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临安不夜侯> 临安不夜侯 第879节

临安不夜侯 第879节

  言犹未了,他们就被堵上了嘴巴。
  “报~~”
  随着一声呼喝,一个背插三角小红旗的军中快驿,健步如飞地跑上土山。
  他气喘吁吁地向杨沅、李显忠抱拳道:“朝廷得知我军大捷,派遣兵部侍郎前来犒军,车驾即到!”
  李显忠动容道:“兵部侍郎到了?杨监军,咱们还是先下山迎候天使吧。”
  杨沅回顾柳墨霖道:“柳将军,你刚才说,这罗鑫和兵部好像有点儿……嗯?”
  杨沅向他挑了挑眉。
  柳墨霖急忙以手掩口,压低了声音:“不错,兵部既然来了人,咱们还是……”
  杨沅微笑道:“来的好,有兵部的人观斩,更可告慰战死的英灵!”
  一队官兵,护着一顶车轿,缓缓驶到了金山脚下。
  约六百人的骑兵,整齐的队伍,森寒的刀枪,飘扬的旗帜,十分的威武雄壮。
  车子帷帘儿挑着,兵部侍郎张舒宁身着紫色袍服,腰系金鱼袋,手中捧着一个长有二尺许,用明黄色锦缎所制的锦匣,正襟危坐。
  车驾缓缓停稳,不见军中将领相迎,张侍郎心中顿感不悦。
  不过,以张侍郎的城府,倒也不会因此发作。
  他只是淡淡一笑,便弯腰从车中走了出来。
  张舒宁约五十许,须发皆黑,风神俊朗,睥睨之间,自有一种慑人的气魄。
  他看了看眼前有些散乱的军阵模样,有些不屑地随着他们的目光,向那座土山上望去。
  土山上,杨沅上前一步,从李显忠手中夺过令箭,向前狠狠一抛。
  那令箭在空中舞动如光轮,“嚓”地一声,箭状的旗头便直直地插进土去。
  杨沅沉声喝道:“斩!”
  第639章 凯旋
  杨沅和李显忠走下金山,迎接兵部侍郎张舒宁。
  后边,士兵正按杨沅的要求,把七颗人头一一悬挂上高杆。
  罗鑫是c位。
  七颗血淋淋的人头挂在高杆上,还在滴着血。
  风一吹,那血滴便飘过来。
  刚刚登上山坡的张舒宁再也顾不得兵部大员的威仪,加快脚步走进了大帐。
  朝廷获悉灵壁大捷的消息,当真是朝野为之震惊、振奋。
  振奋的是,自从岳飞含冤而死,宋军已经很少能在大规模的野战中取得胜利了。
  震惊的是,这一仗竟然如此惨烈,简直不可想象。
  抚恤、奖励什么的,得等前线总结成战表报送上来,但是犒赏慰劳以及善后事宜,却是需要马上做的。
  于是,兵部侍郎张舒宁便主动请缨,要来前线主持其事。
  让兵部派人来,此时倒也是最合适的。
  因为兵部管后勤和厢军。
  大宋这一战损失了那么多的战兵,是需要及时补充兵员的,尤其是各州府的屯驻军,他们常驻一线。
  如此一来,让兵部派个大员去,就能很好地完成各种衔接。
  可惜张舒宁终究是迟了一步。
  想到悬挂在高杆上的罗鑫的人头,张舒宁不禁暗暗叹了口气。
  罗鑫固然有畏战怕死的心思,可也是因为有了他的授意,存心给禁军拖后腿。
  不过对此他倒并不担心,罗鑫无凭无据的,不会也不敢攀咬他。
  不过,要在军中培养一个可用之人,却也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张舒宁此来,也是为了保下他。
  只要张舒宁接收了两淮防务,把杨沅打发回临安,要保下罗鑫还不是举手之劳?
  张侍郎并没有急于赶路,因为他压根就没想到前线会有人擅杀大将。
  上一回这么干的人还是张浚,可张浚是什么资历?
  两淮战场上,谁有这个老资历,敢擅杀一员大将?
  所以张侍郎走的四平八稳,结果等他赶到,看到的却只有罗鑫的一颗人头。
  张侍郎眼神复杂地看了杨沅一眼,见杨沅一脸淡然的模样,张侍郎在心头冷笑一声,按下隐隐的杀机,微笑道:
  “杨监军此番立下不世之功,监国欣喜莫名。得到捷报之后,马上就派金牌急脚递,传报官家御前了,恭喜呀。”
  杨沅欠身道:“此战,谈不上兵法,也没什么韬略,全是将士用命,上下一心,非杨沅之功。”
  张侍郎笑吟吟地道:“什么叫兵法?什么叫韬略?都是有人用出了它,后人加以总结,再赋以一个称呼罢了。
  杨监军能独辟蹊径,且十万大军,分属不同,各有统制,杨监军偏能发挥他们最大的斗志,以劣势对强势,以寡兵对众兵,便是一等一的好兵法。”
  李显忠道:“杨监军用兵,用的是军心,军心战术,浑然天成,我等都是深深钦服的。”
  张侍郎哈哈一笑:“公弼对你都钦佩的很,杨监军,你就不要客气啦。”
  说着,张侍郎便捧过黄绫包裹的锦匣,打开来取出监国的“令书”。
  杨沅、李显忠等人忙肃立帐下听旨。
  张侍郎把监国的令书念了一遍,大意就是从即刻起,由张侍郎接手两淮防务,监军杨沅使命完成,即刻回京。
  令书上,对于杨沅卸任还京,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更多的是对李显忠等人交代善后事宜。
  李显忠是禁军将领,但是在此非常时刻,他还不能马上回京,得和张侍郎一起留在淮东。
  屯驻军是必须扩招的了,扩招的标准,各州府的屯驻军各给多少兵员数额等,令书上皆有交代。
  至于禁军倒不必急于一时,他们可以等回到临安再行招募。
  杨沅作为监军,倒也没有太多可以交接的东西,主要就是由他负责的后勤补给。
  杨沅回到自己帐中,取出几位娘子军写下的账本,又听她们交代了一番,便返回中军大帐与张舒宁做交接。
  张舒宁能做到兵部侍郎,自然不是一个庸人,看了杨沅的帐本,再听他介绍一番,再看他时,眼神儿便有些不同了。
  想不到,这杨沅打理后勤补给的本事,比得上一个干了一辈子粮曹的老吏!
  原就想着,他年纪轻轻,如何能这般精于军事,竟能指挥得了十万大军的战役,创下如此赫赫战果。
  这个状元,果然是个全才。
  可惜,这等人才,却不是我道中人。
  张舒宁目中飞快地掠过一丝怜悯。
  用不了多久,杨沅的人头,也该挂到高杆上去了。
  可惜,可怜,可叹!
  ……
  次日一早,杨沅率领部分禁军返回临安。
  李显忠率领禁军和屯驻军众将领,将他一直送出十里开外,然后下马再拜,目送杨沅的身影消失在天尽头,方才折返。
  张侍郎冷眼旁观,对于杨如此得淮东将士的崇敬,心中难免嫉恨。
  而此时,邵宏渊已经快快乐乐地一路杀着金兵的散兵游勇,割着人头,返回淮西去了。
  一到淮西,邵宏渊便立即写了战报。
  他杀的人当然没有淮东战场上死亡的金兵之多,可他捡漏捡了好几个“大脑袋”。
  混战中由于有亲兵的保护,将领的战死率是最低的。
  可是很多金军将领实在没有想到,他们会在回到金国之后,又碰上一支宋军。
  除了金国的兵部尚书、此次金国对两淮战役的主帅耶律元宜,邵宏渊还捡了好几个猛安、谋克的人头。
  邵宏渊也不是不知道投桃报李的人物,战报之上,对于杨沅极尽赞誉之辞。
  看他那说法,那就是杨监军神机妙算、料敌如神,早就判断到了金军的大败,因此命他佯袭徐州,实则阻击北返的金国溃军。
  邵宏渊把杨沅夸成了孙子吴子诸葛子的复合体,他自己听了都觉得肉麻。
  所以,邵宏渊都没好意思再读一遍找找错字啥的,就叫人急递临安了。
  此战,临安从三衙禁军中抽调了五万余人分赴两淮。
  淮东战场有三万多人,淮西战场一万多人。
  灵壁一战,禁军承受的打击最大,足足过半的战损。
  如今轻伤者暂留于前线,重伤者暂时不宜移动,随同杨沅回返临安的都是伤势不轻不重,可以返回临安养伤的士卒。
  所以,杨沅行军的速度并不快,他要照顾到这些伤兵的身体。
  血战当夜的亢奋,战胜之后的振奋之后,行军路上,便只有对死去袍泽的缅怀,对自己残疾的担心了。
  士气渐渐不振,倒给人一种打了败仗的感觉。
  杨沅没有坐在车中,他骑马伴大军而行,众人的气色变化,他自然看在眼中。
  “兄弟们,我教大家一首歌儿,你们先学会了,再教给众将士,走的闷了烦了,大家就一块儿唱首歌!”
  沿太湖而行,当地官府、士绅杀猪宰羊前来犒军的时候,杨沅把军官们集中到了他的大帐前。
  自拥队、押队、旗头往上,所有的基层军官和中级军官,俱都在此。
  大锅中大块的肉在翻滚,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