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领头的上前来戳了戳夏绫的后肩膀,问到:“小兄弟,你是在哪个宫里当差的?”
夏绫回过身来,这人她认识,是乾清宫的暖殿,叫谭小澄。
她答到:“我在乾清宫,是新来的。因为跟这狗投缘,何掌印就安排我专门照看御犬。”
“噢……”对方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看夏绫的眼神有些复杂。
夏绫看着那被糟蹋了满地的饭菜,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很诚恳的说道:“几位哥哥对不住,怪我没看住狗,给你们添麻烦了。”
可那几个近侍脸上依旧愁云惨雾的,神色并未因夏绫的道歉而缓和半分。
有嘴快的埋怨到:“说那么好听有什么用?现在差事办砸了,等上头怪罪下来,板子又不打在你身上。”
一听这话,夏绫意识到,麻烦可能惹得有点大。
“这饭是……”
谭小澄接了她的话:“万岁爷在文华殿正与阁部几位大臣议事,说是中午的时候要留大人们一起吃饭,正等着传膳呢。”
他的脸色也很不好看,甚至已经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屁-股,这顿板子估计是要挨定了。
这还真有些麻烦。外廷那些文官,本就大多对宦官看不上眼,若这回再让阁部那几位老大人抓住把柄,不定会惹出什么乱子来。
夏绫问:“如果现在再去准备一份新的还来得及吗?我可以帮你们一起弄。”
谭小澄摇了摇头:“恐怕不行。若是从这走东华门出去到尚膳监,等膳房备好了菜,再送到文华殿,快的话也得要小半个时辰,这事还是瞒不过去。”
夏绫想了想又道:“那你们呢,平时都是怎么吃饭的?”
几个近侍却忽而都禁了声,支支吾吾的谁都不说话。
夏绫有点急了,一跺脚道:“有什么不能说的,这事还想不想解决了!”
这时,谭小澄小声答:“唔,我有个干妹妹,有时候下了值,就去她那对付着喝碗白粥。”
夏绫心下了然。内侍在宫中没有吃饭的地方,大多都是从筒子河边烧好了饭,上值的时候带着,但等到吃的时候,早已经凉透了。暖和的时候还好,真到了寒冬腊月,馒头能冻得硌牙。
但宫女是可以在内廷搭火做饭的。于是有的内侍为了能吃口热饭,便与相熟识的宫女凑一个炉灶吃饭,久而久之就搭伙过起日子来,在宫中俗称“对食”。
他这位干妹妹,想必就是谭小澄的相好了。
夏绫道:“小谭公公,能去你那干妹妹那里先借几碗粥不?咱们兵分两路,你跟我先送几碗白粥到文华殿去,其他人赶紧去尚膳监再置办一桌吃的,如果快的话,应该正好能接上!”
谭小澄却有些犹豫:“这法子能行么?我们吃的这些东西哪能入万岁爷的口,那不是成了欺君了……”
“事急从权,总比让皇上和几位大人饿肚子的好。”夏绫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心一横说,“都是地里长出来的粮食,怎么分到炉灶里就还能有高低贵贱了?”
*
谭小澄领着夏绫绕到了仁寿宫的偏门,在后殿与隔墙的夹道里,有个小姑娘正蹲在廊庑下,用蒲扇往炉膛里扇着风。
“圆妹!”
听到声音,小姑娘抬*起头,露出了一个干净的笑容。
这小姑娘大概十六七岁的年纪,生的一张小圆脸,一笑起来娇憨天真,看着便不像有什么心机的人。
“小澄哥,我猜你就应该快来啦!”
谭小澄向夏绫介绍到:“这是汤圆,我的干妹妹,你叫她小汤就行。”
汤圆这才发现还有个别人跟着一起来,不由得有些害羞:“这位是?”
“额……”谭小澄挠了挠头,他这才想起来,自己似乎还没问过夏绫该怎么称呼。
夏绫很快答到:“噢,我姓乔。”
汤圆抿嘴笑了一下:“那小乔哥,你跟我们一起吃点热乎的吧,正好粥煮熟了。”
“哎,我们不是来吃饭的。”谭小澄将汤圆拉到一边去,同她低语了几句,只见小姑娘脸上的神情越来越凝重,透着深深的担忧。
谭小澄又安慰了汤圆几句,摸了摸她的头发。汤圆点点头,对他说:“小澄哥,那你先给小乔哥倒杯水喝,我去盛粥,很快就好。”
谭小澄十分听话,拿起地上的水壶倒了一碗水递给夏绫。大概是炉子正在用来煮粥,壶中的水是凉透了的,夏绫有些畏凉,便只端着没有喝。
夏绫看着汤圆在认真忙碌的背影,不禁同谭小澄赞了句:“你这干妹妹真是位好姑娘。”
谭小澄被夸的还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红着脸道:“她啊,没什么心眼子。正好这仁寿宫空着,没有哪位主子在住,她就负责每天把殿内都打扫干净了,虽然辛苦点,但也犯不了什么大错,平平安安的就挺好。”
不一会,汤圆便盛好了粥,规规矩矩的将食盒收拾妥当了。她将食盒递给谭小澄,仍有些忧心的说:“小澄哥,要是这事能成的话,你记得来告诉我一声。但主子要万一怪罪下来你也别怕,还有我能伺候你呢。”
谭小澄憨憨的咧了下嘴,有点像哭,又有点像笑。
汤圆看向夏绫:“小乔哥,你也是,多保重。”
看到这两人这样,夏绫的鼻子还怪酸的。
她对谭小澄说:“小谭公公,这事要想渡过去的话,一会你一定照我教你的说。”
【作者有话说】
汪汪队记大过!(第一次[doge])
第12章 文华议事
◎“我爹教的。”◎
文华殿内,宁澈坐在上首。在他对面,内阁首辅杨怀简,次辅顾文哲,三辅兼礼部尚书卢英,并锦衣卫指挥使庄衡,全都在列。
说了这一上午,事情也议的差不多了,绷着的劲一松,就觉出来饿了。
宁澈道:“时候不早了,朕让尚膳监传了饭食,几位爱卿便在这吃过后再回去吧。”
几人忙站起身来谢恩。
何敬见状,出去将办膳的内侍传了进来。
谭小澄交了食盒,随何敬进了文华殿内,垂手在一旁侯着。
何敬将食盒放在近前的小桌上,打开盖子,见着里面的东西,眼眉不经意的向上扬了一扬。然而他还是神色如常的将粥端出来,双手放在了宁澈的御案上。
同时,有几个在文华殿当值的长随,也各自端了粥分至几位阁臣与庄衡的手中。
宁澈看着面前的粥,神色不由得凝了一凝。他开口问到:“这是尚膳监备的午饭?”
谭小澄连忙上前一步,跪下叩头道:“禀主子,这是新下来的稻子,今年收成好,新一茬的稻米最为香甜,请主子和诸位大人先暖暖胃,其余的菜肴随后便到。”
宁澈拿起勺子在白粥里搅了搅:“哦,倒是用心了。”
他面上虽未表露出什么,但心中却道,这事不对。他从来都没表过这样的意思,况且,那个近侍根本没有正面回答他的话。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蹊跷。
可这人还算聪明,既说到了今年收成好,倒让人没法驳他这话。
卢英是个脑子活泛的,看着手里的这碗白粥,觉得又有了能发挥的话题,朗朗开口道:“微臣觉得这粥甚好。新谷丰登,食一食这田野之味,更让臣念及稼穑之艰。不由得想起杨阁老时常教导臣等以节俭为先,再喝这米粥,当真是甘之如饴呐!”
杨怀简抬了抬眼皮。姓卢的一张巧嘴,一坨屎都能说出花来,他可从来没时常教导过谁。
杨阁老呵呵一笑道:“那也多亏了圣上治国有方,臣等身为辅臣,自然也当为陛下多分忧些。”
宁澈不动声色的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他倒乐得看看,一碗粥而已,这几个老家伙又能做出什么文章来。
于是他皮笑肉不笑的说道:“杨先生教得好。”
一直以来,宁澈和杨怀简的关系都很微妙。自他做皇太子时出阁读书起,就是杨怀简一手将他带出来的。宁澈感念他的师德,也愿意尊称这位肱股之臣一声先生。
但这位杨大学士身上实在是有副文人的架子。说好听了叫刚直,说难听了就是又臭又硬。他要是写折子骂起宁澈来,那是丝毫不知道手软。宁澈时常咬着后槽牙想,干脆让他回家养老去算了。
“陛下天资聪颖,臣不敢居功。”杨怀简状若无意的瞥了卢英一眼,“老朽倒是时常在阁中提要多行务实之风,文章写出花来不叫本事,不如手中这碗沉甸甸的粥,方是黎民之所求呐。”
卢英立刻接到:“阁老说的是。臣时常诵读宋时范文穆公的词集,有此妙笔传世,方知田园之乐啊。”
顾文哲本一直安静的喝着粥,越听越觉得不对劲起来。你说文章写得好没用,我就说传世的都是好文章,这是打算在御前争个高下么?
这两位阁臣皆是能人,处理起政事来拎的调理分明。只不过文人相轻,卢英看不上杨怀简刻板,杨怀简看不上卢英圆滑。两人平时在阁中说话就夹枪带棒惯了,但现在是在御前,要闹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