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李世民被两个不同时空的共同祈愿而唤到了人间,他也十分意外。
  倒不是说这人间不能去,而是李世民险些被人间的凡人发现了踪迹,若等到彻底被发现,那他的工作量成几倍增长。
  李世民震怒:“我的大唐都快灭了,我不能去教训我的曾孙?!”
  嬴政在一边看戏,听到这句话,不道德地笑了。
  “你笑什么,胡亥和赵高你不记得了?”
  嬴政板着脸,笑不出来了。
  长孙皇后上前拍了拍李世民的胸口,示意他先消消气。
  李世民没看到自己的皇后还好,现在看到了,心里的暴怒拧成水,变成了委屈了。
  他和皇后一起,为大唐付诸全部心血,眼见着全都要败在了不成器的曾孙手里。
  李世民眼睛有些湿润,快哭了。
  阎王吓坏了。
  他苍白的脸更苍白了。
  这个人间帝王变成鬼也改不掉爱哭的毛病,他哭一回,他们那住宅区就得被淹一回。
  要命。
  阎王赶紧安慰:“不哭不哭,那个不是你的曾孙,你的曾孙没有嚯嚯你的大唐!”
  李世民及时忍住眼泪,对着阎王又恢复了不怒而威的模样:“你说什么?”
  阎王把手里不同位面的册子翻的哗哗响:“你看,你的大唐正在改变脉络走向。”
  “你在天幕看到的那个,是其他位面。”
  在确定李世民看到属于他曾孙那一页的脉络在闪着光变化之后,阎王飞快把本子给合起来。
  他嘀嘀咕咕:“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时空管理局出了bug,可别影响我这边的工作……”
  嘀咕的阎王完全没有注意,他的背后,悄然站了一个,和面前李世民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你们在说什么?朕的大唐灭了?”
  【在这时,事情迎来了转机。大唐帝国双壁之一,封常清出现了。】
  【在这样紧要的关头,来京汇报工作的封常清就被当成了救命稻草,李隆基薅住这了这个救命稻草。】
  【行军打仗,战无不胜的封常清也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对李隆基说:“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
  【封常清认为,接连失去的几个城池,大多是因为太平日子过的太久,人们对战争产生了恐惧,都忘记怎么打仗了。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廷是站在正义的一方,逆贼必不会蹦跶太久。陛下您在京城算着日子就行,我很快就能把安禄山的首级给摘下来。】
  安禄山的野性被养了起来,他的欲望越发大了,甚至有些目空一切了。
  既定的历史结局每日都在增加他的信心。
  区区小将封常清,还妄想摘下他的脑袋?
  真是笑话。
  【或许有人会说,李隆基他沉迷温柔乡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杨国忠是小混混出身,也不懂带兵打仗,他们盲目乐观也就罢了,怎么封常清这个有着如此丰富作战经验的人也会这样乐观呢?】
  【封常清这种乐观不是盲目的。我们要联系他的过去来看这件事。封常清年少的时候就在边关讨生活,后来做官了,也都是跟边疆的人打交道。所以在他固有意识里,这样身手矫健的人比比皆是,现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如果朝廷给的钱够多,必定能招揽大批有勇有谋之士。】
  【李隆基听到封常清话,十分有信心,他连说了许多的好字,然后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李隆基这个任命也值得说道,这两个头衔,都是安禄山的。李隆基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封常清,如果你能打败安禄山,那安禄山现在有的一切,你封常清都能拥有。若是打不过安禄山,那这范阳、平卢节度使,也就不过是个虚职。】
  【封常清接受任命之后,往洛阳去了。】
  封常清抬起头,凝视天幕。
  临危受命,危险与机遇并存,他会完成自己对皇帝的承诺吗?
  张九龄沉声:“封常清,四镇都知兵马使判官,开元二十九年之时,跟着高仙芝一起征讨达奚。”
  萧崇跟着道:“是个好将!”
  宇文融搭了一嘴:“说是帝国双星呢?评价还挺高。”
  李隆基把屁股疼这件事给忘记了,他兴奋地要流出哈喇子:“人才啊,这是朕的人才。”
  韩休疑惑:“既是帝国双星,想来还有一星?就是不知这剩下一星是谁了。”
  李隆基并不急于知道这人是谁,总归是他的人才,天幕说起了封常清,剩下一人还会远吗?
  李隆基持续兴奋着:“人才啊,又多了一个人才,一共两个!”
  希望这样的天幕多来一点!
  【李隆基刚刚派出去的,应该算是一个先遣部队,他还安排了个主力军。这主力军是由皇子挂帅,与封常清并称帝国双星的高仙芝为副元帅。】
  李隆基开怀大笑。
  说曹操曹操到,刚刚还说着帝国双星缺了一星,哝,现在这不就来了吗?
  【与此同时,李隆基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开始征兵了。各地青年纷纷响应,都往两地赶。李隆基给的钱确实多,所以招募的速度也很快。短短十天的时间,在洛阳招募的新军有六万,在长安招募的就更多了,有整整十一万。】
  【安禄山有多少士兵呢?报出来的是二十万,实际上是十五万。李隆基招募到了多少兵呢,长安和洛阳两地加起来,一共是十七万,比安禄山的军队还多出整整两万。这样数字上的优势让李隆基继续保持着他的乐观心态,他还给这批士兵起了个名字,叫天武军。】
  李隆基呵呵笑。
  他的快乐和天幕之中那李隆基的快乐是并行的。
  只是两个人的快乐并不能互通。
  【现在很明确了,先遣部队是封常清领队,主力军是高仙芝加皇子。这个皇子也有点说头。按道理来说,这种皇子领军,皇帝派的都是太子。但李隆基偏偏没派李亨,他派的是荣王李琬。】
  【李隆基这是在忌惮李亨。】
  【在李琬挂帅一个月后,他就死了。史书上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简单说了句“荣王暴卒”。但事实上,后来的史学家们都在怀疑,李琬并非是死于暴毙,而是死在了李亨的手里。】
  【这个观点被金庸提出,且在他牛津大学博士论文里的论述。】
  [国家大事面前还在猜忌儿子呢。]
  [他的猜忌放错地方,要是这个猜忌给安禄山,根本就不会闹出那么多的事了。]
  [害,他父子俩争权害苦百姓了。]
  【李琬死了,战争还在继续。李隆基高高坐在皇宫里,他当然不知道自己成立的天武军究竟是怎样的不堪一击。但高仙芝和封常清慢慢把军队的底给摸透了,这些兵,说白了就是由流氓无赖组建起来的,没什么战斗能力,和安禄山的军队一撞就碎了。要是给他们时间,他们可以把这批军队训练起来,但谁都没想到,安禄山进攻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时间不等人啊。】
  【安禄山为什么打的那么快呢?因为与他是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河北重要官员都是他的人。“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他的军队过河北恍若过无人之境。】
  [李隆基给他的权利太大了。]
  [看的我都沉默了。]
  [第一次深入了解细节,之前只知道大概。]
  沉默的不仅仅是后人,还有大唐的文武百官。
  地方官有开门迎接的,有四处逃窜的,就是没有英勇抗敌的。
  原来那时的大唐,已悲哀至如此模样了吗?
  【在长安,李隆基干的不仅仅是布置战局的事情。他把两批军队派出去之后,磨刀霍霍冲着安禄山的儿子去了。就在短短几个月前,李隆基为表对安禄山的信任,以及和安禄山的友好关系,将荣义郡主嫁给了他的儿子。本以为留着安禄山的儿子能当个人质,没想到他爹直接起兵谋反。】
  【于是李隆基杀了安禄山的儿子,与之一并死去的,还有那个被李隆基一手包办婚姻,无辜的荣义郡主。】
  [荣义郡主错在哪了?]
  [嫁给安禄山的儿子是错误?]
  [那如果嫁给安禄山的儿子是错误,给她包办婚姻的李隆基没有错吗?]
  [杀了杀了,都杀了,连李隆基一起杀了吧。]
  [记住这个点,以后要考的。]
  李隆基在心里做检讨。
  但检讨归检讨,天幕为什么说,要把这个点给记住啊?
  杀郡主他承认,是有些鲁莽了,但安禄山的儿子他不该死吗?
  【过了河北战区,安禄山来到河南战区。】
  【河南节度使张介然是新上任的,他来河南没几天,安禄山就打过来了。弃城吗?不能弃啊,若是弃了,那不就是弃大唐于不顾了吗?他心中害怕,但仍抱着负隅顽抗的心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