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你们额娘总喜欢看那些话本子,也和朕说过不少,朕本以为那都是人们的想象,没想到竟然还有成真的一天。”四爷越想越觉得欢乐,“那种感觉这么说呢,感觉很稀奇,所以朕想看到这出戏的结局。”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理由。”四爷可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弘昀就这么一个理由还是太过单薄了。
  弘昐放下了其他心思,一心好奇,“还有什么理由?”
  “他想要去大清之外的国家看一看,长见识的同时,不想拘泥于大清。同时也想弄清楚海运,他想以后专心这方面。”
  “朕已经决定了,弘昀回来之后将会专门负责海运这部分。”四爷道:“一个
  专为他设置的官职。”
  弘昐松了口气,既然汗阿玛都同意了,他们也不用担心了。
  “只是…其他人那边…弘昀这毕竟不符合规矩。”弘昐试探道,他可没忘记弘昀的最终目的。
  四爷丝毫不在意,“规矩是皇帝制定的,现在你汗阿玛就是皇帝,朕说什么自然就是什么。”
  “大臣那边…”
  弘昐没相信四爷的话,皇帝的权力确实大,但在某些方面也受制约,尤其是四爷这种在乎名声的皇帝。
  一些大臣联合起来,也是能够逼皇帝更改主意的。
  “不用在意,只是要暂时委屈你和弘时了,你额娘那边的非议估计也不会少,但朕知道,她不在乎这些。”四爷轻笑一声,道:“朕没猜错的话,她也是赞同弘昀的吧。”
  弘昐点头,“汗阿玛还是了解额娘。”
  四爷得意地说:“我们相伴这么多年,自然了解对方。”
  弘昐一顿,很快又恢复正常,“汗阿玛,这海运也不知道要多长时间回来,弘昀成亲是不可能了,弘时这么办?”
  “弘时还小,你和弘昀可都是二十多才成亲,现在轮到弘时,就这么想他成亲?”四爷现在看弘时都还觉得他是个小孩子,距离能够成家的标准远着。
  弘时是康熙四十三年出生,到现在也只有十七八岁,隔四爷那时候,孩子都出生了,但自从知道过早成婚对下一代不好之后,四爷有意控制,又加上前面选秀的延迟,还真让弘晖和弘昐成功大清‘晚婚’。
  而二人晚婚的结果也很符合四爷的想象,两人的长子长女身体都很健康,尤其是弘晖和年氏生下的小格格,父母身体都不算好,但她却很健康,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请过几次太医。
  想着弘晖小时候就差太医住在院子里的场景,四爷现在格外满意。
  弘昐假装苦恼地说:“还不是怕发生弘昀这样的事情。”
  为了弘昀,弘昐再次打探,“如果他能追上,汗阿玛您会赐婚吗?”
  “会。”四爷同意了,但又提出了一个前提,“海运如果能成功,带来的利益巨大,弘昀一人掌管不会服众,他们夫妻二人一起,即是佳话,也能加强控制。”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那姑娘能同意。”四爷道:“朕可是已经下了圣旨,那姑娘自由婚嫁,咱们不能强迫。”
  弘昐也知道这件事情,还知道这道圣旨是额娘亲自求的,要不然弘昀也不会追出去。
  不过种种原因也让弘昀以后的走向有了定论,未必不是好事。
  希望弘昀能得偿所愿。
  -
  之前说要封后,消息自然不是空穴来风,登基大典一个月后。
  “奉仁寿皇太后懿旨,…嫡福晋那拉氏,风姿品德天赋之声誉卓著,尽孝敬承欢,颁布恩慈仁爱下人,既助帝之盛,宫显封中宫,应立为皇后,以展官内教化,钦此。朕钦遵慈训,册立嫡福晋为皇后…”[1]
  虽还没行册立礼,但有了这道圣旨,舒善已经正式有了皇后的名头。
  从这天起,她不再是雍亲王福晋,而是堂堂正正、母仪天下的皇后。
  舒善露出了一抹笑容,今天的畅快大概是她嫁进爱新觉罗家以来的第一次。
  “恭喜额娘!”弘晖带着年氏以及小格格来到舒善身边贺喜。
  “可算是定下了。”年氏激动地说:“这下那李额娘越不过您了。”
  提起李知婉,舒善的好心情顿时打了折扣。
  现在册立了皇后又如何,宫权还在太后手上,且名义是在太后手上,但其中一部分还是李知婉在管。
  就连她这皇后之位,要不是四爷担心皇后不立会让人议论,这个时候怕是也不会册立,四爷大概会再晾她一段时间。
  巫蛊以及雍亲王府时年氏擅自出来管事,这些四爷都算在了她的头上。
  舒善突然有些怀疑自己,她自诩了解四爷,也因此认定四爷不会惩罚年氏,但她没想到四爷会算在她的头上。
  是啊,和她没有关系就不能算在她的头上?
  早在年氏和弘晖成亲的那一刻,年氏和她就绑在了一起,不可分割。
  “皇额娘,现在咱们要做的是定下咱们爷的储君之位。”年氏看向弘晖,“这太子之位本就应该是他的。”
  舒善和弘晖对视一眼,他们早就能感受到了,四爷不想立储君,不是立弘昐,而是不想立任何人为储君。
  “汗阿玛怕是不会妥协。”弘晖道。
  舒善也知道,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况且也不用他们动,只稍微和几位大臣提一下,他们自然会提议。
  在康熙后期直接严明不立储君之时都能有人冒死进谏,没道理四爷这个时候没有人。
  “这事不用你管,会有人为你冲锋陷阵。”
  这就是嫡长子身份天然带给弘晖的好处。
  舒善想的没错,皇后册立过后没几天,上朝的时候,不少大臣就开始了立储的争论。
  朝堂上吵的不可开交,经历过康熙时期立储事件的不少人对此没有好感,但又有一批人认为要尽快立储以安稳江山社稷。
  而这一批人又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要立嫡长子为储君,一派认为能者居之。
  四爷坐在龙椅上听着几人的争吵,实则心思已经切换到了今天看到的几本奏折上。
  有一本奏折上问候了朕的身体,该怎么答呢?
  还有一本奏折上说他家里有喜事,朕刚刚写的祝贺还不够,等会儿回去再加点吧。
  ……
  四爷也没让几人不吵,于是那几人一直吵,激情四射,完全停不下来,最后甚至演变成动手。
  只是吧,几个老头,你过来我过去,旁边还有阻拦的人,杀伤力也就那样。
  四爷的思绪从奏折中回来,差点给看笑了,他给苏培盛使了眼色。
  苏培盛点头,接着轻咳一声,尖细的声音瞬间响彻整个大殿。
  “退朝!”
  四爷也不管大典中间呆楞的
  几人,背着手溜溜哒哒地离开了。
  “皇上…”几人傻眼了,这还吵什么,人都走了。
  几人面面相觑,最后厌恶地瞪了对方一眼,立刻拉开距离。
  “今天不行,咱们明天再来!”
  四爷连着看了好几天的戏,直到那几位年老的身体实在是撑不住了,这出戏才有了结束的理由。
  “储君之事事关重大,朕不能轻易做出决定,还需要时间时刻,众位爱卿再等等。”
  这几天消耗巨大的老臣:“……”
  而得了四爷暗示的诚亲王很快上前,道:“…请皇上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大清从四爷这一辈才有了‘从胤从示’的规矩,以前的皇上也就没有了要改字的烦恼。
  而按照规矩,众人要避开皇帝的名讳,这‘胤’字自然要改掉。
  而这个‘允’字是四爷早就选定好的,只是交给诚亲王太提出而已。
  诚亲王也乐得做这么一件差事,也算是给新皇帝留个好印象,此时又正好岔开了立储之事,一举多得。
  本就是四爷的意思,他自然是同意了,但又有了一个例外,“十三弟与朕感情甚笃,又多有功劳,当得起一个‘胤’字。”
  诚亲王一顿,但这是他提议的,他也不能在此时消失。
  “皇上说的是。”他自然是附和四爷了,都是皇帝了,任性一把,还能有人管他吗?
  没人敢管,又不是什么涉及朝堂的大事。
  “臣弟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然而别人不说不代表没有意见,十三阿哥看得清楚,他欣喜于四哥对他的爱戴,但他也在惶恐,惶恐自己配不上,也惶恐因为自己害四哥受人议论。
  四爷一愣,没想到十三阿哥自己出来拒绝了。
  “十三弟不想?”
  十三阿哥摇头,“臣弟即使有功也应当和其他兄弟是一样的待遇,规矩不可废。”
  既然十三阿哥自己都不愿意了,四爷也没勉强,“那这事就算了吧。”
  十三阿哥松了口气,“多谢皇上。”
  改名的事情经历了一点小波折,最后还是完成了。
  同时,四爷也没忘了另一件和他的兄弟有关的事情,他看向一旁的苏培盛,苏培盛得到命令,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圣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