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这事已然过去很久, 但众人回忆起来的时候,还是对张说报以支持的态度。
  “我认为天幕说的很有道理。”
  “是啊,无论是从文治的角度,还是武治的角度,张宰相都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
  “他在军事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已然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
  “还有这刑不上士大夫,我认为当然不可上刑,若真在大殿之上施以杖刑,那文人的尊严又应当放在哪里。”
  “唉……谁能保证自己日后不犯错呢。”
  这说话附和的人,有真心实意的,也有跟风附和的。
  毕竟现在的宰相是张说,谁能公然站出来说张说不好呢?这对于他们而言可没有什么好处。
  但无论是真心夸赞张说的,还是跟风夸赞张说的。
  这所有的言论都化成了实体的利剑,往张嘉贞的心口扎过去。
  他失去了天幕未曾出现之时那张牙舞爪的模样,垂头丧气,蔫巴巴的。
  这时他方才明白,大势是真的去了。
  天幕所说的一切的话,都像是盖棺论定一般。
  他此时就是再想回到曾经的巅峰时期,恐怕也是不能了。
  陛下给他机会了吗?给了,陛下让他担任首席宰相,执紫微令,号令百官。
  陛下也是因为他文武兼具的特点而将他提拔上来,指望着他能大刀阔斧,发现时下问题,改善朝廷弊病。
  可最终他做了什么呢,他终究是没能有什么作为。
  属于张说的时代终究是到来了。
  【处于这场争论中心点的人叫裴伷先。在唐高宗时期,有个宰相叫裴炎,裴伷先就是裴炎的侄子。唐中宗李旦复位的时候,寻找裴炎的后代并施以优待,裴伷先得到了这份恩宠。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他又因错被捕入狱。】
  【关于是否应该给裴伷先用刑,张嘉贞和张说各执一词。张嘉贞认为犯错就要挨打,当庭杖打有什么不妥?不能因为他先祖的荫蔽让他躲过杖刑吧?更何况他能做这么久的官,已经是太上皇看在他是裴炎侄子的面子上给的恩赐了,要不是这层身份,裴伷先在哪都还不知道呢。】
  【但张说和张嘉贞看不一样,张说认为,士可杀不可辱,按照应该判的罪名,把裴伷先给流放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当庭杖罚去侮辱他呢?这不是把士大夫当成普通小吏了吗?人要脸树要皮,能做官的哪个是不要脸的?官做的越高,就越是在意自己的面子,何苦这样侮辱他呢?】
  [这波我站张说,惩罚的方式有很多啊,没必要当着所有人的面打。]
  [就是拖下去施刑我都同意,但非要大庭广众之下施行我觉得不太好。]
  [张说的观点还是挺人性化的。]
  李隆基静静看着天幕。
  自此次天幕开始,舆论似乎就倒向了张说那边。
  虽然这天幕讲了张说和张嘉贞的两个人,但张说的光彩没有被张嘉贞挡住分毫。
  由此可见,这次选的宰相应该是不错的。
  【李隆基最终接受了张说的建议。出了大殿之后,张嘉贞甩袖生气,和张说吵了起来:“你子刚刚非要跟我顶嘴干什么?就你会讲大道理吗?”】
  【张说给他表演了一个什么叫当场讲大道理:“宰相之位,谁的运气到了,谁坐在那里,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能坐稳这个位置呢?你现在将杖刑打到高等官员的身上,总有一天,这杖刑会打到自己身上。我不是为了他一个人,我这是为了全天下所有的官员着想。”】
  【张说这话把自己的举动扯到了更高的高度,张嘉贞说不过张说,只能气愤的走了。】
  [我觉得在这里张说的心思就透露出来了啊。]
  [对,就是那句,宰相的位置,谁运气到了谁就做。]
  [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在宰相的位置,这话不就是故意说给张嘉贞听的吗?]
  [可惜张嘉贞没听懂,还没提防张说。]
  被天幕提醒的张嘉贞这才反应过来。
  原来是这个意思吗?
  原来张说想取而代之的狼子野心,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表露出来了吗?
  连所有的后人都看出来了,只有傻傻的他没有看明白,是这个意思吗?
  张嘉贞的胡子拉碴的大脸上带着清澈的愚蠢,眼睛里的官场难得一见的单纯。
  【张嘉贞没有设防,张说又有心把张嘉贞给扳倒,这就有了我们最开始说的那件事,张嘉贞弟弟贪污的事情被捅出来,张说诓骗张嘉贞最好不要上朝。】
  [这下好了,永远都别上朝了。]
  [张嘉贞真的傻的可爱。]
  [怎么张说说什么他信什么呀。]
  现在的张嘉贞已经不是几年前的他了,现在的他已经能看明白曾经的张说给他布置的连环大坑,就等着他往里头踩。
  他汪汪流泪:我再也不相信张说了。
  【随着二张斗争的结束,政治舞台就完全到了张说脚下,现在他可以大展拳脚了。要说张说这个宰相做的确实不错,他在军事、政治、还有文化上都进行了改革,在这三个领域,他是有一定建树的。】
  从天幕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张说就等啊盼啊的环节终于到了。
  此时张说甚至想张开双臂,迎接这独属于他的辉煌的时刻。
  看到了吗姚崇!你在地下看到了吗!
  天幕即将要讲他张说的政绩了!
  尽管你生前我始终没能斗得过你,但我活的久啊,我张说也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天幕啦!
  张说双臂放在案几上,身子前倾。
  只觉得新如擂鼓,“砰砰砰”在跳。
  他伸手囫囵揉了揉,又“哐哐”锤了两下。
  好了,停止吧,不要再激动了。
  我知道你很激动,但是你先别激动。
  你是一个宰相,你是号令百官的宰相,你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宰相。
  但心脏不听张说的,它还是在猛烈地跳动着。
  张说兴奋至极,只觉得呼吸都有些急促了起来。
  这便是他自姚崇死后,日日夜夜努力的目标啊。
  没有哪个有志向的人能抵挡的了名垂青史的诱惑。
  张说也不能。
  既然姚崇能登上四大贤相的位置,那他张说为何偏偏不行呢?
  现在,后人对他的评价都摆在了这里,只要一个呼吸间,他就能听到,这如何能不让他激动。
  李隆基也打起了精神。
  嗯?
  要开始讲张说的政绩了?
  让朕看看,张说这个宰相究竟行不行。
  【先说张说在军事上的改革。我们先看看边防军的情况。在当时,唐朝驻守边境的士兵已经达到六十万人以上,此时的东突厥已经不足为惧,无法真正威胁到大唐,用六十万这样庞大数量的士兵去驻守边关,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了。张说他是能领兵打仗的人,国家在军事上出现了这样的弊病,他是看在眼里的。】
  张说连连点头,没错,我是看在眼里的。
  我一心为了朝廷,我一心创建盛唐,我观察入微,我明察秋毫!
  【所以张说给李隆基这个老板提出的建议的:裁员。那么多士兵在自己的工位上混日子,公司还照常给他们发工资?慈善家都没有这份善心吧?假如八个人就能让这个部门维持正常的运转,为什么还要招十个人呢?至于这多余的两个人去哪里呢,让他们去缺人的部门啊。】
  【所以张说建议李隆基裁军二十万,留四十万戍守边关,这二十万被裁掉的士兵回乡种庄稼去。小农经济,农业为本,张说的这个建议非常符合当时的国情。】
  [该说不说,我也很想当那二十万在自己工位上混日子的士兵之一。]
  [不干活就有工资拿啊,真的很爽有没有?]
  [那你即将面临裁员。]
  [不要工作了,回家种地吧。]
  [哈哈哈哈哈,只有我想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吗?张说要是不带兵打仗他也不会发现啊。]
  李隆基也记得张说的这个提议。
  他当时还担心这法子不行,批准的时候都胆战心惊。
  毕竟之前总有将军告诉他手底下的兵不够用的,得再多加点。
  且这裁军的数量也十分多,万一真的出了什么岔子,想要补救都来不及。
  但现在,这个改革得到了天幕的认可。
  “非常符合当时的国情。”
  李隆基的把心放回肚子里去。
  区区二十万,裁!
  【张说深入军营,他知道这六十万有多少是拿钱不干事的。但是李隆基天天坐在皇位上啊,他是不知道的呀,他一听张说开口就裁军,一裁还裁掉二十万,他人都傻了。二十万?爱卿你没有说错吧?真的是二十万?再多裁十万,就赶上全军一半的数量了。】
  【张说是个胆子大的,并且他对自己很有自信,他相信自己多年的观察。所以在面对李隆基质疑他提议的时候,他丝毫不慌,拍拍胸脯点点头肯定:就是二十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