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这是开元!
他满腔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心情再也掩饰不住。
他高兴得涨红了一张脸。
天幕说什么?
天幕说了开元!
他初登皇位,改元为开元,这是他的年号!
那个带领大唐走向辉煌的皇帝不是别人,是他李隆基!
“史官在何处?史官在何处!”
李隆基昂着头,连问两声,在百官之中寻找一个从未入得他眼的小小史官。
此时此刻,此时此景,这等神迹,这样的丰功伟绩,如何能不入史册?
这是独属于他李隆基的荣耀!
尽管这才是他荣登大宝的第一年,李隆基仍然有这个自信,他就是那个天选之子,那个命定之人。
千百年来的朝代更迭,不是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而是在等。
上天在等,在等一个真正的真龙天子出现。
李隆基只觉得自己高了七尺,能直顶天穹。
胸腔处好像有一团气在膨胀,他有些飘飘然,仿佛顺着这股气,便能羽化登仙。
能进太极殿的都是察言观色的人精,有机灵的见皇上如此模样,行跪拜大礼匍匐在地:“恭喜陛下!”
此行为提醒了还陷入震惊于欣喜之中的众人。
一时之间,太极殿门口跪倒一片,恭祝之声响彻云霄:“恭喜陛下!”
李隆基双手负在背后,高深莫测之中带着抑制不住的骄傲。
他环顾百官,心潮澎湃。
这些,是朕的臣子!
他眺望远方,似乎隔着宫墙就能看到外面行人。
外面,是朕的百姓!
他低头看着脚下,石阶层层。
这里,是朕的土地!
他深呼一口气,最终看向了天幕。
这,是为朕降临的神迹!
史官顾不得礼仪,撩起衣袍,冲到前面。
写下的史册被万人看,这才是一个合格史官的毕生追求啊!
能侍此主,实在是他三生有幸。
年轻的史官接过高力士递来的纸笔,撩起衣袖,颤抖着双手,以地为桌,唰唰便开始落笔。
李隆基久久的看着史官笔下的字迹。
他可以料想的到,这份史册传出去是怎样的轰动。
不仅他在世之时荣耀加身,乃至百年之后他入土,带领大唐走向辉煌的事迹也依旧可以被口口相传。
是的,现在的李隆基已经将这一生的高光时刻通通想了个遍。
天幕的画面在继续转变。
那是一个身着黄袍的背影,他站在极高的城楼之上,面对的是整个长安城的百姓。
旋即又是朝堂之上的画面,坐在龙椅上的中年男人蓄着胡须,整个大殿庄严巍峨。
大臣们看看天幕,又折返回去看看自己身后的宣政殿。
“这不对啊,这与我们的宣政殿,想去甚远。”
“这外头的形制也不同,天幕上的大殿虽与我们所在的相似,但根本不一样。”
大臣们皱着眉头看那高位上蓄胡子的男人,又尝试小步往前挪挪,试图近距离端详他们陛下的面容。
他们的声音压的更低了。
“这也不对啊,天幕上那人,可不是我们的陛下。”
“是啊,虽天幕上的人也英俊潇洒,器宇轩昂,但那是另一个人。”
“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这天幕是假的不成?”
李隆基虽将注意力放在了天幕之上,但大臣们窃窃私语的内容也传到了他的耳中。
天幕刚说了他李隆基一手建立盛世,后面的臣子却在讨论这天幕是假的?
哪里有假?他倒是看这天幕真的很。
神迹,怎会有假?
李隆基冷哼,气从鼻孔出来。
高力士作为内侍,时刻关注着李隆基。
按理说,他本不该多言。
但这到底不是在讨论国家大事,往小里说,不过是臣子们随口的讨论之辞。
于是他接了话茬道:“我们平日看戏听曲儿,里头的故事也是找人扮演的。想来这天幕也如我们一般,找神扮演了陛下。”
说着,对着李隆基恭敬作揖。
李隆基听到高力士的话,不虞的面色舒缓了一些。
他十分赞同:“朕认为,确是如此。天幕既能通古,自然也可预知之后未发生之事。朕登基一年,而天幕所说的唐之盛世,是未来之事。这还需君臣一心,共同创造。”
说话的大臣自知失言,忙不迭作揖:“陛下说的是。”
经李隆基提醒,众人也发觉了,天幕神迹展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过去是事情,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天幕也会透露。
想到此,百官们也激动起来。
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未来?他们是否能官运亨通,仕途顺利,常伴陛下身边,成为他的左膀右臂,肱股之臣?
神音还在继续。
【李隆基他励精图治,任用一批能臣。在一个又一个贤相的辅佐下,他于骊山阅兵,于泰山封禅。
他将大唐推至繁盛,离不开他非凡的领导能力,审时夺度,知人善任。】
此时,宣政殿外响起了一片抽气的声音。
封禅!
封禅可是最为隆重的大典!这是一代皇帝让朝堂政局稳定,国土疆域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才会进行的盛典!
这是登临泰山之顶,去最接近上天,最接近天神的地方,将皇帝的成功告知于天地。
这是对一个皇帝最大的认可。
宣政殿门前又跪倒了一片:“恭喜陛下!”
李隆基摸着自己的心口,竭力平复自己并不冷静的心情。
明君,他可是一代明君,不可因区区几句的赞美之辞忘乎所以。
明君,冷静!自持!端庄!
他转身,看着跪拜自己的百官,只觉得通身舒畅。
李隆基像是看女婿的丈母娘,看着这些人,越看越满意。
只是不知他的贤相究竟是何人?
那个能与他并肩,携手共同开创大唐盛世的究竟是谁?
神音给出了答案。
【姚崇便是唐玄宗的救时之相,大名鼎鼎的“十要事说”由姚崇嘴中说出,振聋发聩。
君臣之间,着实千载难遇。
姚崇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敢于直言纳谏。
此时的唐玄宗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整个王朝欣欣向荣。】
李隆基有些呆滞。
谁?神音说是谁?
他没听错吧?
姚崇?
那个被他给了一个背刺的大臣?
李隆基的双手张了又握,握了又张。
麻爪了。
第3章 (视频) 这是神迹,这是预言!
是的,李隆基给了姚崇一个背刺。
此时经神音提醒,他全想起来了。
还是皇子之时,他与姑姑太平公主争权。彼时他势单力薄,太平公主在京势力盘枝错节,难以扳倒。
是姚崇为此谏言,请太平公主离京。
事情败露,他为了自保,反手就将姚崇推了出去。
说他污蔑妖言惑众,离间他与姑姑至亲之间的感情。
于是姚崇被贬。
天幕的话让李隆基心中那即将得到贤臣的欢欣之中,掺杂了那么些许的尴尬。
他摸了摸鼻尖,想到之前干的不不义气的事情,心中着实愧疚。
等姚崇来京,他一定好好弥补!
好好弥补这整个盛唐的大功臣!
那毕竟是陪他一同创造盛世的宰相。
李隆基在心里暗自下了决心,好好对他。
此时太极殿前的气氛颇为古怪。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里发苦。
天幕未将贤臣之名说出来的时候,他们尚且有一争之力,天幕既已经说了,那么宰相之事算是板上钉钉。
皇帝空置了首席宰相的位置已久,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能有机会伸手够一够那个位置的人,哪个不是在暗暗相斗。
你今日上谏,说我一句坏话。
我明日伸一只脚,企图绊你下马。
本来能有机会做宰相的只有那么几个官职合适的人。
在继神音出现,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争议争,抢一抢。
上谏说坏话,他们也会!
伸脚去绊马,他们在行!
他们只求一个机会!
李隆基原本就因为自己给姚崇来的那一下背刺,就有些不可言说的小尴尬,此时看到百官的脸色,
那股小尴尬变成了大尴尬。
哈哈。
“都是朕的好臣子,都是好臣子。”
李隆基扯扯脸皮打着哈哈,安抚着一群脑袋打蔫的大臣,又将身子转了回去。
面对着天幕,背对着百官。
在这君臣默默无闻的时候,贴心的高力士又出现了。
“陛下,是否需要将姚大人调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