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安庆绪是长子,但是安禄山可不喜欢自己第一个妻子,他喜欢的是后面的段氏。因此安禄山喜欢的是段氏的孩子,甚至多次表示想让段氏的孩子继承自己位置的想法。】
  【作为长子的安庆绪就不满意了,不仅不满意,他还有了怨恨之心,在利益的驱使下,安庆绪和同样有怨恨之心的严庄、李猪儿碰头了。】
  果然是被他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安禄山两眼瞪的堪比牛眼,两眼全是被忤逆的愤怒。
  那是他打下的洛阳,那是他的皇位。
  他想给谁就给谁,哪里容的当儿子的来不满?
  他是他爹,他有什么安排,做儿子的只能服从!
  安禄山对安庆绪的厌恶在此时降到了冰点。
  没有人会在知道自己死了后,对这个杀人凶手有什么好的感情。
  是的,此时安庆绪在安禄山眼里已经算不上他的儿子了,那是一个会跟他争夺权力的杀人凶手。
  那是毁了他一世英名的人!
  他一手创立的大燕,就毁在了安庆绪的手里。
  说到安禄山,皇宫大殿前的众人齐刷刷的“哦呦”。
  每个人像是完全失去了悲悯之心一样,他们不再因为一个人的死呜呜咽咽,长吁短叹。
  每个人的脸上写满了幸灾乐祸的情绪。
  包括李隆基在内,在场的所有人都笑的像朵花。
  “哦呦,毒打近臣?还把自己的近臣给阉了?”
  李隆基看了看自己身边的大臣们,小小地翘了翘尾巴。
  他从来不打人,他对近臣好着呢,不仅仅是近臣,他对大臣们也都好着。
  不仅认真听他们的谏言,逢年过节还都给大臣们送礼表示慰问。
  “不患寡而患不均?偏心?”
  “啧啧……”
  李隆基一边笑一边摇头,嘴巴瘪起来,还顺带表示了对安禄山的不屑。
  有宠妃,偏心儿子。
  这下好了,闹乱子了吧?
  像他,他就不搞什么宠妃那一套!
  此时李隆基俨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被天幕背刺后,整改好的那一批人。
  也忘记了他后宫里的妃嫔们全都去跟皇后贴贴,而完全不搭理他这件事。
  他只觉得安禄山的偏心行为实在是太掉价了。
  可不是什么人登基了就能当皇帝的。
  且那安庆绪就没有毛病吗?
  有啊!
  李隆基想了想自己那省心的太子,以及让朝堂上下都赞不绝口的皇孙,龇着大牙乐出了声。
  看他的太子,就不会想着跟他这个当老子的争权力,孙子又是一等一的好,不仅让朝臣们喜欢,还让他的兄弟们喜欢。
  这是什么?这就是人格魅力!这是随了他啊。
  李隆基在这里颠颠地高兴,安禄山的情绪就不是那么稳定了。
  他暴躁挠头,像个疯子:“把安庆绪关起来!”
  【李猪儿被安禄山阉了之后,变成了贴身伺候安禄山的人,这样一来李猪儿就成了挨最多打的人。严庄跟李猪儿说,现在安禄山因为一点小事就把你打成这个样子,如果遇到什么大事呢,你会不会直接被他打死?】
  【听到这话的李猪儿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一天夜里,严庄,李猪儿,还有安庆绪三个人来到了安禄山的寝宫,由严庄跟安庆绪一左一右把守着大门,李猪儿亲自操刀,进去把安禄山给杀了。】
  【安禄山肥的不行,李猪儿杀他也费劲,一刀不行来两刀,就这样把安禄山的肚子砍得血肉模糊。安禄山的生命也就此终结。】
  [死的好!]
  [安禄山的死实在是大快人心。]
  [早就该死了,作了那么久的妖,死了干净。]
  此时此刻,令狐潮仰头看着天很久了。
  天幕呢,怎么不继续讲他跟张巡的事情了?
  张巡离开雍丘之后怎么了?
  可惜再无天幕告诉令狐潮他的结局,他也看不到张巡的结局,更不知道唐军与燕军究竟谁胜谁负。
  但本能的,令狐潮觉得自己不应当有什么坏的结局。
  燕军那样勇猛无比,安禄山甚至接连攻陷洛阳和长安两座城池。
  长安都沦陷了,这胜负还不明显吗?
  对安禄山死讯一无所知的令狐潮准备收拾收拾包裹,去投奔安禄山。
  毕竟现在的安禄山已经走在历史的轨道上,他已经成为大权在握的三镇节度使了!
  大殿前。
  在切切实实知道了安禄山的悲惨结局后,所有人都觉得心里的恶气出来了,呼吸都顺畅了。
  “安禄山死了,这是在是大快人心!”
  “安禄山不守纲常起兵谋逆,也别指望自己儿子能守伦理。”
  “可不就是,逆贼死有余辜啊。”
  颜季明张开双臂欢呼:“死了!杀了我阿爹的人死了!”
  颜真卿也是一脸欣慰。
  颜季明欢呼过后,又带着担忧看了眼自己的叔父:“我们既已经知道了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颜家的结局,会改变吗?”
  颜真卿回看颜季明。
  他又想起了最终没能回家的颜家三十几口人。
  颜真卿认真道:“会改变的,那场灾祸,一定不会再发生。”
  他现在身在官场,他可以向陛下进言。
  历史已经改变了太多太多,颜家满门忠臣,一定不会落得那样凄惨的下场。
  安禄山被即将到手的权利给蒙蔽了双眼,被死于亲生儿子手下的仇恨蒙蔽了双眼,他死死盯着天幕。
  天幕早已经不是他所认为的神迹了。
  “安禄山死了实在是大快人心”这样的话已经表明了安禄山此人的历史定位,他,就是大唐的叛贼,而并不是什么伪燕的皇帝,更不是什么开辟一朝的英雄。
  但安禄山并不愿意深想。
  他现在是三镇节度使,皇位于他而言触手可及,甚至于他此时此刻,就是想谋反也是可以的!
  他已经慢慢忘记了自己成功谋反是有李隆基完全的信任在里面的,他更倾向于这是凭借他真本事得来的。
  谋反,谋反……
  这两个字慢慢被安禄山刻入血肉。
  【安庆绪派尹子奇带十三万燕军攻打睢阳。尹子奇到睢阳的时候,正是正月。以十三万对战区区的七千人,这实在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尹子奇包括所有的燕军都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尹子奇没有讲什么兵法,也没有用什么计谋或者先进武器,他拉着人直接到了睢阳城下,采用的是最简单的人海战术。】
  【一批又一批燕军往睢阳城楼上爬,密密麻麻,围满了整个城墙。】
  【尹子奇不用策略,但张巡用策略。张巡用弓箭手对战尹子奇的步兵,城楼上是的弓箭手不断往城楼下射箭,一个接着一个燕军倒下。】
  【人海战术人虽多,但这也注定了他们的进攻并不会过于迅速。张巡利用弓箭手拖延了燕军先锋队的步伐,在燕军产生退意的时候,派骑兵冲入疲惫的先锋队中,将燕军的先头部队杀的七七八八。】
  【整整十六个昼夜,一批又一批燕军不断试着往睢阳城城楼上爬,一批又一批燕军倒下。而张巡带的兵始终站在城墙上。每一个士兵的命都尤为珍贵,他们不能倒下。】
  【燕军倒下一人,有千千万万的士兵补上,但睢阳城,仅仅只有不到七千的兵力。】
  【张巡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杀了两万余燕兵,同时俘虏了六十几个高级将领。】
  [很棒了,在这样悬殊的兵力之下还能不落下风,已经很厉害了。]
  [如果不是因为杨国忠,大唐著名将军的行列会有张巡的姓名的。]
  [现在所有人都记得张巡,所有人都知道他。]
  百官慨叹:“张巡英勇。”
  李隆基跟着点头。
  的确英勇,在如此悬殊的兵力之下,用不到七千的兵抗住了十三万兵力带来的压力,这绝非寻常人能做到的。
  “可也撑不住多久啊。”
  宇文融带着悲观,遗憾道。
  这并不是宇文融天生悲观,而是这样悬殊的数字,听起来都令人触目惊心,更遑论亲眼看到了。
  在宇文融眼里,城墙上密密麻麻的士兵带着逐渐蚕食睢阳之势,尽管张巡能胜一时,但绝无法取得绝对的胜利。
  不仅是宇文融这样认为,在场的所有人,大部分都带着这样悲观的想法。
  但尽管悲观,他们仍旧带着希望张巡获胜的矛盾心理。
  所有人都盼望着能从天幕之中看到一场奇迹的发生。
  【尹子奇见兵力损耗如此之快,逐渐意识到张巡是个硬茬,这骨头,难啃。】
  【于是尹子奇选择暂时退兵,寻找新的机会。】
  【过了将近三个月,尹子奇又出兵了。他这出兵是带着必胜之心,信心满满。原因无他,只因有内应。】
  【睢阳城内,有尹子奇的内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