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临安不夜侯> 临安不夜侯 第1084节

临安不夜侯 第1084节

  第794章 瓦罐不离井口破
  西夏在全盛时期,总兵力有五十万上下。
  南宋全盛时期的总兵力则有七十万上下。
  不过,单纯比较兵力的多少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这是全国的总兵力,它需要分散驻扎于各处,不可能全部集中在一起。
  而且,两国的兵是不一样的。
  宋国的兵是专业士兵,吃军粮的。
  而西夏全民皆兵,平时从事生产,战时转为士兵,专业士兵极少。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大量节省了军费,而且确保了有限人口中的壮劳力,能够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
  但坏处却不是平时为农、战时为兵造成的战力下降。
  因为西夏是农业和畜牧业并重的一个国家,这使得他们的战士战斗力没有因为生产作业而下降。
  但,西夏沙漠多,山脉多,这导致西夏国土上的主要城市都依托在贺兰山脉和祈连山脉之下,形成一横一竖的两个狭长的城市群。
  所以从统治上相对分散,地方部族自治权力较大。
  凉州以南,正面吴璘大军的西夏军,约有十二万人。
  这兵力部署比拱卫西夏国都兴庆府(银川)地区的兵马还要多。
  因为西夏王都兴庆府有六盘山脉作为天堑,可逾越处不多,那儿的险隘有一夫当关之效。
  而凉州这边却是丝绸之路,有兰州这个门户,只要打开了,就能长驱直入。
  不过,在杨沅兵进陕西,并拿下秦州(天水)之后,西夏朝廷也很紧张。
  西夏从黑水镇燕军司和黑山威福军司抽调了两万兵马,加强了六盘山西侧的防务。
  如此一来,拱卫西夏王都的军队,也从十万增加到了十二万。
  在其后的西夏土地上,兵力已然捉襟见肘。
  驻守祈连山防范吐蕃的兵力,现在已经不足三万人。
  三万人戍卫在漫长的祈连山脚下,防御脆弱的很。
  好在曾经强大的吐蕃帝国,现在已经分崩离析,变成了土蕃诸部,道理上已经不会再对西夏造成威胁了。
  可实际上,此时大理皇后高舒窈已经悄然进入吐蕃,正为杨沅联络吐蕃诸部。
  高舒窈本身是密宗弟子,杨沅和金刚智上人又有秘密来往,
  而且吐蕃诸部通过与川峡做生意,有诸多的部落倾向了大宋一边。
  所以高舒窈和金刚智上人的游说,很有成效。
  眼下,西夏初战不利,便有许多吐蕃部落动了翻越祈连山,袭掠瓜沙的野心。
  祈连山脉把吐蕃和西夏隔了开来,山脉的大部分地区既高且险,是很难翻越的。
  但是瓜州和沙州地带的祈连山脉相对来说,是可以翻越的。
  历史上,吐蕃攻打西夏时,也多是从这一地带翻越祈连山。
  杨沅在悄然联络一切可以拉拢、团结的力量。
  杨沅甚至打过西辽的主意。
  只是他看了比较详尽的地图后,发现西辽距金国,中间隔着蒙古和乃蛮等部。
  两国相距数千里,且中间区域多是荒山、戈壁,人迹罕至。
  而西辽距西夏,同样相隔数千里,中间是沙漠瀚海。
  耶律大石这老小子当年逃的太远了些,根本没有利用价值,杨沅遂罢了心思。
  但是,杨沅的谋划虽然已经足够深远,却也难免犯了灯下黑的毛病。
  他忽略了吴璘已经六十出头,而且出征时就已抱恙。
  在本来的历史上,吴璘就是这两年病故的。
  不过杨沅可记不清吴璘的死期。
  而现在,吴家十二少作死,杨沅把这个难题抛给吴璘自己解决,逼得吴璘只能杀子明志。
  吴璘此举固然果断,可那毕竟是亲儿子,此事使得吴璘心情郁郁,身体愈发地差了。
  其实打进西夏后,一连几场大捷,吴璘身心愉悦,病体一度转好了。
  只是,他的底子已经坏了,夏秋两个季节时,又处在一个昼夜温差有时达到二十多度的地区,结果导致病情再度趋于严重。
  身在军中,不时移转驻地,操心劳力,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治疗,吴帅的病况便愈发严重了。
  此时,刘锜已接受诏命,移军进入西夏。
  他按照预定计划,向东北方向攻打会州去了,对于吴家军主帅重病的情况,他还一无所知。
  吴璘以为自己这次还能熬过去,发现病情严重后,便暂时采取了守势,暂停了对于凉州城的攻击。
  两三日后,吴璘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显得愈发严重,吴璘才觉得这一遭只怕不妙了。
  于是,他开始紧急安排后事。
  一方面,他派出军马快驿,前去通知老将刘锜。
  刘锜是因为完全信任吴璘的能力,才放心攻打会州去了,没有理会自己的侧翼和后方。
  可是如果吴璘出了岔子,以吴璘在吴家军中的威望地位,那无异于天塌了。
  到时候三军沮丧,人心惶惶,真难说会出什么大问题。
  接着,吴璘又强撑病体,亲自上书朝廷,请求让他第五子吴挺急赴西夏,接任他的位子。
  吴挺是吴璘第五子,现任朝廷的左卫上将军,主管侍卫步军司事务,刚刚二十出头,英姿勃发。
  不过,他是吴璘诸子中能力最强,最受看重的一位,一直被吴璘当成第一继承人在培养。
  如果由他接替自己的职位,那么吴家军的传承,就可以顺利完成,而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响。
  接下来,吴璘便颁布一道道将令,主要是巩固已经占领区域,清剿后路的敌军游骑,确保补给线的畅通。
  同时强征当地百姓,扩建所占城池,积极打造工事。
  吴璘担心在顺利完成权力交接之前,甚至有可能他的继任者未到,他已病死军中。
  所以,为了稳妥起见,吴璘被迫放弃原定计划,采取了完全的守势。
  这时,监军赵婒风风火火地上任来了。
  他是翰林学士,唯恐吴璘打的太快,兵进神速,自己赴任迟了会分润不了功劳。
  谁料他风尘仆仆赶到黄羊川,看到的却是一脸憔悴,二目无神的老将军。
  宋朝和秦汉唐时一样,军中一直常设监军。
  南宋时唯一的改变,就是再也不用宦官监军了。
  而且大多数时候,军中委派有监军,执行着监军职权,却不叫监军。
  所以会让一些人误以为到了南宋时候,军中几已不设监军了。
  实际上,它只是继承了大宋冗官的特点,名目繁杂了。
  监兵、监军使,这还是能看出来是监军的。
  还有护某地军(兵),护戎、走马承受、都监、兵马都钤辖、军前宣谕使等官职名义。
  赵婒赵学士,就是以利州西路军前宣谕使的名义上任的。
  光听这名称,还以为他是来搞慰问和宣传的。
  赵学士虽然是监军,但是在吴璘这种老将面前,还是压不住的。
  可问题是,他赶来时,吴璘已经快咽气了。
  吴璘正在安排身后事,军前宣谕使赵婒到任以后,是在病榻前见到吴璘的。
  吴璘也只来得及嘱咐赵婒一句“吾儿吴挺未及到任前,切勿冒进再战,应固守城镇,绝刘经略腹背之忧,保我大宋对夏之优势,以待变化。”
  赵婒的唇角微微地向下撇了撇,如果是杨沅那种三元及第的状元,他是有点打怵的。
  都是东华门外唱过名的好汉子,可人家是一甲一名,站最前边儿的,您哪位?
  他有点露怯。
  不过像吴璘这种自幼从军,在军队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将,他看不上。
  尤其是那句“吾儿吴挺未及到任前”,呵,还真把利中西路边军当成你吴家的私军了?
  宁配吗?
  赵婒只是握着吴璘满是老茧的大手,一脸沉痛关切地道:“太尉不必担心,静养身体为宜。朝廷大事,自有妥善安排。”
  吴璘派往刘锜部的驿卒,为确保军情消息的送达,共派出了三路信使。
  但是西夏地形复杂,西夏百姓对宋人也极为仇视,所以西夏军的散弋游骑可以攸忽来去,宋军根本无法清剿干净。
  所以三路信使,竟是先后被西夏游骑截杀了。
  只不过,信是用密语写成的,西夏军中一时破解不了,只能将密信转呈兴庆府处治,吴璘病危的消息倒是没有很快传出去。
  但吴璘军突然改变作战风格,停军不攻,大有打持久战的架势,还是引起了一些西夏军将领的警觉。
  比如,拓跋黑衣。
  “祖儒,吴家军的反应非常诡异。此前,吴家军侵我大夏时,吴璘就有恙在身。
  末将怀疑,吴璘应该是病情恶化,无力执掌三军,所以突然改为守势。”
  祖儒就是大首领的意思。
  在其上还有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其下还有吕则(首领)、枢铭(副首领)等。
  这都是西夏语的称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