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那时候谁还敢和李隆基说话啊,有不对劲的就要被杨国忠给杀了。]
  [杨国忠能不能快点死,马嵬坡的时候,那个死法还是太便宜他了。]
  杨国忠恶狠狠瞪着天幕。
  他不会死的,他绝不会死!死的另有其人。
  他知道安禄山会谋反的消息,他要用这个大消息换荣华富贵!
  李隆基直面自己的昏聩。
  他已经知道长安沦陷,这个错误的决定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像是用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在了他的面前。
  恍然间,他感觉有一盆冰冷的鲜血,兜头浇在了他的身上。
  那是将军士兵的血,是百姓的血。
  黏腻的感觉如蛆虫依附在身上,如影随形,摆脱不掉。
  他知道,他干了祸乱大唐的事情,他得自食恶果。
  天幕上,一个老人跪地接过明黄的圣旨。
  他沉默跪拜,叩谢圣恩。
  送走了宦官后,他背影都佝偻的几分。
  “将军,将军没事吧?”
  “属下扶您回营账。”
  老人挥了手,表示不用。
  在众人的复杂的目光下,他一步步走回自己的营账。
  他尽量让自己的身躯挺拔起来,让自己的目光坚毅起来,让周围士兵看到他的精神头,让那些不明白这命令究竟是何意义的士兵们,更坦然地上战场。
  老人知道,这或许就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了。
  直至走回自己的营账内,无人再看到他了。老人伏地捶胸恸哭,他哭的凄惨,两行浊泪无力流下。
  他有千千万万的法子应对奸相杨国忠插手军务,一如杨国忠募兵一万放在灞上虎视眈眈看着他,他可以立斩杨国忠的心腹。
  可这千千万万如利剑的法子,在奸相的谗言面前,在帝王的昏聩面前,都成了柳絮。
  甚至不需废一兵一卒,这柳絮就能自己飘进河里。
  天幕上,画面又变了。
  北面,是滚滚黄河,波浪翻滚席卷崖壁。
  南面,是陡峭山崖,一脚踏错万劫不复。
  山崖下,是一道看不见尽头的黄土路,马蹄踏过,尘土飞扬。
  山崖上,杂草掩盖的,是大块大块的石头和木块,只待有人一声令下,这些尖锐石头就会被尽数推到黄土路上。
  天幕下,有武将看懂了这地势,惊呼:“崤山,这里是崤山!”
  这下所有人都能料想到,哥舒翰这最后一战,究竟是何等惨烈了。
  满朝文武的表情肃穆起来。
  “崤山古道,自古以来因其地势险要,被将士们称为埋骨之道……”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努力多写点
  第110章 哥舒翰跪安禄山
  【哥舒翰的“抚膺恸哭”无济于事, 皇命难违。他可以说是带着满心绝望出了潼关,他知道,此行一路凶多吉少。】
  【叛军将领就埋伏在崤山。这里地势险要, 依山傍海,是偷袭的绝佳机会。尤其是两侧峭壁之间的那条小路,逼仄狭窄, 如果人数多了, 走路都变得艰难起来, 是个极好的埋伏之地。】
  【叛军选择的埋伏地就是这里。】
  【哥舒翰带着十八万的军队, 十万的主力军队跟五万的先锋部队,还有三万的护卫军。哥舒翰派王思礼领导五万先锋部队先一步上岸来到了崤山古道,他则带着大大部队在后面。】
  【哥舒翰这是将大军打散, 分成了三份, 如果先锋部队出现问题,还有十五万将士,如果这十五万将士出现问题,还有最后三万。哥舒翰知道这场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 但他依旧用自己的办法,尽量把这场战争对军队的伤害降到最低。】
  【可战场上发生的一切, 都超出了哥舒翰的预料。】
  天幕画面变了。
  王思礼身后是黑压压的士兵, 那是五万的前锋部队。
  王思礼若再往前几步, 去的就是那狭窄古道。
  幽深的小路看着寂静无比, 安静之中酝酿的是吞噬一切的黑暗。
  这时, 王思礼视线所及处有几个人动了。
  这下, 他彻底看了前面的来人。
  他们前面的是叛军。
  “果然像情报说的那样, 这里守兵甚少, 大略估计, 不过几千!”
  王思礼兴奋起来。
  前面那三三两两的人看到了王思礼以及他身后那黑压压士兵,吓得转头逃窜。
  王思礼只觉得自己脑门上有什么血液在涌动:“追上他们!”
  而就在几乎五万军队都进入狭窄古道的时候,周围的声音变了。
  头顶上出现了沉闷的,重石压土的声音。
  王思礼抬头往上看,只见无数重石木块从上而下,直直往下面砸。
  “退,快退!”
  五万士兵乱成一团。
  哥舒翰一脸严肃看着前面因重石落下而掀起的滚滚浓烟,对身边人说:“去告诉王思礼,用毡篷马车开道。”
  “是!”
  砂砾山石慢慢止住,浓烟沉寂下去。
  烟尘是沉寂了,但又一轮新的浓烟,以更强劲的势头直直冲上天。
  “前面怎么了?”
  “哥舒将军,叛军放了十几辆车拦道,车上放的全是点燃的茅草!”
  黑烟浓烈,将士兵们裹挟其中。
  混进了两个浑水摸鱼的叛军,接着,这五万士兵都骚动了起来。
  “谁,谁砍了我一刀?”
  “啊!”
  “我的手臂,我的手臂……”
  “敌军冲过来了,将士们,冲啊!”
  于是,滚滚浓烟之下,本就混乱的战局更加混乱起来。
  几个叛军引起的小范围慌乱迅速扩散,每个人嘴里都喊着“叛军打过来了”,为了不伤到自己,他们挥着刀剑,拼命砍向前面的人。
  保家卫国,保护自己的利刃,对准了他们的同胞。
  滚滚浓烟之下,整整五万士兵,兵戈相向,陷入了内斗。
  柴草烧尽,浓烟散去。
  一叛军将领带着兵杀了过来。
  在乱斗之中仅剩不多的士兵抱头鼠窜。
  所有人都想活着。
  杀了自己阵营士兵的无措,和被叛军追赶的紧迫让所有人陷入浓烈的恐慌情绪。
  这种恐慌情绪以光速在军中扩散开来。
  “敌军杀过来了!”
  “我,我杀了人,我亲手砍了他。”
  “打不赢的,他们神出鬼没,打不赢的。”
  “快跑啊,快跑。”
  士兵们被无穷无尽的负面情绪裹挟,他们不再能听进去军令。
  先锋部队逃了,带着后面的大部队还未跟叛军交战,就已经产生了畏惧心里。
  有人扔下武器,跟着先锋部队往回跑。
  有一个人跑,就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他们不再沿原路返回,匆忙之中,慌不择路的人数不胜数。
  “众将士听令……”
  “众将士听令……”
  哥舒翰满脸皱纹,身形佝偻。
  他的声音淹没在了人群之中。
  他带了十八万的兵力出潼关,而如今能听他号令的士兵寥寥无几。
  “哥舒将军,先回城再作打算吧?”
  哥舒翰身边的亲信急切劝着。
  没有人愿意死在乱斗之中,没有人愿意在明知道必死结局后依旧能拿起武器冲锋陷阵。
  本就苍老的哥舒翰更老了几分。
  “回城。”
  天幕画面又有了变化。
  滚滚浓烟消失,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的声音消失,满身精光甲胄的敌军消失。
  那个一脸愁容,身子一低再低的老人,从战场上回到了城中。
  而他身后那乌泱泱的大军,也所剩无几。
  他的脊梁像是弯了,颓然道:“八千,只剩八千啊……”
  “十八万士兵,竟只剩下八千?”
  韩休提高了声量,不可置信看着天幕。
  萧崇叹了口气:“哥舒将军,他确实是老了啊……”
  韩休不是很愉快地看着萧崇,他正在说十八变八千的士兵,萧崇他回的话怎么跟这个不沾边。
  士兵们的素质太差,跟哥舒将军已经老了有关系吗?
  萧崇感觉到韩休在看他,他解释道:“哥舒翰没在潼关留兵,十五万军队只剩八千,潼关,守不住了。”
  只看着天幕的韩休没想到萧崇甚至想到了这事情的后续。
  是啊,只有八千的士兵,这还怎么打仗呢?
  [好无奈啊,感觉哥舒翰满心无奈。]
  [没有一点办法,李隆基非要让他进攻。]
  [好好的防守不好吗?李隆基他实在是太急功近利了。]
  李隆基失神看着天幕。
  他脑中还是浓烟之中,士兵们相互残杀的画面。
  因为一场浓烟,整整十八万士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他大唐的士兵,军事素质已经差至如此地步了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