸣沙,一定是长安城中出了大变故。我猜猜,是不是武三思还不肯放过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