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陛下没必要忍着这气啊。
可天幕又说了,废后是在封禅结束的一年之后。
李峤要是把这件事说出去,那时间也对应不上啊?
难道陛下真的忍了这份气?就等着封禅结束回来把大家打包了一起收拾?
那这样酝酿已久的怒火就更不是他能承受的了。
经过一通乱七八糟的分析,姜皎彻底把自己吓住了。
这就是未知的恐惧,他知道头上有把刀要掉下来,但这刀摇摇欲坠,他不确定究竟何时才是自己的死期。
这个过程才是最折磨人的。
李隆基连连摇头。
天幕说他马上就要恼羞成怒了,他没有。
他只是让李峤小声一点,他没有惩罚李峤,他甚至也不知道他要废后的事情是姜皎告诉李峤的。
天幕又在污蔑他。
【李峤上来就戳到了李隆基的痛处,李隆基自然恼羞成怒了。他最开始只是有废后的想法,但如何去实施这件事他是没什么主意的,所以他才要问问姜皎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既然没有一个完全的废后计划,那废后这件事就还不能暴露。李隆基废后的想法只跟姜皎一个人讲过,他自然把所有的错处都怪在了姜皎身上。】
[李隆基居然还有脸怪姜皎?那不是他自己说的要废后吗?]
[姜皎实惨。]
[伴君如伴虎是真的,一个合格的皇帝的朋友嘴巴就应该像铁焊的那样严实。]
王皇后看着天幕,心中不免担忧。
阿兄知道皇帝最近有废后之心,莫不是从李峤的口中听到的吧?
李峤又是从姜七口中得知这个消息。
如此看来,姜七或许要有难了啊。
王皇后想起那个总是跟在李隆基身后,见了她会一口一个嫂子的恣意少年,心里有感念,更多的还是担忧。
姜七其实大可闭嘴不言此事,他能在陛下身边长获盛宠,自然是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
他不是那等莽撞草率之人,同李峤透露这件事,恐怕不是为了一时的口舌之快,而是因为李峤的另一层身份,他不仅仅是宗室之人,他还是她的妹夫啊。
姜七这是想借李峤之口,把这件事告诉她,让她及早想应对之法。
只是没想到李峤会如此鲁莽,知道找到了陛下,和陛下说了这件事。
所以现下李峤究竟有没有和陛下说了这件事呢?
若真是说了,恐怕陛下归来之日,就是姜七大祸临头之时。
此时的姜皎已经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了。
他目光呆滞看着前方,光是听天幕的声音,整个人就已经木木的,像是失去了灵魂一般。
果然,一切都往他所想的方向去发展了。
陛下只把废后这件事告诉了他,那么出现任何人知道陛下有这个心思,这都会变成施加在他身上的罪状。
他不该心软,他应当老实本分,牢牢管住自己的嘴巴的。
姜皎伸出手,对着自己的脸就来了一下。
让你多嘴,让你多嘴,你一个靠着圣上荣宠而获得爵位的人,怎么敢那么碎嘴巴啊。
李峤品出了不对劲来。
难道陛下这是表面上答应了他不废后,实则内心知道是姜皎给他透露的消息,现在正在记仇?
陛下是那样小肚鸡肠的人?
他当时没有感觉到陛下脸色有什么不对劲啊?
【所以李隆基明面上和李峤说,自己不会废后,但是背地里,他给姜皎安上了挑拨自己和皇后之间关系的罪名,先是削去了姜皎的爵位,在朝堂之上,当着群臣的面打了姜皎六十板子,然后流放岭南去了。】
【姜皎小时候就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后他的日子就更舒坦了,流放对他来说就是判处死刑。果然,他甚至没能到岭南这个地方,在路上就死掉了。】
[我就知道姜皎不能善终了,果然。]
[我猜到李隆基恼羞成怒,我没猜到他怒的那么厉害。]
[唉,只能说姜皎真的太惨了。]
[我还记得当时张说和张嘉贞争论过刑究竟应不应该加于士大夫身上。]
[当时张说拦住了李隆基,以后可能没有人能拦住他了吧。]
王皇后站起了起来。
她难以置信看着天幕。
“打了六十板子。”
“流放岭南。”
“在路上就死掉了。”
姜七,因为间接性给她传递了消息,所以死了?
王皇后有些站不直了,这消息让她有些措手不及。
背后议论皇室确实有罪,但何至于此。
先在朝堂上打六十板子,是轻他贱他辱他,接着流放岭南,这就是把他往死路上逼啊。
陛下知道姜皎一直过的都是优渥的生活,陛下也知道岭南是什么地方,去往岭南这一路上会经历什么。
陛下这是存心要姜七死啊……
曾经李隆基和姜皎喝酒吃肉,一同打马球狩猎的日子还历历在目,王皇后至今都还能回想起两个人的笑容是何等明朗。
这倏忽十几年过去,陛下已经变成她不认识的模样了。
若说此前王皇后对李隆基的失望仅仅是因为天幕所说的杀子废后占儿媳以及弃城而逃。
那现在对李隆基的失望就是因为她真切感受到了李隆基不是曾经的他了。
这个当着朝臣的面,打了姜七六十大板,并将姜七流放岭南的皇帝,已经隐约有之后那个昏君的雏形了。
此时的姜皎已经被吓傻了。
他,没多久就要死掉了?还是被发配到岭南那种地方?
陛下他当真是一点情谊都不顾了。
甚至为了惩戒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了他六十大板。
这何尝不是杀鸡儆猴。
陛下想废后的心思已经暴露出去了,想来陛下就是想用严惩自己的办法,让满朝文武都看清楚,忤逆皇帝的下场是什么。
如此,在陛下下次提及废后之时,朝中非议就会减少大半。
姜皎已经无意再继续听天幕说什么了,他失魂落魄回到房间,拉开被子,把自己塞进床里。
能有什么办法呢?
事已至此,他只能等死。
张说心里有些难受。
张嘉贞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他们在官场混迹已久的老人都知道陛下这个行为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姜皎有有阻止废后之心,那就是如此下场。
张说和张嘉贞两个人都想起了曾经的那场争论。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现在再来争论谁是谁非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自在这次天幕中知道张说的结局甚至比自己还凄惨之后,张嘉贞那颗一定要跟张说争个高低的心也消失了。
他甚至开始怀疑曾经的自己坚持刑法在朝堂上于官吏的这个想法是否是正确的。
无论当时的张说是出于什么想法,但他说的或许是对的。
今日的杖刑可以施在别人身上,有朝一日这杖刑,也会施在自己身上。
张说低头思索了一番,最终像是想明白了什么一般。
他抬头,面上带着几分如释重负。
为宰相的时日已经无多了,可他现在尚且还在宰相之位,他还可以为姜皎求情。
姜皎该罚,但罪不至此。
国之发展需要臣子,需要敢说话的臣子,需要不寒心的臣子。
于是张说一撩衣袍,跪下了。
这一跪,着实把李隆基给吓着了。
听到张说慷慨激昂且痛心疾首的求情之言后,李隆基更是被吓得不轻。
他可从来没说过要因此严惩姜皎啊?
陈情完毕的张说也愣住了。
什么?陛下没有惩罚姜皎的意思?
那既然陛下没有这个意思,天幕是什么意思?
张说私以为李隆基说这话是带着几分抹不开的面子的。
天幕既已经背刺陛下,陛下为防止朝臣说闲话,决定不惩罚姜皎。
但事实上,陛下是有惩治之心的。
李隆基感受到了张说怀疑的视线,他被看的浑身不对劲。
他真的没有打算惩罚姜皎……
哦,不!
习惯被天幕背刺而本能打算改正的李隆基终于感受到了不对劲。
天幕里的李隆基是有废后之心的,姜皎因此把这件事给透露出去。
现在他可没跟姜皎说过这件事啊,他一丝一毫废后的心思都没有,他甚至还和姜皎信誓旦旦保证,他一定不会干天幕说的那些事情。
怎么现在大家一个个都以为姜皎是无辜的?
他哪里无辜,他在背后偷偷说他坏话,姜皎在背刺他!
李隆基痛心疾首,感觉周围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他很孤独。
难道应该和张爱卿说,他没有废后之心,都是姜皎那碎嘴子瞎说的。
老天,谁会相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