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余寻光的回国之后,一路被鲜花与掌声包围。
第二天飞回京市,余寻光先在公司先后接受了粤省电视台、徽州电视台、湘南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晚上又去参加了庆功会,浅喝了几杯。
酒桌上,梅雅清道出《故梦》已经安排明年1月18号首映的消息。
知道了具体时间,就好安排工作。余寻光的老板和经纪人都在现场,不需要他过多操心。
趁着大夜,余寻光回到宁川影视基地,回到《密信》剧组。当天中午,沈众康亲自过来给他送餐。
“出息了啊,好小子。”
沈众康在得知余寻光拿东京电影节影帝的第一时间,就抽空听完了《故梦》的原著,当他知道这部电影里是民国背景时,没忍住笑出了声。
敢把这样的电影带去日本展览,《故梦》整个制作组都值得一个大拇指。
为国争光的余寻光更是得好好款待。
沈众康大手一挥,说:“从今儿个开始,每餐必须给你安排上三菜一汤。”
沈老板觉得好电影应该得到支持,他现在已经生出到时候请人去电影院里包场的想法。
当天晚上,余寻光又参加了《密信》剧组给他办的庆功宴。有人问,余寻光凭《故梦》拿了影帝跟《密信》有什么关系?有宣传关系啊!以后宣传《密信》就能说三大影帝同台飙戏,多大的噱头。
这一回,《密信》的制片人来了不少,叶兴瑜和易崇的挡酒不再有用,余寻光和恭喜他的剧组同事喝,和特意赶来为他祝福的投资人喝,每次喝的量虽然不多,但综合起来还是会在事后让他的身体难受一会儿。
不能不喝,不喝就是成名了不给面。
不能不喝,不喝就是拿了个影帝就翘尾巴。
成年人的世界规则以缓慢的速度落在余寻光的身上。
他能理解,能适应,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情。
以后再没有人把他当成新人和小孩看待了,他得自己学会给自己遮风挡雨。
他要成长为大树,而不是依托于人的藤蔓。
余寻光从此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
毕竟是正在开机的剧组,再怎么闹,这一场也算顶天了。将杂事摒开,余寻光在第二天的拍摄中重新抱住锅铲,去拥抱冯知平。
冯知平慷慨地接纳了他。
三、四天的光阴而已,他并没有落下多少节奏,只是一个上午,余寻光就重新进入了状态。
正好,剧情里的冯知平也在成长。他仍旧坚持,仍旧记挂着他的锅铲和战友,但他却随着剧情逐渐开朗,有了很好的变化。
余寻光把这种变化表演得既细腻又丝滑。
他的这种回落速度令人侧目。
胡继周跟雷纬明私底下说:“我以为他至少会显摆一两天。”
结果人家提都没有提自己拿奖,以及见了多少“世面”的事儿。
他感慨:“这个年轻人,是真的闷得住。”
雷纬明若有所思,“要不怎么就人家能出头呢?”
光是从李传英的团队愿意回头和他合作三次,就足够以小见大了。
现在的娱乐圈说是大浪淘沙也不为过。一个人爆红可能是凭运气,但接下来的长红就只能凭实力了。
余寻光显然是一个有实力,又有人品的年轻演员。
11月上旬,余寻光再次请了一天假,跟随着叶兴瑜进入京市二环某建筑开会。
当天下午5点,会议结束,他并没有直接回宁川,而是前往了另一处影院。
电影《泥点子》在京市举办的路演邀请他观影。
说起《泥点子》这部电影也是命途多舛。导演李中桓当初能拍完《泥点子》,除了自己倾家荡产凑资金之外,还曾经获得了一笔来自同舟工作室的天使投资。
去年参加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回来之后,《泥点子》的高质量和高口碑让同舟工作室信心大增,他们憋着劲儿,又带着电影申报了今年的沪市电影节。
不负众望,《泥点子》在今年的沪市电影节上成功拿到了最佳影片奖。
同舟工作室以前只是一家制作小成本网剧的公司,无意间投资的《泥点子》的成功是他们的运气,也是他们进入主流市场的机会。能够拿到大奖,就代表着电影上映有了宣传的噱头。趁着大流量余寻光主演的电视剧《金满桐庐村》热播,同舟工作室也将同为农村题材《泥点子》在暑期档投入院线。
结果电影上映一个星期,票房连一百万都不到。
同舟工作室以为是档期问题,赶紧联系影院将电影下映,历经周转,又在今年10月底重新开画。
没想到这次得到的成绩更加惨烈。
好片不卖座,或许是这个圈子里最可悲的事情。
没有宣传点,凭你是今年的最佳影片又能怎样?
电影已经下映一次了,再次下映可能就不会有第三次上映的机会了。《泥点子》的制片人乔曼实在是没有办法,她为了赚取电影宣传噱头,甚至不惜在首映礼上对媒体下跪,可效果微乎其微。
没有热度,守不住排片,网上少量的“自来水”引不起量变,水军们为了口碑哪怕是给再多钱也不肯接他们的单子……
乔曼实在没办法,甚至把同为演员的弟弟搬了出来。
可乔觉的宣传效果微乎其微。
正当焦头烂额无可奈何之下,乔觉提出了一个建议。
“要不,我们找余寻光帮忙宣传一下?”
“你跟人家有交情?”这事儿乔曼想都不敢想,“你不会要求章晔吧?他那人有原则,他绝对不会答应的。”
乔觉说:“不是,我跟他没交情,我也不想走他的路,因为我觉得我们可以直接去联系余寻光。你们不记得了吗?《泥点子》得奖的时候,他的薇博转发了那条信息呀。”
乔觉没工作的时候一天到晚就泡在网上,难得的是,他的记忆力极好。
乔曼这么一听,心中升起了半点希望。
她对李中桓说,“李导,要不,您主动联系下?”
李中桓有些不确定,之前,乔觉也帮忙宣传过的啊。
乔觉知道他的顾虑,忙说:“李导,余寻光和我是不一样的。”
曾经跟余寻光的粉丝“打”过一架的乔觉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绝对没有余寻光那样的路人缘。
“我贸然上去,人家能搭理我吗?”
李中桓有准确的自我认知。哪怕他导的片子拿了奖,他在圈子里仍旧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他无背景,无根基,无资本,无观众受众,他就是个“四无”导演。
如今已经成为一线演员的余寻光,是此时的他不敢触碰的存在。
更别说上个月余寻光还拿了国际a类电影节的影帝,他却没有配得上的荣誉(一部最佳影片显然是不够的),他们之间的距离更加犹如天堑。
乔曼怂恿他,“试试嘛,死马当活马医。”
乔觉也跟他打包票:“李导,您放心,余寻光他很好说话的。而且据我所知,他是圈内少数对电影怀有敬畏与尊崇之心的演员。”
为了《泥点子》能卖座,李中桓鼓起勇气给余寻光的薇博发了一条言辞恳切的私信。
信息发出去一天之后,没回,李中桓觉得很正常。
两天后没动静,他开始忐忑。
三天后,李中桓陷入绝望。
或许,他拍的电影就是没人看吧。
在第五天,李中桓的薇博收到了余寻光的回复。
[李老师,如果您有空,方便加个联系方式细聊吗?]
李中桓就这样加上了余寻光的薇信。
他们直接通过电话聊了很多,余寻光也借此了解到了《泥点子》的上映情况。
他很想帮忙,但由于涉及到了同舟工作室,他得去问问叶兴瑜的意见。
小小的一个同舟工作室,不至于让叶兴瑜费心图谋什么。
但她还是对余寻光说:“小光,你想清楚了,他们典型是想让你白吆喝,消费你对好电影的情怀以及你的名声。”
如果没有同舟工作室,只是单独的给李中桓做宣传,叶兴瑜绝对不会多嘴。
关键是电影背后涉及到了发行。
既然跟钱挂了勾,圈内人的习惯是把人情当成生意谈。
《泥点子》的成绩一直不好,不也有同舟工作室死活不把发行权放出来的原因吗?自己没能力还想抓着好电影不松手,叶兴瑜觉得乔曼本身就有问题。
余寻光点头:“我知道。”
不论别的,他只是想帮忙。
《泥点子》是他看过的优秀电影,他觉得这部电影不该被播成这样。
而且。
“如果《泥点子》扑了,李中桓导演可能就没有导第二部电影的资本了。”
国内需要更多的优秀导演。
李中桓这样的导演应该被留下来。
事情的过程如何敲定不提,余寻光最终还是定下了帮忙路演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