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余寻光慢慢的总结着他听完方正蓉发言之后的感受,“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所有问题的答案也并不是绝对只有一个的。方法派和体验派不管概念如何,只要能够精进表演,就是好的。”
  “当然,”他话锋一转,“您的这些话我回去了也会好好分辨的。”
  “就该这样才对呀。”方正蓉笑着,她心里有些犹豫,但当她坚定下想法之后,她的动作又是那样的一气呵成。她点亮手机屏幕,打开微信,把亮着的二维码页面推到余寻光面前,“小余,我们以后可以多交流,你觉得呢?”
  余寻光点头,马上扫码申请她的好友,“谢谢方老师。”
  方正蓉是余寻光在娱乐圈交到的第二个朋友。
  他们还互相关注了薇博账号。
  余寻光的态度让方正蓉十分舒心,只觉自己的一番好意没有被辜负。她在最后提出意见,“以后别再叫「方老师」了,就叫我姐,知道不?”
  天知道方正蓉今年才28。
  她是一点儿也不怕把自己喊老。
  余寻光诡异的通过这点get到她想从花旦往青衣赛道上转的急切。
  第21章 方正蓉与华雅君
  余寻光杀青了,随时可以走,方正蓉却不行。她作为女主角,在拍完后续结局的剧情后,还得跟着剧组去闽州拍邓府的戏。
  昨天,她拍完了华雅君得知陈敏笙死讯的哭戏。
  那场哭戏哭得她也缺氧了,大半夜的时候心里还抖着。
  在华雅君经历了人生如此大的坎坷之后,方正蓉作为饰演她的演员,有些拿不准后面六集戏份表演的方向。
  别看方正蓉前面的话说得利索,其实她自己知道,她在表演方面的天赋真不如余寻光。她寻思着,把心里的问题拿出来跟余寻光讨论讨论。
  国人都是喜欢在饭桌上谈事情的。
  “我之前设计了三种方向,但演到现在我觉得都不合适了。”
  余寻光把握分寸,不轻易提建议,“曾导有什么说法?”
  “曾导说我应该重新考虑。”
  “那你现在有新想法了吗?”
  方正蓉仔细说着:“我还记得我们那天和朱孟老师的谈话,华雅君不单单只是一位母亲、一位妻子那么简单。关于她的符号特色,我分两条线理解。一条是明线。”
  “在家庭关系中,母亲和父亲一样担任家庭支柱的角色。当其中一根支柱倒下——比如华雅君失去邓希康、失去陈敏笙之后,前者会因为失望而感到解脱,后者会因为爱慕崩溃。”
  “但这种情绪是短暂的,她不会一蹶不振,她也不会表现出什么恨意滔天。在来沪市的路上,一个个死去的同胞早就让她认识到了国仇家恨,这方面她已经是成长过的了。”
  余寻光想着自己见到的华雅君,“华雅君在战后已经飞速成长为了一位战斗经验丰富,且有信仰和梦想的战士。”
  方正蓉当然也这样认为,“是的。”
  余寻光思索着,“我想,你理解的另一条暗线,是抗争和战斗。”
  方正蓉的眼睛里失去了光,又有光,“是的。”
  “她是在为了什么而不懈奋斗?”
  “为了救国,救民。因为她失去了丈夫,所以她不愿意其他人也失去丈夫。因为她有一个孩子,所以她想要所有的孩子都更好、更自由的活着。为了广阔美好的未来,她愿意去战斗。为活着的人战斗,为死去的人战斗。”
  “所以角色反而更加需要展现出一种向上的生命力。”
  “说得对。”
  方正蓉逐渐感受到自己的思路变得开阔起来。
  两个经纪人也都只是在旁边听着,并没有插话。
  想了半天,她又叹气,“道理我都懂,我主要是抓不住那份情绪。”
  余寻光喝了口清汤,“没问曾导和朱老师吗?”
  “他们说我是女主角,有些东西需要我自己想出来。”
  别人教的到底不够深刻。
  方正蓉吃了一口碗里已经放冷的菜,味同嚼蜡,“小余,陈敏笙在裴临风阵亡前后的那几场戏,我看你过渡得很好,你当时是怎么把握情绪的?”
  余寻光并未藏私,“我当时是试着往革命精神上去联想。”
  方正蓉挑了挑眉,示意他继续。
  “这是我从陈敏笙的情绪里品味出来的。”余寻光认为这是不错的思路,可以分享给朋友,“我们身在有产阶级,但我们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风雅颂》剧本进行到最后,就是无产阶级主义革命的胜利。”
  “我之前问过朱孟老师攥写《风雅颂》的目的,他说他没办法写尽一个时代,所以他只能通过个体去反映时代。[华雅君]不仅是剧的女主角,她还是一个符号。她代表着封建,资本、军阀、到最后走上共产主义。她的这条路是历史注定的,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付出千千万万生命才证实的救国存亡之道。”
  “我后来决定反推,我们的人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利用到这种革命精神,[陈敏笙]的人物内核究竟是什么。”
  “我一开始想,陈敏笙在经历那么多之后会很受打击,会崩溃,因为人之常情嘛。可后来再一琢磨,他难道是经受不住挫折的人吗?这样受不住困难的人是如何能独自在国外六年,以优秀毕业生完成学业的?陈敏笙16岁出国学医,为的难道不是救国救民吗?”
  方正蓉有感而发,“在剧里,陈敏笙的角色的定位确实更多的体现在[女主丈夫]这一符号上,他所有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女主服务,导致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不过我们演员在揣摩角色、理解角色的时候,本来就有理清角色行为逻辑线的义务。”
  余寻光点头,“理清楚全部思路后,我就把陈敏笙往理智的方向去演。我认为他是一个医生,他应该有那份担当和冷静。”
  方正蓉也想起来,“怪不得在陈敏笙撤离前,和华雅君最后一个晚上的相处戏,你演的和以前的感觉一样。”
  余寻光解释:“因为我觉得他当时对家庭和未来是怀抱着希望的,这与他当时和雅君结婚时的心情并没有区别。”
  他又剖析自己的心理,“我一度很为陈敏笙的牺牲难过,可是后来我明白了,陈敏笙为了维护革命的利益而死,是死得其所的。这世上,没有谁不能死,关键是要死得有价值。大家刚拿到剧本的时候,会说陈敏笙作为一个前期给剧情增添亮点的颜色,后期他的死亡是为了增强剧情的悲剧性。可当你代入时代,代入他的角度……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升华?他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坚持和梦想?他又为什么不能为理想而死?”
  就像为了人民而牺牲的陈光,一开始经验缺少的余寻光从戏剧层面去理解他的牺牲的行为是那样的无知与浅薄。作为一名消防战士,作为一位人民的儿子,陈光明明也该有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这是积累到经验的余寻光事后的反思,是他值得引以为戒的教训。
  挖掘角色的底色,丰富角色的构成,是演员需要一直精进的能力。
  方正蓉的目光有些迷茫,“没有谁不能死,关键是要死得有价值……这句话很耳熟。”
  “出自主席的那篇演讲稿,《为人民服务》。”
  “是了。我读书的时候,还有这篇课文呢。”
  大概是太久了,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方正蓉拿出手机直接打开搜索引擎。
  她第一遍先是粗略的看,到第二遍时,她忍不住读了出来,“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她越读,越激情澎湃。
  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她想哭,但那绝不是悲伤,而是希望。
  “你说,我们所饰演的人物,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余寻光想着小院里的华雅君,恍惚了一下才点头,“当然。”
  “我总以为我不够了解她。”
  “你爱她,你怎么会不了解她?”
  方正蓉无比爱着华雅君。
  这是她用心血塑造出的人物,她怎么会不爱?
  演员要是连自己饰演的角色都不爱,观众又怎么会爱?
  方正蓉扯了一张纸,用力的擤了一下鼻头。她开始在心里构建更完整的华雅君,“情绪该怎么过渡捋顺了了,我再想想日常面对镜头时该做什么才能演出那个劲儿。”
  余寻光一直安静的听她说,直到这里才发言:“要么手里拿本书?”
  方正蓉摇头,“心里有事,怎么会看得下书?”
  这样脱离实际,太不生活。
  生活吗?
  余寻光想起母亲,想起外婆,想起他见过的女性,想起他读过的一些知识。
  “织毛衣?”
  方正蓉一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