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这才是滑天下之大稽,寒大唐所有将士的心!
节节败退本就涣散军心,现在斩了两个将领,想必军心已是荡然无存。
萧崇的这句话让所有人的怒火都有了一个出口。
那个不知死活的宦官, 究竟是谁?!
【李隆基突然发怒是因为,这和当初封常清跟他说的“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现在李隆基不仅没有看到安禄山的头颅, 甚至看着自己的城池瞬间丢了那么多, 他心里有巨大的落差。】
【一下丢那么多的城池, 能是什么问题?是将领的问题, 是封常清谎报军情, 是高仙芝把军粮和赏赐都吞到了自己的口袋!李隆基对宦官的话深信不疑, 所以杀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个人, 杀的毫不手软。】
【这个宦官, 叫边令诚。】
【他不仅仅诬陷了两个将军, 让大唐失去帝国双星,他更是在长安沦陷的时候,带头带开城门归降安禄山,用长安的财富讨逆贼的欢心。】
安禄山来了兴致。
他指了指天幕,对史思明道:“这个边令诚,是个不错的宦官啊?懂得弃暗投明。”
史思明与有荣焉的模样:“那还不是将军你威武,这才引他投诚!”
“中原不是有句话,良禽择木而栖,是将军吸引他来啊!”
安禄山被史思明的马屁拍的服服贴贴,得意昂了昂头大胖头。
攻破长安,占领长安所有财富,过上跟皇帝一样生活的那一日,已经近在眼前了。
“这神迹,只有我们能看到吧?”
安禄山得意的时候还不忘了谨慎。
他得确定这东西不是人人都能看到。
史思明点头:“问过周围的士兵,都不能看到,除了那没用的杨国忠之外,能看到神迹的,只有我们二人。”
“其他地方呢?尤其是京城,能看到吗?”
史思明一副我是你肚子里蛔虫的样子:“早就知道将军有这一问,我去打听了,长安没人能看到神迹。但是有老人说,有个叫什么天幕的。”
“不过那都是几十年的事了,现在的年轻人啊,甚至没人知道天幕是什么。”
“就这天幕的消息,还是我打听很久才听来的,将军放心,不会有人知道将军大计!”
安禄山彻底把心放下去了:“你办事,我放心。现在唯一要紧的,是先把杨国忠那个蠢东西给抓回来。”
史思明继续谄媚:“将军放心,早派人去追了。谁不知道将军对大唐忠心耿耿呢?陛下对将军的宠爱是独一份呢,就算是这个蠢货跑到皇帝面前,说将军要谋反,皇帝先砍的也是那蠢货的脑袋!”
这么一听,安禄山就放心许多了。
他拍了拍肚子,把心放了回去。
是啊,要不是有李隆基那盲目的宠爱,他哪里能有谋反的机会呢?
安禄山逐渐兴奋:“我待会就去跟那蠢皇帝要官,还有委任状!我本来就有兵,拿委任状更能收买人心。我踹翻那蠢皇帝住进皇宫,指日可待啊!”
“是啊是啊。”
史思明像是个捧哏,面前的安禄山就是他往上爬的枝干,他恨不得这枝干直接一飞冲天。
[哦,原来带头投降的,跟害死封常清跟高仙芝的是一个太监。]
[真的是,李隆基看人的眼光怎么这样啊。]
[还是皇帝不行,什么样的皇帝手底下是什么样的兵。]
[现在的李隆基根本就不是开元初的那个。]
[我都怀疑是被哪个昏君给魂穿了。]
高仙芝震惊。
那个对他有恩的宦官,给大唐带来了这样深重的灾祸?
这是事关大唐存亡的大事,他一人无法决断。
“来人,把边令诚捆起来,押往长安!”
大殿前众人叽叽喳喳。
“边令诚是哪个宦官?”
“现在还跟在高将军后头,当监军。”
“不可不可,快快把边令诚给召回长安来,不能再让他祸害高将军!”
“唉,杀了一个边令诚,还有千万个边令诚啊,要紧的是陛下,莫要如天幕一般,听信谗言。”
这话一出,众人沉默。
李隆基当即下旨,召回边令诚。
李瑛在自己院子里摇头叹道:“宦官和外戚,要不得。”
李倩少年音清朗:“阿耶说的是,儿子熟读经史,自然会将这个道理铭记于心。”
李倩明白,父亲说这话不是在感叹,是在提醒他。
李瑛又准备开口,李倩提前预知了他的话:“保持政治清明,不听信小人之言,也很重要。亲贤臣,远小人,儿子省的。”
李瑛摸了摸下巴:“对。”
他看到身侧的儿子目光灼灼看着天幕,有些感慨。
想当初,他就一点点大,被自己带在身边,还不到腰。
现在已经快同自己差不多高了。
【在不知道自己死讯之前,封常清曾多次派人去朝廷,和李隆基汇报战争情况。可是被派出去的兵没有一次能看到李隆基,李隆基不见他们。】
【可洛阳沦陷实在是件大事,这事非报不可。无奈,封常清准备亲自前去长安,将战况仔仔细细告诉皇帝。他想告诉皇帝,双方之间兵力悬殊,他想告诉皇帝,安禄山并不是他们想的那般无能,他想告诉皇帝,现在据守潼关,还能有机会反败为胜。】
【但李隆基已经不想听他说话了。封常清没等来一个跟皇帝见面的机会,他等来的,是赐死自己的圣旨。】
【这样一下杀死两个将军的大事,李隆基他不担心冤枉好人吗?事实上,只要再派人去查探清楚情况,事实真相就能浮现水面,李隆基就会知道谁是谁非,或许这两个将军也能免于死罪。】
【在此前,李隆基无数次回避安禄山的问题,他逃避的不是安禄山,他逃避的是盛世不再的事实。但安禄山起兵谋反,大唐军队节节败退这件事,像是利刃一般,割碎了盛世的虚假面纱。】
【什么是盛世啊,那是他李隆基一手缔造,站在泰山顶端,上告苍天神灵,得到全天下认可的盛世。只有尧鼓舜木、至圣至明的皇帝,才能开创这样的盛世。】
【李隆基遍观历史长河,只觉得这是他一个人独有的殊荣。他怎能容忍有人打碎他盛世的美梦呢?现在,安禄山高举清君侧的旗号,行倒施逆行之举,利刃直指长安。】
【李隆基的春秋大梦,随着那一个又一个沦陷的城池,声声而碎。】
【逆贼谋反,城池沦陷,这是谁之过?天下人都知道,这是皇帝李隆基之过。但李隆基并不这样认为。他没错!错的是退而不战、动摇军心、中饱私囊的那两个将军!如果军心不动摇,如果朝廷的粮食赏赐能如数到士兵的手里,怎么会打败仗呢?】
【战争已起,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开元之年写就的锦绣华章被战火烧的难以入目。那层遮羞的,蒙蔽自己的锦布到底是被扯下来了。现实让让李隆基羞愤难堪,总有人在乱世顶这个罪名。】
【现在大唐的将军,之后,就是大唐的贵妃。】
[为李隆基顶罪的人还挺多,后面还得有一个哥舒翰吧。]
[这段历史真的看的我心痛。]
[封常清在死之前都在想着,要去把战局告诉李隆基啊。]
[所有人都不想放弃大唐,但是李隆基,只想维护他的面子。]
[维护面子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像是一叶障目。]
[自欺欺人罢了,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难吗?]
[别说李隆基,就是现在的普通人,都有很多没有承认错误的胆量。]
“尧鼓舜木、至圣至明的皇帝,才能开创这样的盛世。”
“他逃避的是盛世不再的事实。”
“战争已起,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总有人在乱世顶这个罪名。”
天幕的话一字一句砸进李隆基的耳中,振聋发聩。
他开始想,若就是此刻,他面临着兵临城下,乱世已起的局面,他会将一切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吗?
是自己亲小人远贤臣,是自己奢靡享乐,步步放权,任用奸相,是自己一手给大唐招来了灾祸,是他这个皇帝做的失职。
他会承认这种被天下人乃至后世千万人,戳着脊梁骨怒骂的罪名吗?
李隆基恍惚看着天幕,慢慢明白了天幕里的帝王是为何如此急不可耐杀掉了两个将军。
他不能,他不能接受这样的骂名。
大唐双星,以这样浓墨重彩的开篇开启他们的人生,原来却是以这样荒唐的理由草率收场吗?
无论是谗言还是顶罪,他们的死,跟他都分不开关系。
李隆基肩膀垂了下来,带着颓然。
天幕巨大,将他网罗其中,他能清晰感知到,两个人的命运和他小小的一个决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决定了他们的生死。
大唐双星,靠自己的本事赚得功名,却因为他永远陨落在此,陨落在那个,没能守成的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