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此时汴州的倪若水看着满屏的哈哈哈,脑袋徐徐冒出了问号。
  后人们这是,排着队在笑话他呢?
  【作者有话要说】
  武惠妃现在只知道李隆基占儿媳,不知道他占的是自己儿子的儿媳,另外她知道杨贵妃是自己替身这件事还得再等等,按照时间线写节奏不会太快。
  武惠妃现在的这个儿子叫李一,不是李瑁哈,按照排行李瑁得719年之后才出生。武惠妃前两个儿子,李一和李敏都夭折了。
  第30章 (视频) 李隆基目光幽幽看向姚崇
  倪若水呆滞看着天幕。
  这下好了, 他说班景倩马蹄子灰是仙尘的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上次天幕出现他也是在宣政殿那文武百官之列的,他知道这天幕会放给整个长安城的人看。
  现在他不再长安也能看到,或许是这天幕出现的范围更大了些?
  如今已然是黑夜, 不知道陛下和各个官员会不会聚在一起看。
  倪若水左右踱了几步,小心思忖着。
  应当不会,这都已经这么晚了, 难不成把大家都从睡梦中叫醒, 一同去上朝?
  现下陛下应当是独自在宫看这天幕, 他的同僚们也应当是各自在各自的家中, 看着天幕。
  同僚之间没有交流,这丢人的事儿估计很快也就被大家淡忘了。
  待到他回长安的时候,那必然没人提及了。
  倪若水完全想不到如今的宣政殿前是怎样的盛况, 以李隆基为首带着一众官员, 所有人将天幕上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并反复思考做下批注。
  想让百官忘记这件事那大约是有些困难的。
  此时的班景倩更为尴尬了,他撒开马蹄子就跑了,那马儿跑的多快啊?他哪里能知道这个倪若水站在那里久久不离开呢?
  若他能提前预知此时受百官注目礼的尴尬场面, 他当日来长安上任之时,说什么都得避开汴州, 绕路都得避开倪若水。
  身边与班景倩相熟的同僚忍不住开口揶揄他:“班公撩起的尘土, 那是仙尘呐。”
  班景倩咧咧嘴巴, 尴尬笑笑:“担不得啊, 担不得。”
  远在汴州的倪若水左思右想, 始终担心此事引起陛下不悦。
  被后人嘲笑这尚且不要紧, 各官员想去中央而不喜地方, 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且心照不宣的事儿, 怕就怕陛下认为他不满于调遣, 从而对他心生不满。
  倪若水忐忑回书房,拿起笔开始写折子去了。
  李隆基虽对倪若水不愿去地方的态度不甚满意,但终究未说些什么。
  但他皱眉的样子被百官看到了。
  能在宣政殿前看天幕的官员,察言观色的本事是一流。
  此时纷纷在纸上写下批注。
  “中央与地方皆是可以为朝廷效力之地,无优劣之分。”
  “如朝廷需要,臣随时可去地方就任。”
  【倪若水能在长安官职尚书右丞,跟他本人也很有能力脱不开关系。他既然有如此能力,在地方干出政绩也是必然是事情,所以在他任汴州刺史不久之后,他便又被调回了长安,重新回到了他尚书右丞的位置。】
  天幕这话一出,正在写折子的倪若水当即撂下笔,喜气洋洋冲出去看向天幕。
  “又被调回了长安!”
  “重新回到尚书右丞的位置!”
  天幕的意思是说,他不久之后便能回到长安了?
  他这些日子不满不休辛辛苦苦处理政事果然是没有白费啊,陛下看到他了,陛下愿意把他调回去!
  倪若水激动伸了伸手,意气风发,似乎能展望到重回长安的未来。
  那班景倩先一步去长安无关要紧,他马上也要去了,他马上也要做那飞升之仙了!
  李隆基关注的重点在天幕这段话的上半部分。
  “他也很有能力。”
  “在地方干出政绩是必然的。”
  哦,倪若水有能力,且在之后会做出政绩。
  不,或许这政绩已然有了苗头,只是这政绩还不够大罢了,还不够让倪若水上报朝廷。
  好啊。
  李隆基开心搓了搓手。
  他若做出政绩出来,那调他回来又有何妨?
  无妨!
  【姚崇所做的第二件激发官员活力的事情与谏诤制度有关。我们都知道皇帝身边不能缺少敢于直言上谏的忠臣,这些逆耳忠言能够让皇帝时时自省,在皇帝行为不当的时候将走偏的皇帝拉回正途。如果满朝文武再也没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人,那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姚崇早早便看到了这其中的利弊,在他提出“十要事说”的时候就将这谏诤纳入其中,他问李隆基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他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看的很透彻。】
  【说到这个“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不得不提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了。唐太宗问魏征:“这世上的君主,为何有的是昏君,有的是明君呢?”魏征回答他说:“所听听多方面的话就会明智,而只听一方面的话,就会昏庸。”】
  【他们简直就是明君贤臣的典范。魏征死后,李世民十分悲痛,罢朝五天,痛心地说:“魏征走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李世民三个字好像是打开了弹幕的某个开关,这时候的弹幕比先前都要多一些。
  [我最爱的二凤啊!]
  [呜呜呜我的二凤可惜死的太早了。]
  [他和李隆基的寿命要是中和一下就好了。]
  [把李隆基的二十年寿命给二凤!]
  [要是把李世民放在李隆基的位置上,哪里还愁大唐盛世没办法延续啊!]
  天幕之下,李隆基仿佛如遭雷击。
  他知道,他的曾祖父政绩突出十分厉害,他也知道他的曾祖父盛名远播,无论是谁对他曾祖父的评价都极好。
  但后人怎会说出如此丧心病狂之语。
  在第一次天幕,听到后人希望他早死二十年的愿望就给了他重重一击,现在后人变本加厉了,他们想把他的寿命分给他的曾祖,他们甚至想让他的曾祖再活过来替代他!
  那他李隆基算什么?
  李隆基遭到重击尚且不算完,他听了一耳朵像拳头一样的话,现在还要把这些像拳头一样的话都记下来。
  “把李隆基的二十年寿命给二凤……”
  唉,他们叫他的曾祖好亲切。
  唉,他们看起来好像很喜欢他的曾祖。
  唉,他们看起来一点都不喜欢他。
  李隆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他真的很差吗?
  天幕继续。
  [魏征对唐太宗实在是有太多的劝谏,大家都知道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出自魏征。可以说凡心有大志向名留青史的宰相,没有谁不以魏征为榜样。]
  弹幕议论纷纷。
  [魏征能走到他那个位置靠的也不仅仅是上谏,他是有很大能力的。]
  [他能直中要害切入问题。]
  [魏征的直谏从来都不是怼天怼地的无脑谏,他每次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魏征的成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要是遇不到二凤这种明君,早死八百回。]
  [唉,二凤没去泰山真的很遗憾。]
  [所以怎么李隆基就去成了,在这方面我也还是想让他俩换换。]
  李隆基的心上又被插了一刀。
  他捂着自己的闷闷的胸口,感觉十分难受。
  他难道没有听劝吗?他也很听劝啊。
  大臣们的上谏他也有在认真听,他的缺点他也在努力改了。
  李隆基呆呆看着天幕,发出长长的叹息。
  姚崇坐在天幕下,边把这话记下来。
  “凡心有大志向名留青史的宰相,没有谁不以魏征为榜样的。”
  他边记边念,认同地点了点头。
  是这样没错,宰相能做至如魏征一般那确实此生无憾了。
  唉,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和魏征相比。
  姚崇在心里小小怅然了几分。
  看来他仍需继续努力啊。
  【姚崇提出了希望李隆基广纳谏言的愿望,尽到了一个宰相应当做的本分,那李隆基究竟有没有听呢?】
  李隆基在心里摇着小旗子呐喊,快说啊,快说我听了!
  我真的听了!
  快告诉大家啊!
  这回天幕没有背刺李隆基,天幕如李隆基所愿。
  【他也确实听了。比如在为他母亲窦德妃立碑这件事,他确实听了大臣的建议。】
  【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被武则天所杀,尸骨未存。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自然想起了这件事儿,他想在他母亲的园陵,给他母亲立个碑聊表孝心。其实这事儿算不上什么大事,李隆基出于孝道立碑是能说得过去的,这算不上什么过分的要求。】
  【这时候就有大臣说了:“自古陵园无建碑之礼,又时正旱俭,不可兴功。”李隆基心里不高兴,但是还是听了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