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九十年代我要搞钱> 九十年代我要搞钱 第95节

九十年代我要搞钱 第95节

  但相处两日,她也懂得眉高眼低,好好说话了。
  知道叶嘉宜推崇老班章,她就把话往好里说:“这茶虽然入口的时候很苦,但后面很甜,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后,嘴巴里都还留有那股味道。”
  “你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过得苦吗?很苦。可他们抱怨了吗?并没有。一日三餐,只要能不饿肚子,他们就很满足。他们能从苦里品尝出甜的滋味来。”
  叶嘉宜翻了个身,看向陈昭月:“我生在城市里,长在父母的疼爱下,物质条件优渥,我生活不苦,自然也不能硬找苦吃。”
  “但我需要去看看人世间的苦难,才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过得不苦,是命运对我的眷顾。但我不能就这么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我希望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这份眷顾。”
  陈昭月似乎有所触动。
  她轻声问:“这就是你想要做慈善的原因吗?”
  叶嘉宜摇头:“这不是做慈善,只是一点小小的帮助而已。他们的生活会变好的。”
  叶嘉宜这番话虽然发自肺腑,但大部分是为了给陈昭月灌鸡汤。
  说完之后她就安然入睡,全然不知陈昭月瞪着眼睛,想了很久很久。
  而隔壁,和森听说叶嘉宜等人要每年订购茶叶,还给他们建小学,激动不已。
  “房子我们这里有。村口有个五保户去世,房子空出来了,那房子修一修就能用。就是吧,我们寨子没有老师。”
  第118章 如何建希望小学,关铎有经验,叶嘉宜取了经后,心里就有了成算……
  如何建希望小学,关铎有经验,叶嘉宜取了经后,心里就有了成算。
  在来老班章村的路上,她就将方案跟王海说了。
  在村里建房子,就地取材,又有村民出人工,花不了多少钱。最重要的就是老师问题。
  因为这些需要建希望小学的村子,位置都太偏僻,当地年轻人读了点书都想往外跑,宁愿去外面打工,也不愿意留在村里。
  外地人就更不愿意来了,来了也留不住。
  关铎的做法就是资助当地孩子读书,条件是读完书后回到当地教三年书。
  因为本就是当地人,适应当地生活,又有亲朋在身边,比较呆得住。
  另外读书有资助,这对有想要读书,家庭却又无力供养的孩子来说是有极大诱惑力的。
  而且,回到当地教三年书,工资待遇也比照着乡小学教师的待遇来。
  这就很可以了,至少比不读书,留在村里种地强。
  因此绝大多数读不起书的孩子都愿签这个合同。
  不过关铎资助的区域主要是当年他父母插队的地方,即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离这里相距甚远。
  所以当叶嘉宜说出这个资助办法时,王海的欣喜可想而知。
  这是一举几得的办法。
  他们扶贫办除了提高经济水平外,觉得最难解决的就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
  偏远山区没有小学,孩子要读书,每天要走几十里山路;建了小学找不到老师;当地孩子读到初高中,因为家庭无力供养,只能辍学。
  因为没文化,扶贫办就是想传授些先进的种植经验,让当地种植适合的经济作物,也往往因为当地人掌握不好而夭折。
  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现在有像叶嘉宜、关铎这样的人出钱资助,送孩子上学,再让高学历的孩子留在当地当老师。
  如此良性循环,只要三代,就能让当地人的文化水平提高一大截。
  王海把这方案一说,和森眼眶一红,差点掉下泪来。
  他儿子,就是考上了县高中,家里却无钱供他上学的孩子。
  当时儿子没说什么,默默把录取通知书收好,反过来安慰家人,说他已经上到初中,是村里难得的高学历的人了,他没有遗憾了。
  可晚上,他听到儿子小声抽泣的声音。
  这让他难受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现在,儿子能上学了?
  唯一的条件是,等他上完高中,或读完大学后,回村里当老师,每个月有二三百块钱的工资?
  这是限制条件吗?这是财神送钱给他们吧?他们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百元。
  他有点不敢相信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那她有什么要求?”他谨慎地问道。
  “她想买你们村里的茶叶。每年,你们卖给茶厂后剩下的茶叶,她都收购。”
  王海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古怪:“她说,今年的新茶,五元一公斤收购;以后茶厂的收购价涨了,她也会涨,就跟着茶厂或者外面的收购价来。唯一的要求就是,她有优先购买权。”
  后面的话和森一时没听懂,他满脑子充斥着“五元一公斤”这句话。
  “五元一公斤?她全要?你没听错?”他拿着烟斗,瞪大着眼睛问道,手指有些颤抖。
  要是他们村的茶叶都卖出去,五元一公斤,无需别人资助,他自己都有能力供儿子上高中!
  “没听错,就是五元一公斤,你们有多少她要多少。”
  和森激动起来。
  他“腾”地站起来,手忙脚乱地穿上鞋子:“那还等什么?我这就去通知大家把茶叶准备好。王科长你放心,我一定让大家把最好的茶叶拿出来,不拿差的糊弄人家。”
  王海做扶贫工作多年,很理解和森此刻的心情。
  他这是怕叶嘉宜变卦,恨不得当场交易,把茶叶变成现钱。
  但现在虽只有八九点钟,村里不通电,大家嫌点灯费油,早早就睡下了。
  “别急,你听我把话说完。”他一把揪住和森的衣服。
  “说什么?”和森问。
  王海把后半句话又重复了一遍。
  和森把眼睛瞪得跟牛眼一样:“你是说,每年她都收?全部都要?而且如果茶厂的茶涨价,她也跟着涨?”
  “对。”王海点头,“唯一的要求就是她有优先购买权。就是说,在别人和她出一样的价钱的情况下,你必须先卖给她。”
  “那当然卖给她啊。就是没有这一条,我也得买给她。她做这么大个善事,愿意出钱送我们的娃娃上学,愿意出钱给我们建学校,我们要是再甩开她,把茶卖给别人,那还是人吗?”
  “就算便宜点,我们也卖给她。”他道。
  “这一点是要写进合同里的。如果你们有茶,她不收,那她违约,你们是可以告她的。”王海尽心尽力做普法工作。
  和森吓了一跳,连连摆手:“不告不告。人家不收,肯定是手上没钱,或是茶卖不出去了。咱怎么能逼着别人买呢?咱是那没良心的人吗?”
  偏远山区的人,虽然也有一些败类,但绝大多数是像和森这样朴实的。
  你对他一有分好,他就恨不得把心剖给你看。
  但这样的人,在接触过外面的世界,获得更大的利益后,很有可能就变了。
  如果感动于他们的这份朴实,不签下合同,没准到头来吃亏的就是怀着一份善心而来的叶嘉宜了。
  王海对人性了解至深,没搭理他这话,继续道:“但如果在同等条件下你们把茶卖给别人,她同样也是可以告你们。一旦告上法庭,你们不光要吃官司,还要罚钱。”
  “所以要不要签这份合同,你好好考虑清楚,最好跟村里人商量一下。”
  说完他拍拍和森的肩膀:“行了,先睡吧,明天让大家把茶叶拿来。不过先说好,叶小姐心善,也别把她当冤大头。我作主,最好头采春茶五元一公斤收;次一级的雨前春茶四元一公斤。以此类推,夏茶两元一公斤。”
  “她心善,拿钱资助孩子上学,拿钱建希望小学,是一回事;茶叶交易是买卖,买卖要公平,这是另一回事。买卖双方都要讲良心,公平公正,这买卖才能做得长远。”
  他严肃起来,盯着和森道:“你要知道,签了这份合同,你们村的茶就不愁卖不出去。她又不压你们的价,茶厂多少收,她就多少收,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所以,别糊弄人家。”
  和森也神情一肃,跟发誓一般道:“王科长你放心。我和森……”他拍拍胸口,“不做那昧良心的事儿。我也会告诉村民知道好歹,别让人家的一片善心喂了狗。”
  王海点点头。
  “另外,”和森咧嘴一笑,“叶小姐能来咱老班章,肯定是王科长想着咱。咱要是让叶小姐不高兴地离开,那不是打王科长你的脸吗?咱再不知好歹也不干这样的事,你就放心好了。”
  “你小子……”王海用手指点点和森,哑然失笑。
  别看人家没文化,可这拍马屁的功夫,一点儿也不逊色那些文化人。更何况和森皮肤黝黑,一脸老实巴交的样子,拍起马屁来更显真诚,更让人感动。
  屁的感动!
  “行了,睡觉。”王海扯了一角被子,盖在自己身上,“你小子好好做事,就对得起我了。”
  他瞪着和森,语气严肃:“如果不好好做,那以后啥好事都别想让我念着你们老班章。机会就只有这一次。”
  “是是是,你放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叶嘉宜不知道王海跟和森这番对话。
  她因为头天疲劳,第二天一直睡到七点多才起来。
  等她穿好衣服拿起洗漱用品开门出去,整个人就吓了一跳。
  院子里来了许多人,每个人脚下都放着几个箩筐。而二十多个人在院子里,竟然寂静无声,就这么直勾勾地盯着她的房门。
  她打开房门,乍一对上这二十多双眼睛,汗毛都竖起来了。
  “叶小姐,你起来了?”和森赶紧跑过来,对叶嘉宜笑道,“他们知道消息,一大早就挑了茶叶过来,我拦都拦不住。不过我跟他们说了,让他们别吵着你睡觉。怎么,他们吵醒你了?”
  叶嘉宜一整个大无语。
  “没有。”她讪笑了一声,“我是自然醒的。就是一出来对上这么多人,吓了一跳。”
  和森转过头去,冲着院子里的人佯装骂道:“看吧,叫你们晚些来,就是不*听,吓着人家叶小姐了吧?”
  陈昭月昨晚辗转到了半夜才睡,现在也没醒。
  唯有叶嘉宜有早起跑步的习惯,章敏觉轻,两人先醒了。
  章敏刚才在屋子里梳头,没有出来。
  和森能当上大队长,自然是个十分灵醒的人。说这话时表情凶恨,语气放得很轻,就怕把另外两人吵醒了。
  至于王海,一大早出去溜达了。
  “没事没事。”叶嘉宜连忙摆手。
  担心吵醒陈昭月,她回身把门关上,走到院子对大家道:“大家的心情我能理解。不过我今明两天都会收购茶叶,大后天才走,大家不要着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