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直到在这篇《责躬荐弟表》中,他才第一次表明自己的心迹:“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但他也知道,“始愿屡违,私心自咎”,在国家大义面前选择私情,他就是做错了。】
【所以那句看似辩白的话,也并非真的是为自己辩白,他最终的目的,是“责躬”,是“荐弟”。】
【所以他说:】
【“臣即陷在贼中,苟且延命,臣忠不如弟一也。”】
【“臣忝职甚多,曾无裨益,臣政不如弟二也。”】
【“臣顷负累,一无忧怜,臣义不如弟三也。”】
【“臣小言浅学,不足谓文,臣才不如弟四也。”】
【“臣无度量,实自空疏,臣德不如弟五也。”】
【我,不忠,不义,无才,无德,而我的弟弟屡登科甲,众推才名,尽心为国,竭力守城。我的弟弟在朝廷会竭诚尽节,肝禽涂地,而我请求陛下削去我的全部官职。】
【王维这是在用自己的不忠不义,衬托弟弟的忠义之举,他在为自己的弟弟做最后能做的事情,他在用自己的名声,为自己的弟弟在官场上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这浑浊的官场对于王维来说始终是一个泥淖之地,可离开这里的王维并没有过上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辞官后仅仅三个月,王维去世。他的弟弟王缙没有辜负他的苦心,又是三年,王缙官至宰相。王维为他铺就的康庄大路,终究是把他送到了最高的地方。】
[谁懂啊,眼睛想尿尿了。]
[听到王缙官至宰相之后,就安心了,王维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觉得王维还是会遗憾吧?遗憾没能在生前多看看那些美好的景色。]
[我觉得王维没遗憾了,王维好像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考虑过。]
[王维这后半生心里得有多憋屈啊。]
此时没有言语能形容王缙心中的震撼。
他看着天幕那五宗罪名,只觉得视线都模糊了起来。
他该怎么报答兄长的恩情呢?
如果不是为家庭所累,想必现在的阿兄应当过着自己喜欢的隐居生活吧?
“我觉得王维还是会遗憾吧?”
怎么能没有遗憾呢?
他满身的才情,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是能拿出来为后世称道的。
而这诗,这画最终只成为他在官场之上讨好别人的办法,甚至是报名的手段。
这一身才情被这样践踏,怎么能不遗憾呢?
此时,王维始终紧皱的眉头在看到那句“又是三年,王缙官至宰相”的时候,终于松开了。
“我觉得王维没遗憾了。”
是啊,他还应该后何遗憾呢?
他一心想要扶持的家族经过王缙之手更繁盛了,他没完成的任务,他的弟弟完成了。
他的诗,他的画,在千年之后被众人欣赏,甚至得了“诗佛”的称号,和“盛唐第一把交椅”这样高的评价。
他应该有怎样的遗憾呢?
为那注定不可能的隐居遗憾,还是因为没看到的花草遗憾?
王维看着院中那株细小的黄花。
花哪里都可以看,桃花源也并非一定在山林之间。
看过自己一生经历的王维心境开阔了许多,那笼罩在他头顶的天幕并不是让他窒息的压迫物。
他能看到这天幕,宫中的圣人也能看到这天幕。
那天幕说的安史之乱还会发生吗?
王维并不确定,但是他心里也冒出了另一个声音。
或许这就是改变的机会呢?
【王维在晚年的时候写过这么一句诗,“万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这个时候的王维似乎在试图将万事万物都排除在自己的心门之外,不关注周围的一切而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他将所有的视线都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好像官场、同僚,乃至家人、友人,都被他排除在这个关心的行列。】
【但王维真的什么都不关心吗?他没有。他如果不是出于对家人的关心,便不会身陷困住他的官场那么多年,也不会写下那《责躬荐弟表》,用自己的不忠不义来将弟弟的形象衬托地伟岸高大。】
【辞官不过三个月,王维就去世了,但他去世前为了防止朋友们的挂念,给每个朋友都送去了书信。】
【他是这样一个不顾全自己的人,嘴上说着“万事不关心”,其实每件事都考虑的极为周全,他其实在意很多,在意他的家人,在意他的友人。】
【他心中挂念家人,所以他写下《责躬荐弟表》,唯恐圣人因为自己的缘故对弟弟心生隔阂,影响了弟弟的仕途。】
【他心中挂念自己的朋友,所以他写下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设身处地站在朋友的角度,去考虑他的孤独,感受他的悲伤。】
【他会怀念家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家家倍思亲。”他也会想念朋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连很小的孩子都会背的《相思》一直被认为是一首情诗,但这首诗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写给朋友的诗作。】
【说到《相思》,也简单说一说王维的爱情。他的妻子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难产去世,而在那个妻妾成群的年代,王维拒绝了续弦,也拒绝了纳妾,就这样孑然一身,直至终老。】
【作为盛唐诗坛拔地而起的一座高峰,王维一生写过四百多首诗,但是他没有留下任何一首有关妻子的悼亡诗和悼亡词。他将一切情绪都埋藏在自己的心中,他无意宣扬这件事,所以这件事也没有人注意。仅仅只有《旧唐书》上的寥寥几句,“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王维,他真的,我哭死,他是纯爱战神啊?]
[那个年代很多妻子去世没有几个不再娶的。]
[那些写悼亡词凹人设的,最后人设都崩了,王维比陆游好多了。]
[苏轼:我怀疑你在内涵我。]
[王维真是什么情绪都自己消化,放在现代是不是也是那种内耗社恐啊?]
[其实最重要的人去世,之后是会一直回避回忆的。]
王维本的白净的脸更白了两分。
妻子因难产去世?
他要变成鳏夫了?
天幕说他无续弦无侍妾,想必是他未来会非常爱自己的妻子。
难产……
此时尚且年轻的王维在心里作激烈的心理斗争。
生孩子会死,那要不,就不生了吧?
王维看天幕的眼神已经不一样了,面前的天幕俨然成了逆天改命的神迹。
刚刚觉得未来或许会改变的王维悄悄捏紧拳头。
未来一定会改变的!
他的唯一的妻子不能死。
李隆基双手背在身后,语重心长:“王维也是一个至情之人啊。”
张九龄在一边点头。
无论是对亲人,友人还是妻子,王维都十分珍惜与他们之间的感情。
王维唯一能拿出来指摘的大约就是身陷敌营而不自尽吧。
张九龄仰头看着这不知道放大了多少倍的天幕。
但这唯一的污点在经过天幕的放大后,或许已经不算是污点了。
所有人都看到了身陷囫囵的王维是什么模样,自古忠义难两全,让王维这样一个之情之人舍弃对弟弟的责任和对友人的承诺,着实艰难了一些。
他身处秽溺的模样,所有人都看到了。
他为了忠义两全,已经尽力了。
而和王维想比,更应该拿来受千夫指的或许是那起兵谋反的逆贼。
还有……
张九龄看了看前面明黄的背影。
不知道有天幕在前警醒,陛下是否还会犯错。
张九龄的视线越过李隆基,看向了深深似海的宫门。
就是这宫门,在战乱那日被众人合力推来,所有人如蝇虫般涌了出去。
自此,战起国乱。
张九龄产生了几分对前途和命运一无所知的迷茫。
尽管有天幕会说每一个人的结局,但这死胡同一般的结局被证实了并非一定无解。
如今安好在后宫的王皇后,还活着的赵丽妃,没有因陛下猜忌而被杀掉的太子李瑛,还有免除牢狱之苦,罢相后安享晚年的张说……
所有人都和天幕讲的不一样了。
那陛下呢?
面前的李隆基年过四十,但精神依旧很好。
张九龄心下稍安。
至少现在,陛下并非天幕所说的昏庸之相。
他虽不知道自己是否如天幕所言,在和李林甫的政斗的败落下来,但只要他张九龄在这朝堂上立足一日,他就绝不会允许天幕所说的那些事情发生。
张九龄眼中对未知的迷茫也仅仅只是一瞬,恍惚片刻后,他又恢复如常。
不正常的是宇文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