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临安不夜侯> 临安不夜侯 第477节

临安不夜侯 第477节

  所以另一个字才最重要。
  而官家给杨沅赐的另一个字是“岳”。
  岳者,高壮之山也!
  杨沅本名“沅”字,“沅”是沅江之水。
  而这山,你便可以有种种解读了。
  另外,杨沅可是在殿试时君前奏对,为岳飞将军鸣过冤的。
  如今官家赐一个“岳”字给他,有没有别的含意?
  赵瑗有没有别的含意不清楚,反正这片刻功夫,众大臣和众进士已不知做出了多少种解读。
  众进士提前做过功课,晓得官家赐第三杯酒时,就是官家要退场的时候。
  因此这时便纷纷举杯,向官家敬酒。
  当然,依旧是以杨沅为首,这就是状元的特权了。
  杨沅敬酒已毕,一旁晋王赵璩忽然笑道:“子岳,你被官家点为状元,不赋诗一首,以谢君恩的吗?”
  杨沅赴鹿鸣宴,也是提前做过功课的。
  师师早就给她的小男人做好了“感恩诗”。
  “感恩诗”因为局限性太大,而且没什么可以言述的内容,不过就是歌功颂德、感谢君恩。
  所以唐宋大家学者,哪怕诗词几乎篇篇精品,写出的“感恩诗”也不过泛泛,没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流传后世。
  而杨沅却是自家事自己知,他欠缺的是古文底蕴,最短板的就是诗词歌赋。
  以后成了状元,少不得要跟人有饮酒欢宴,即兴赋诗的时候。
  甚至即兴行个酒令,里边都全是学问。
  到时候他怎么办?
  莫如一开始就立个人设:本人不好诗词。
  而且,“水云间”里已经挂了一首他的诗。
  上午在国子监门口,他又送了榜眼萧毅然一首,不会有人认为他不会作诗。
  因此,杨沅肃然道:“臣,愿以官声政绩,以谢君恩!”
  赵瑗一听,两眼顿时一亮。
  他是个务实的皇帝,同样认为诗词不过是小道。
  于文化一道来说,它是瑰宝。
  可是于治理国家、经略天下,它是半点用处也无。
  君不见徽、钦二宗,谁不是词画风流的大家,还有那南唐李煜一代词宗,又如何?
  赵瑗青年登基,正是励精图治的时候,自然最重实绩。
  杨沅这句话说进了他心里去,赵瑗赞道:“好!子岳所言,正合朕意。朕赐建你四柱三间三楼石坊一座,以龙蟠柱!”
  杨沅连忙谢恩。
  后边正默诵“感恩诗”,准备上前敬酒的卢探花心中大怒。
  好人都叫你做了,好话都叫你说了,卢某的“感恩诗”白准备了。
  我若再赋诗,岂不是说我不想以官声政绩来答谢君恩?
  官家接着再受众进士敬酒,有了杨沅别出心裁的回答在前,大家的敬酒就中规中矩、乏善可陈了。
  赵瑗吃了几杯酒,便再次向全体进士赐酒。
  这就意味着,皇帝要退场了。
  皇帝能来“鹿鸣宴”,就是给足了众进士面子。
  很多时候,皇帝都是委托宰相代他主持“鹿鸣宴”的。
  而宰相也是来了说一通场面话,喝几杯水酒就走。
  一方面,新科进士哪怕是状元,风光虽然风光,和人家宰执的身份地位,依旧是差着十万八千里。
  几十年前,人家也是进士,还能陪你喝个尽兴?
  再说,彼此官身地位差距太大,他真坐在这儿,进士们也无法尽兴。
  皇帝与晋王一走,礼部尚书曲陌等年纪大的主考官也相继退场。
  不过这种官宴,自有朝廷派遣的四司六局的人员操办,倒不怕冷了场。
  官妓这时就召唤上来,为众进士载歌载舞了。
  这时候,杨沅这个状元就成了众人敬酒的目标。
  探花卢承泽与杨沅立场不同,之前又被人拿杨沅作比,在跨马游街时饱受羞辱,刚才精心准备的感恩诗又没机会显摆,心中对杨沅颇有怨恨。
  当下便招呼一班同年,上前轮流向杨沅敬酒。
  榜眼萧毅然一看就知不妙,卢探花这是不怀好意啊。
  如果在这种场合,状元郎醉酒出了丑,这事岂能不传扬出去?
  萧榜眼马上招呼另一群进士,上前帮杨沅挡酒。
  接着,他就再接再厉,领着一帮进士对探花发起了“反攻”。
  探花是琼林宴、鹿鸣宴上应该承担活跃气氛,主持酒局的角色,实在推辞不得。
  没用多大功夫,卢承泽就被萧毅然领着一帮进士,把他灌了个酩酊大醉。
  “年方十三四,娇羞懒举头。舞余驹皎皎,歌罢鹿呦呦。近座香先喷,持杯玉更柔。高唐人去远,谁与话风流。”
  大醉的卢探花,望着那娉婷身姿、豆蔻年华的歌伎舞女,不禁拍案大赞,顺口吟出一首诗来。
  那香艳气息,倒是真合了他的探花身份。
  至于杨沅,人家是个正人君子,贤者无敌,目不旁视。
  此时,随着新科进士名册的传开,状元杨沅君前奏对的那番言辞,也被人整理成了文章,传扬了开去。
  “临安小报”今儿一大早就把杨沅奏对全文,整理成篇,刊登出来了。
  杨沅这一番君前奏对,岂只是他个人科考殿试的一篇文章?
  这一石,已经激起了千重浪。
  一时间,朝中大臣、致仕官吏,太学和国子监的学生,民间有声望的大儒,都察觉到了朝廷风向似乎要变。
  一直为岳帅心怀不平者,受此激励,纷纷准备上书朝廷、号召民间,为岳飞鸣冤。
  只是武将们身份敏感,不好涉入政事,但是也有诸多的武将翘首企盼那晴天的一刻。
  临安城西北钱塘门外,九曲从祠的王显庙旁,有一座植有两棵桔树的小小孤坟。
  坟前立有一块破败的小石碑,上边写着“贾宜人之墓”。
  鸿胪寺中举办“鹿鸣宴”的时候,一个隗姓男子挎着香烛果篮,蹒跚地来到了坟前。
  他把小小坟丘上丛生的野草清理了一下,在坟前摆下了供果香烛。
  然后,他便坐在坟前,抱着双膝,痴痴望着那坟,许久,眼中蕴着泪光,轻声地道:“岳将军啊,告诉你个好消息。你的冤屈,可能要昭雪了呢!”
  第416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鹿鸣宴”结束的时候,每个进士都领到了约三百贯的贴补。
  这笔钱是朝廷给进士们的路费钱,可以充作返乡探亲的花销。
  因为等候朝廷任命的时间差不多需要两个多月,完全来得及衣锦还乡一番。
  对于富家子弟出身的进士们来说,这只是一笔吃吃喝喝的意外之财。
  对于穷书生们来说,这笔钱就很有必要了。
  吏部任命,最快也要两个月时间才能下来。
  因为吏部要反复权衡每一个新科进士的综合情况,要统计全国上下现在可以任职的岗位,要考虑调整哪些官员的岗位。
  等吏部依照进士们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最终确定好任命名单,还要交由宰相们审议,
  宰相们通过以后,再提交给官家确定并颁布,这整个流程走下来,两个月已经算是很快的了。
  因此,进士们就有了两个月的假期。
  不过,除了离临安比较近的进士会回家一趟,道路远些的都会选择留在临安城。
  谁不想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任命呢。
  赵璩一直想说服官家安排杨沅做秘书省的校书郎。
  校书郎好啊,先做校书郎,熬一两年资历,再做秘书郎。
  秘书郎再熬几年资历,就能外放地方,找一个小州做知府。
  做上三年知府,政绩攒足,就可以换个大一点的地方再干三年。
  如此辗转三两个地方,差不多从政也有十五年六了,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政绩,磨砺了任官的能力,也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就可以“进部”了。
  回京再干几年,只要中规中矩的莫要出什么纰漏,在不同的职位上继续熬个十多年,就有机会成为侍郎,进入宰执的预备队。
  有些进士会担心籍贯问题,因为官员需要异地为官,可是做京官就没有这种顾虑。
  而一甲进士,按照惯例是要在京城留任的。
  所以,杨沅不需要考虑籍贯问题,只看能拿到一个什么起点。
  问题是吏部尚书谭鹰炆,左相沈该、右相万俟卨,这三位都是主和的,而他们左右着杨沅的官途,这就比较有趣了。
  皇帝也不能越过吏部和宰相,直接插手这个级别的官员任命。
  这和赵构之前任命杨沅不同,因为那时是安排他进特务机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