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不,不仅仅是陛下。
  天幕不光是他们和陛下能够看到,地方的百姓也能够看到。
  官威能压的了他们一时,如何能一直压住他们呢?
  要是不作为,恐生民乱啊。
  心眼子转地快的地方官已经准备开始把锅都推到那些劝农判官的身上了。
  天幕也说了,是他们施压,非要做出什么业绩,这才导致他们在百姓身上施压。
  只希望百姓能够理解他们一下。
  除此之外,还要和百姓保证朝廷很快就下达应对的政策,稳定民心。
  对,没错,先把锅甩出去,再稳定民心。
  地方官现在出于一个里外不是人的尴尬位置,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苦哈哈的表情。
  最愤怒的当属受到牵连的百姓了。
  “我说为什么突然涨税了!”
  “原来是拿我的名字去充数了。”
  “真不要脸,这样的官不配为官!”
  “那什么劝农判官要升官我是管不着,但是他要抢我的钱就是不行!”
  “都是血汗钱啊,唉。”
  “朝廷什么时候能为我们这些百姓想想呢。”
  “那些黑户和我们这些一辈子都在这里,老实本分的本地人有什么干系。”
  李隆基暗道,糟了,这是要完。
  此次天幕要是小范围还好说,这天幕要是大范围播放,那确实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李隆基用锐利的眼神看着宇文融。
  都是你干的好事!数据作假被天幕戳穿,现在让朕来给你擦屁股!
  宇文融这回是真的怕了。
  完成清理黑户这件事的时候他有过风光,现在他就有多恐慌。
  毕竟他的官途是亨通还是就此终结,都是陛下一念之间的事情。
  倘若李隆基就此把他的官给削了,他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到现在为止,天幕说的话尚且还没有假话。
  所有人都不会怀疑天幕的真实性。
  他辩白的话和天幕的话放在一起,太无力了。
  更何况……报上去的数字确有虚假。
  他不是不知道,他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不过是几个懦弱又无能的平头老百姓,就是说不好听的,死了也与他没什么干系。
  要是没有天幕的出现,这事根本就不会起什么风波!
  李隆基严肃沉声:“朕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劝农判官即刻出发,三十日之内,把那些被伪造的黑户都清查出来。”
  接着他对宋璟道:“宋爱卿成立监察组,随劝农判官一同出发。”
  李隆基又把视线转移到宇文融的身上:“若是让朕查出你还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你便不用等着日后贪污被处以流放之刑了,即刻发配边疆去吧。”
  宇文融跪在地上,脸上的表情没有被任何人看到。
  若不是天幕,这些事情根本就不会被发现。
  他那么光明的官途大道不能就此毁于一旦!
  他压下心头对天幕的恨意,诚惶诚恐地应下了。
  此时野心在宇文融心中越发膨胀起来,他的命怎能是区区天幕说了算的?
  他既然已经知道日后的结局,就一定能够避开。
  他的命是他自己说了算,不是天幕。
  【虽然宇文融搞数字工程,但最后呈现到李隆基眼前的是一份十分完美的答卷。全国新增户口一共有八十几万,土地跟随着户口也一并增加。而新增户口带来的赋税甚至达到了百万串钱,这实实在在的金钱让李隆基看到了宇文融的能力,他十分高兴。而宇文融就此,也彻底成了朝廷新贵,与张说一起,一并成为李隆基眼睛里的红人。】
  李隆基听完天幕说的话,严肃地摇了摇头。
  不,朕没有很高兴,朕现在很愤怒。
  因为宇文融,朕现在说不定会面临天幕的背刺。
  就是天幕不背刺他,若是天幕被投放到了各州的天空之上,那他贤君的形象也就被毁的差不多了。
  这件事要抓紧解决。
  【宇文融是朝廷新贵,这个人逐渐脱离了张说的控制。加上我们之前说的宰相制度出现的两个问题,一共三个问题造成了宰相机构工作效率低下。这样的问题在开元初年的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但是一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到张说为相的时候,这个已经越发严重起来,所以张说开始苦思如何改革宰相机构。】
  张说兴奋起来。
  他拿起笔开始记了。
  答案就摆在他面前,还傻等着干什么呢?抄啊!
  抄他自己的答案,不丢人!
  未来的张说和现在的张说有区别吗?
  没有区别呀,都是他自己。
  这就是他想出来的。
  【张说提议把宰相上午议事的“政事堂”改成“中书门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原先宰相在政事堂讨论出的政策,需要到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盖上两个的印章。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之后,这里就从一个办公场所变成了一个行政场所,决策形成后可以盖章直接发布。】
  【同时,中书门下设立了吏房、枢机房、户房、兵房、刑礼房。这五个机构和直属尚书省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形成了对应关系。这样,宰相可以插手吏户礼兵刑工的工作,尚书省就被慢慢架空了。】
  【这个改革让宰相权力大增,同时也完善了宰相制度。】
  张说越记越高兴,心里那些没有落在实地的想法在听天幕话的过程中,逐渐清晰了起来。
  他是春风得意了,宇文融是彻底不高兴了。
  但张说不管他,他什么地位宇文融什么地位,一个快要被放逐的人,不配跟他讲话。
  李隆基也很高兴。
  经过天幕认可的政策就是好政策,就会有利于大唐的好改革。
  【除了军事上还有政治上的改革,张说的在文化上的改革也是改到了李隆基的心坎里。】
  李隆基搓搓手。
  对啊没错,他把张说提上来看重的就会他文武兼具的这个特点啊。
  开元之初文化贫瘠如荒漠,现在已经到了发展文化的时候了!
  第50章 (视频) 那个“垃圾学士”,世人皆知
  【如果说军事上的改革, 张说靠的是自己长年累月的观察。那么在政治上的改革,张说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了,但幸好政治改革的成果也是不错的。至于文化上的改革, 这就回到了张说最擅长的领域之上。别忘了,张说在那个年代,是一代文宗的存在。】
  【在武则天时期, 以上官婉儿为领袖, 辅以大量的文学沙龙, 文坛氛围相当之活跃。但到了隆基时期, 政权更迭导致百废待兴的局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和民生,文化这快就被搁置了。】
  【我们不能说这个时期的文人不多,多, 当然多, 但是这些文人大多是各自写各自的诗与文章,或者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极小的团体。没有政府牵头,整个社会形成不了一种尚文的风气。张说看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到了该发展文化的时候了。】
  【于是张说给李隆基提了一个建议:由中央出面, 建立一个专门的文化机构。】
  【李隆基不仅仅是个皇帝, 他还是一个才子, 是历代帝王之中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皇帝。尽管我们没有背过他的诗, 但不可否认的是, 他身上是带着点文学气息在的。】
  【他写的诗有很多, 比如《过老子庙》中:“仙居怀圣德, 灵庙肃神心。”又比如《千秋节赐群臣镜》中:“瑞露垂花绶, 寒冰澈宝轮。”我们当然不能拿盛唐那些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和李隆基作比较, 毕竟他是个皇帝,他还是要把很多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的。】
  【这里多说两句,李隆基他不仅会写诗,书法也很不错。《古今法书苑》评:“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他有很多的作品都流传后世。此外他音乐素养很很高,精通多种乐器,比如二胡、笛子、琵琶、羯鼓等等。相传《霓裳羽衣曲》也是他所作,他还会边唱歌边跳舞。】
  【所以李隆基听到张说这样的想法后,就没不同意的,他当即就批准张说去做这件事了。在李隆基写下“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的时候,丽正书院也就建成了。他对这个书院是带着期待的,他说:“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
  [不是,李隆基那么厉害吗?我之前是不知道的。]
  [想起来他小时候被幽禁,可能那会太无聊学的。]
  [有点上进啊?要是我的话我直接摆大烂,我天天睡觉。]
  [是的,还能有什么事比睡觉更快乐呢?]
  [只有我注意到边唱歌便跳舞吗?说真的,我还是很想看的。]
  [我膨胀了,我想看皇帝给我跳舞。]
  大殿的李隆基有些受宠若惊。
  天幕这是在夸他啊?
  嘿,嘿嘿。
  “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皇帝。”
  “身上是带着点文学气息在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