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883节
如今朕还在归程路上,而赏功不可怠慢,这杨沅乃灵壁大捷之首功,众卿以为,朕该如何赏他?”
当下,伴驾众大臣便群议起来。
伴驾的大臣都是和皇帝政治立场一致,主张对金强硬的。
而杨沅的大捷,就是为他们的立场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他们也是不吝于对杨沅的封赏的。
这也正是赵瑗紧急召见伴驾众臣商议此事的缘故。
先与这些大臣达成一致意见,回到临安时如果有阻力也会小了许多。
杨沅立下了莫大的军功,但他又不是武将,那给他最好的赏赐就是从爵位上找补了。
宋朝的爵位分为十二等,从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然后是伯、子、男。
杨沅现在是开国侯,便有些人提议,晋封开国县公,但又有人认为年初刚刚封他为开国侯,一连两晋其爵,似乎有些不妥,不如等过了年再赐封,反正还有两个多月就过年了。
可是,又有人觉得如此大功,只升一级爵位会寒了功臣之心,建议赐爵为开国郡公。
虽说大宋的爵位不太值钱,不仅一代而除不能世袭,而且有了赐爵也只是多领一份俸禄,但众臣子还是比较谨慎的。
倒不是他们觉得以杨沅的功劳不配,而是觉得杨沅太年轻,升爵的频率也太频繁。
如果频繁加封,你让其他大臣们怎么想?
这是把杨沅架在火上烤了,他们其实也是出于对杨沅的爱护,不想杨沅有“木秀于林”的危险。
但,同为大臣,他们才会有这种考虑,身为天子,赵瑗的想法当然与他们不同,也不可能产生与他们一样的想法。
眼见众人只议爵位,而且非常谨慎,赵瑗听了半天不得结果,心中便不耐烦起来。
于是,赵瑗清咳一声,打断众人道:“杨沅才学出众,允文允武,只是放在台谏的位置上,不能发挥他全部的才能。朕以为,可以给他挪挪位置了,众卿以为呢?”
一听官家指明了方向,还没对杨沅的爵位议出个章程的大臣们马上又转了方向,开始议论让杨沅去哪个衙门做官。
赵瑗这才露出满意的神色。
在赵瑗原本的打算中,是想培养杨沅做一个孤臣的。
都察院,就是杨沅的尽头。
赵瑗打算让杨沅在台谏系统一直做下去,最终取代朱倬,成为台谏首官。
台谏官的升迁与任免,是宰相都不能干预的,相当于独立于朝廷系统的检察系统,那将会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一口刀。
而杨沅之前所展现的能力与勇气,也和这个定位非常般配。
但,现在赵瑗不舍得了。
如果杨沅只有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果敢刚毅的能力和品质,让他在都察院一直稳扎稳打,直到成为都御史,替他监摄百官,挺合适的。
现在看来,杨沅分明是宰相之才。
那么,就不能让杨沅在都察院一直干下去。
都察院是监摄百官的,天然的立场上和文武百官就有些对立。
杨沅在都察院干太久了,会为他自己树立很多政敌。
在宋朝历史上,很多谏官最后都当了宰相,比如王安石、范仲淹、韩琦、富弼、张方平、欧阳修、包拯等……
但是这些人在台谏位置上,最多的也只干过一两年,然后就被调离了,相当于只是在台谏位置上镀了一层执法公正的金。
但凡朝廷有意培养为执政官的,就不会让他在台谏位置上干太久,久了得罪人太多。
杨沅又是个喜欢任事的,他在都察院才待了一年,整个吏部都被他干垮了,再让他干下去,他身上司法官的标签烙印就太深了,洗都洗不掉。
所以,赵瑗有意要把他调离。
这时候,就出现了诡异的一幕,众伴驾大臣虽然把杨沅夸得花团锦簇,但大家推举之时,大多回避了自己所在的衙门。
杨沅太出色,就会显得自己黯淡无光。
而且杨沅太会搞事情,他们和杨沅算是同一政治立场上的人,杨沅在外边搞事情,他们看的兴高采烈,也愿意为杨沅攘臂高呼,表示支持。
但是把杨沅安排到自己衙门的话……,他们还是有点介意的。
赵瑗听众大臣又议了个天马行空,便轻咳一声,再度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众卿以为,门下省谏议大夫一职,如何?”
沈虚中等人听了一呆,这才回过味儿来。
官家……这是要开始培养杨子岳走宰执之路了?
……
李道侍奉官家回到行宫,自己就在提供皇帝的行宫之外,临时寻了个住处。
这儿近,万一皇帝这边有什么事,他可以第一时间出现。
李道虽是个武将,可是真的是生了一颗七巧玲珑心,特会来事儿。
他的眼光还准,所以一路走来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官运亨通的很。
临安金牌快递、还有监国加封,这等急奏一到,他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李道身为鄂州诸军都统制,当然知道西夏和金国在与大宋接壤的边线上发起的连番进攻。
他只道是朝廷出了什么大事,赶紧披挂起来,匆匆赶到行宫门前候命。
结果,他并没等来皇帝的传见,只听来一个淮东大捷、杨沅大捷的消息。
李道这才知道是朝廷报来大捷,放心地回到自己临时的住处。
他的四子李凤年为父亲解甲,李道忽然以手抚胸,神情痛苦,似乎气儿都喘不上来了。
李凤年大惊,急忙扶住李道:“父亲,你怎么了,可是哪儿不适?”
李道被他扶着,在椅上坐下,这才用力捶了捶胸口,痛心疾首道:“我生女儿,生晚了呀!”
李道恨恨地看着李凤年:“你和小五(李凤娘)颠倒一下,叫为父先把小五生下来该多好。
错失了一个乘龙快婿,为父的心好痛……”
第643章 底气
金国监军梁珫梁公公逃过了一劫,凄凄惶惶地跑到了徐州。
他在徐州城捱了两日,陆续汇合了都总管徒单守素、猛安唐括乌野,大将纳合斡鲁等人。
这时逃回来的散兵游通汇合起来,又凑了两万多人。
梁公公也不等了,吩咐徐州守将继续接纳陆续逃回来的散兵,他自带着这些残兵败将便仓惶地逃回中都去报丧。
一见完颜亮,梁珫便声泪俱下。
他痛斥耶律元宜好大喜功、不听劝阻,对他的劝谏之言置若罔闻,结果最后中了宋人奸计,害人害己,丧命沙场。
总之,他把一切责任全都推到了耶律元宜身上,是耶律元宜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才导致的大败。
而他早就发现耶律元宜拟定的战略有问题,是再三劝谏过的。
徒单守素、唐括乌野、纳合翰鲁等大将们,素知完颜亮喜怒无常,性好杀人。
这时为了自保,也只好按照梁公公的说法,众口一辞地把锅推到耶律元宜身上。
完颜亮一听,灵壁一战损失竟如此之大,简直如五雷轰顶。
金军女真籍精锐,现在可是消耗一点少一点,根本没得补充啊。
怒不可遏的完颜亮气的浑身发抖。
此时,耶律元宜之子耶律王祥,就在大金禁军武卫军中任职。
完颜亮立即命令武卫军都指挥使杨棠,把耶律王祥拿下,就地斩首。
随后,完颜亮又命人去查抄耶律元宜的府邸,财产一律充入内库,元宜家男子十二岁以上者尽皆斩首,女眷与儿童发卖为奴。
灭了耶律元宜府,完颜亮怒火稍歇,想想眼下棘手的形势,立即传见枢密使完颜昂、尚书令张浩、太子少师讹里也等人紧急入宫来议事。
对于金国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兵源的问题。
灵壁一战的损失太大了,而且损失的主要就是金国的“中央军”。
问题是现在辽东以北全部掌握在新建立的“新金帝国”手中,完颜亮想要补充兵员都困难。
那么,如何解决军队的问题?
完颜亮紧急召见心腹大臣们,苦苦思量了两日,方才整理出一个眉目来。
好在金国这边与宋国那边不同之处在于,金国这边的文武百官根本节制不了完颜亮。
完颜亮对于金国的军国大事,完全可以一言而决。
所以,完颜亮有所决定后,直接颁布诏命即可,雷厉风行的效就比之宋国可强了许多。
当即,完颜亮便下诏,废中书、门下两省,只保留尚书省,直隶于皇帝。
由尚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政、军,但枢密院受尚书省节制。
精简机构的同时,金国皇帝对于军权的掌控更直接了。
随后,便是金国兵役制度的大改革,仿照宋国设中央直辖军、地方驻屯军、边防军和地方治安部队。
大肆征召签军与募军。
以女真人为主体的猛安谋克军全部转为中央直辖军,其中又划分为禁军和机动部队。
设殿前都检司统领禁军,禁军主要担负宫廷宿卫及京城防卫任务,机动军作为金国的战略预备队。
基本上,因为灵壁一战杀伤了太多的女真嫡系兵员,再加上以女真人为主体的辽东以北地区失去控制,金国只能仿照宋国军事制度进行更激进的改革,开始大量征募北地汉人,成为金国主力部队的一员。
……
宋国这边,皇帝加快了返回临安的速度。
一路上,赵瑗还和伴驾众大臣们依据陆续传递过来的战报,评估对于有功众将领的封赏。
其实大部分将领的封赏是很好解决的。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武将,只要加官、进爵,赏赐宅院、田地,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