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15章 闪回
  【闪回:日常生活中偶然出现的“似曾相识感”。<例句:电影中,常用亮瞎眼的转场提示观众,下面是闪回,在小说中,只能用空行和符号代替,当然,也有奇怪的作者用字典例句代替。>】
  上小学后,孟初一度认为,他的境遇出现了转机。
  据他观察,凡是父母,没有不爱炫耀孩子聪明、成绩好的。
  就算是成日挂着愁苦表情的孟长青,听到老师和同事夸奖孟初,说家里教育有方,也会露出笑容。
  孟初如释重负。终于,他在这个家里,有了一项不可取代的价值。
  然而,这份安心,在孟寄宁升学的一刻,荡然无存。
  孟寄宁的成绩也非常好。
  孟初有时真的恨上天,孟寄宁已经什么都有了,连这一点长处,都不能单独分给他吗?
  甚至,孟寄宁还有一项他望尘莫及的优势。
  夸赞孟寄宁时,如果别人说:“这聪明劲儿是遗传爸爸的吧!”
  孟长青就会一边嘴角上天,一边从裤袋里摸出舍不得抽的烟,邀请对方吞云吐雾。
  而同样的话,放在孟初身上,获得的就只有微笑,和一句“哪里哪里”。
  这就是他的结局了,在最擅长的领域,他也比不上弟弟。
  随着孟寄宁一年年长大,成绩毫无下降趋势,孟初的焦虑与日俱增。
  他再三思考,最终认定,他能胜过孟寄宁的,就只有懂事了。
  或许,当父母发现,这个孩子比亲生孩子还要体贴,还要孝顺,还要关心他们的时候,就会更爱他了。
  于是,他开始认真执行这项任务。
  他从不给家里增添不必要的支出,连学校组织春游和秋游,他都请假不去,因为要交150块钱。
  他一直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不需要爸妈帮忙整理。
  妈妈生病的时候,他放学就去陪她,给她买水果、打热水。
  在所有这些努力之后,他觉得,一切应该会改变了吧。
  可惜,世事常常不遂他愿。
  孟寄宁春游秋游都去,拍了许多好看的照片,爸妈看着很开心。
  孟寄宁时常丢三落四,爸妈会抱怨,会训斥,可照样掏钱给他买新的。
  孟寄宁在妈妈死后哭了很久,脸瘦了一圈,亲戚都说这孩子真孝顺。
  少时的孟初不明白,为什么他这样努力,却始终比不上弟弟。
  不但在家里,在学校也是这样。
  一上小学,孟寄宁就竞选班委,他人缘好,第一学期就当了班长。
  因为长得好看,刚升二年级,老师就选他做文艺汇演的主持人。每当孟寄宁穿着崭新的衣服,站在舞台上,大方响亮地说:“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现在节目正式开始!”
  孟初就觉得,世界上没有弟弟做不成的事。
  大家都很喜欢孟寄宁,除了孟初。
  他觉得,在家里看孟寄宁占据中心,已经够了。连在学校,他也要不时听到他、看到他,未免太残忍了。
  可惜,虽然孟寄宁小他三岁,却早上了一年学,他们还要在同一个初中、同一个高中待一年。
  真要命。
  每到初三、高三的时候,他就能在各种校级活动上,看到孟寄宁的身影,听到孟寄宁的名字。
  时不时地,还会收到不想去的邀请。
  某个周末晚上,孟寄宁正神采飞扬地说着英语演讲比赛的事。他才刚上高一,已经入围了校决赛。鉴于他们是高手如云的省重点,这很不容易。
  “哥,”孟寄宁说着说着,忽然转向他,“下周决赛,你来给我加油吧?”
  孟初咽下嘴里的饭菜,沉默片刻,说:“我应该没有时间去。”
  “下周不是大周末嘛?”
  “老师会布置很多卷子。”
  孟寄宁抿起嘴,看上去很失落。常人做这个动作不免做作,可他做起来让人怜爱。
  “来吧来吧,”孟寄宁用期待的目光说,“上次运动会,我也给哥哥加油了。”
  孟初低下头,他习惯用这种动作掩饰不快的情绪。
  他不擅长运动,但是因为高三了,大家都不想参加运动会,没人愿意报名,班主任就抓壮丁,让他报接力。他在交接的时候,把接力棒弄掉了,害得班级垫底。
  他开始就说了,不需要孟寄宁给他加油,孟寄宁非要跑过来目睹他出丑不说,还以此为理由,让他在为数不多的假期,花小半天坐公交去文化宫,再花大半天看一百个学生做英文演讲。
  他高三了,真没那么闲。
  孟长青放下筷子,开始干涉:“孟初,弟弟参加这么重要的活动,你去支持一下啊。”
  “可是……”
  “别的同学都有亲友团助威呢,”孟寄宁可怜巴巴地说,“爸爸又要出差,你就陪我去吧。”
  “孟初,”孟长青说,“你是哥哥,就照顾一下弟弟吧。”
  这句话,从小到大,他已经听过无数遍了,每次听到,他就会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哥哥,我要爱他,因为他是我弟弟。
  实际上,这不知道是第几次他下定决心了,但他仍然不确定能不能做到——遵守诺言,一直爱弟弟,并且不再为父亲的偏心感到不快乐。
  他最终还是说:“好。”
  孟寄宁笑出漂亮的梨涡。
  于是,他坐在文化宫的大礼堂里,望着孟寄宁走到台上。孟寄宁的口音并不算纯正,可他自信、热情、语怀激昂,让人不自觉地仔细倾听。第一排的评委坐直身子,随着演讲内容的递进频频点头。
  孟初望着弟弟。他的英语也不差,可他没有站在台上的勇气。
  “孟初?”
  他循声转头,隔着一个空位,有个男生望着他。
  孟初认出这是班上的同学,叫魏谦,坐最后一排的,因为隔了点距离,同班快三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对话。
  “你也来参加决赛?”魏谦问,“诶,初赛我好像没见过你?”
  孟初指了指台上:“我陪弟弟来的。”
  魏谦点头,过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这是不是你第一次跟我说话?”他说,“感觉你一直很安静。”
  孟初不知道怎么接。他跟谁都很疏远,即便有一天,真有人主动接近他,他也没有话题聊。时下热门的电影电视剧,他没看过;球星明星,他不认识;流行文化,他不关注;他连音乐也不听。
  他是一个孤僻的人,习惯于把自己藏起来,这不冒犯到其他人,也不触犯任何法律。
  而且,其实并没有人会寻找他。
  在沉默演变成尴尬之前,主持人叫了魏谦的号码。
  “到我了,”魏谦站起来,“之后再聊。”
  孟初点点头:“加油。”
  虽然只说了两句话,他还是很感激魏谦。对任何愿意主动跟他交流的人,他都很感激。
  对于那句“之后”,孟初只当成客气话。然而,魏谦似乎是个言出必行的人。
  回校后,课间、晚自习前、宿舍楼下,如果两人碰面,魏谦必会走过来,跟孟初聊一会儿。有时是问一道题,有时是问假期做了什么,有时是抱怨学校和老师。
  某天,孟初走过教室窗外,偶然听见班上两个女生八卦:“魏谦是不是喜欢孟初啊?”
  他下意识地远离,免得对方发现自己这个当事人,闹得场面尴尬。
  他快步走着,那句话在脑海里不断回荡,连带着勾出了他和魏谦的所有回忆。
  他一句一句回溯他们的对话,试图挖掘其中的暧昧和暗示。
  魏谦真的喜欢他吗?如果不喜欢,为什么平白无故找他说话?魏谦又不缺朋友。
  如果喜欢……他也会有人喜欢?
  这个认知压倒了所有情绪,让他从心底激荡出喜悦。
  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校园的各个角落,就会传出闲言碎语。谁喜欢谁,谁在追谁,谁和谁在谈恋爱。
  青春期的荷尔蒙在密闭的空间里激荡,少男少女们眉目含情,在操场边的树林,夜幕掩映的墙角,楼道里,天台上,挣脱家长老师的围追堵截,开启一段懵懂甜蜜的青春回忆。
  这些场景里从未有他,他也以为自己不会成为某段故事的主人公。
  不像孟寄宁。
  还没住校的时候,两人从学校回家,孟初经常看到他整理书包时,翻出各类情书,然后懊恼地叹气。
  “唉,”他说,“我该怎么拒绝,才能不让人家伤心呢?”
  因为喜欢自己的人太多而烦恼,孟初不懂这是什么感觉。要是他收到一封,保证每天翻开看无数遍,看到纸张脱落。
  他很羡慕那些绯闻的主人公,哪怕他们被叫家长,被公开批评,还因为感情纠纷愁苦终日。
  只要有人喜欢,这些都是幸福里的小缺陷。
  如今,他也有这样的机会了。
  从他意识到魏谦可能喜欢他开始,每次进教室,他都会不自觉地看向最后一排。听到老师叫魏谦的名字,他就会坐直身子,认真听对方的回答。体育课上,一群追逐着抢球的男生里,他一眼就能看到魏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