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奇幻玄幻>仙官有令> 仙官有令 第398节

仙官有令 第398节

  一些声音也合时宜的出现了。
  “兵部应该换人了,武安堂更是要换人,镇国尚书太老了,需要更有进取心的人上位,才能让那些反贼与蛮夷畏惧!”
  就是在这股风刮起来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多年来很少打开的霸山侯府大门,这一日敞开了。
  一道身着旧时甲胄的身影从中走出,乘上车驾,出发了。
  顿时间街头巷尾沸腾!
  难道是他要回来了?
  “没错!就是他!”
  得知消息的人奔走相告,都想起了曾经接连收到胜利消息的那些个年月,那时的龙渊城,日日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之中。
  自从唐嵬闭门不出以后,胤国战事少了,没有人能再给神都百姓带来那种震撼。后面的姜镇业、凌三思,都不过是拙劣的模仿者罢了。
  回来吧,唐大将军!
  我最骄傲的军神!
  历历在目的凯旋,眼泪莫名在流淌!
  依稀记得天峡关,还有霜北城大捷,破城灭国最擅长……
  唐嵬就这样在神都百姓的关注之下,来到了皇城之外。守门的将士看到他之后都有些错愕,但很快就有人出来将他迎了进去。
  一路来到武安堂,这军机重地自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的。
  可是唐嵬就这样在守卫的注视之下,淡然地走了进来,愣是没有一个人敢拦他。
  能在武安堂当守卫的,肯定也是征战多年、倍受信任的老卒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没有经历过唐嵬十余年前战无不胜的时代?
  但凡经历过那个时代,谁又敢去阻拦他呢?
  或许他们心中也都藏着这样的期望……回来吧,唐大将军。
  而武安堂内的其余十几位神将,在看到他走进来的时候,同样都有瞬间的错愕。
  这些年来唐嵬始终闭门不出,好似与朝中有着某种默契,他们都习惯了十八神将其实只有十七人,平日里在九州军镇与神都轮值之时,也从没有他的任务。
  这一刻,见到他突然出现,全员沉默。
  半晌之后,还是本次集会的主角,镇国尚书齐昆仑率先开口,“既然来了,就坐下说话。”
  唐嵬看着齐昆仑,先是深深鞠了一躬,“多年未曾拜会师父,是徒儿不孝。”
  与那些在武安堂修行过便自称镇国尚书门徒的人不同,唐嵬是齐昆仑实打实从军中提拔起来,收为门下弟子,栽培重用的。
  当年西北大战时,他能够年纪轻轻便领兵作战,获得表现天赋的机会,离不开齐昆仑的推荐。
  只是后来师徒俩的想法逐渐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隐隐的对立之势,这个关系也很少再被提及。
  “你有你的难处。”齐昆仑的目光深沉,望着这个自己曾经最满意的弟子,“不论到何时,只要一心为国,为师都不会怪你。”
  ……
  曹无咎看着唐嵬落座,也微笑道:“唐将军终于愿意出山,实乃国之大幸。若是陛下得知,必然也会欣喜非常。”
  有几位神将看向他,顿时读懂了他话里的意思。
  唐嵬出门这件事,不是皇帝安排的,陛下压根不知道这件事。
  那就有点微妙了……
  “唐将军闭门多年,怕是对现在的形势都有不了解。”宋知兵幽幽说道,“这么急着赶过来,是知道今天可能会治齐老的罪吗?”
  “我虽然在家养伤,可也不是全然闭塞。我不仅知道南州的乱子,还知道北方的鞅人又袭扰边关,如今的胤国,又到了危险关头。”唐嵬与他对视一眼,目光灼人,“宋将军,可有妙策应对?”
  宋知兵被他这一眼戳到,只觉眼球生痛,赶紧挪开视线。
  心中暗道这厮在家十几年果然没有闲着,修为进境肯定不小。
  “我谨遵陛下旨意,国策如何,不需要我为将者去想。”宋知兵垂下眼眸,回了一句。
  “宋将军此言差矣。”开口的正是一旁的梁辅道,他身为梁辅国的族弟,乃是梁家这一代的第二人物。
  他样貌与梁辅国有三分相似,同样鹰眼剑眉,神势凌厉,一开口便有咄咄逼人气势。
  “当初武安堂的神将试炼,便有为将帅者为国所谋的题目,若是只顾带兵打仗,不在乎这仗该不该打、该去打谁,那与兵器何异?你只说忠君,可如果陛下也需要听你的建议呢?正如同现在,难道只做垂线傀儡、泥胎木塑吗?”
  “垂线傀儡,总好过酷吏奸臣!”宋知兵面对他就没有丝毫退让了,此言所指,自然就是其兄梁辅国。
  “好了。”齐昆仑一摆手,霍然站起,威压顿生,当即无人再争吵。
  在场之人不管什么立场,对于这位老人,心中都是充满敬畏。
  “现在的情况就是,左相大人参我之过,要我对南州之乱负责,卸任兵部与武安堂,归家养老。”齐昆仑缓缓道,“既然人到齐了,你们就都表下态,谁赞成、谁反对?”
  此言一出,顿时将众人逼到了一个不得不抉择的境地。
  除了已经有自己坚定立场的人,在场大部分人还是有几分犹疑,目光竟不约而同的都看向了唐嵬。
  就见他也于堂间站起,轻声道:“我不认为师父有过,但这么多年过去,师父您……确实老了。”
  “呵。”齐昆仑轻笑一声。
  师徒俩的目光碰撞,没有一人退避。
  “我也不认为齐老有错,但……”近来军中锋芒最盛的新晋神将凌三思站起身来,“我愿意相信唐将军。”
  曹无咎若有所思地看向凌三思,没有出声。
  这几年牧北帝有特意提拔凌三思,给他造了不少军功,又让他接姜镇业的重任统领龙渊三卫。其实是有心让他填补唐嵬的空缺,作为军中的新一代领袖。
  换句话说,如果齐昆仑下台,那他才是牧北帝属意的继任者。
  可现在这个人却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唐嵬吗?
  看来陛下一直以来的担心完全是有道理的……
  随着凌三思之后,一道又一道身影缓缓起立,站在了唐嵬的身后,曹无咎心中默默计数。
  一、二、三、四、五……
  六、七……
  八。
  第70章 武安
  “陛下,武安堂议事的结果出来了。”
  曹无咎赶回宫中之后,第一时间就来到了勤政殿,见到了面色沉凝的牧北帝。
  牧北帝面前还坐着沈归藏,后者朝曹无咎恭敬施了一礼,“曹公公。”
  “沈先生。”曹无咎回礼,之后朝牧北帝禀报道:“唐嵬出现之后,支持齐昆仑的有……八人。”
  “果然。”沈归藏微微一笑。
  牧北帝则是目光瞥向桌案,上面摆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十八个名字,分别在两排,一排写了十个、一排写了八个。
  那是沈归藏的预测。
  武安堂中的每一句话,都有人第一时间传到牧北帝耳中,当唐嵬出现的那一刻,沈归藏就料定齐昆仑下台已成定局。
  牧北帝起初并不这样觉得,因为经过梳理之后,武安堂里可能支持唐嵬的有八人,而坚定的齐家派和皇家派也是八人,这八人绝对不可能反水。
  也就是说算上齐昆仑和唐嵬自己,最多也就是九比九。
  若是这样,那最终结果还是要由皇帝定夺。牧北帝即使放任齐家势力继续存在,也不希望唐嵬出山。
  可是沈归藏却摇摇头,在反对齐昆仑的那一边多写了一个名字。
  曹无咎看着纸上的名单,略微惊异,之后道:“沈先生预料的分毫不差,果真厉害。当时我在场间怎么都没想到,最后站出来反对齐昆仑的,居然是……”
  “他自己。”
  原来就在片刻之前,武安堂内那一场剑拔弩张的对峙之中,双方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以姜镇业、李虎禅为首的皇家派,向来铁血效忠皇族,既然是姜镇业领头,自然是极度反对梁辅国。在皇帝没有表态而是要他们自己拿主意的情况下,秉承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那齐老就是他要坚定支持的。
  而齐昆仑以及齐量海为首的齐家一派,还有几名他的亲传弟子,向来是以镇国尚书马首是瞻,不可能另有心思。
  这两派加起来就已经占了九人。
  其余几人中虽然多与唐嵬有旧,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一定就会支持他。
  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武安堂神将之中资历较浅、排名靠后。这些人肯定都是渴望再有一场大战,能让他们积累功勋,上谋王侯之位。
  最终事实证明果然如此,双方站成了一边九人的态势。
  唐嵬纵使已经闭门十余年,此次毫无征兆骤然出山,就能在武安堂拿下半壁江山,而且是在齐昆仑的对立面,这已经足以说明他的威望。
  但还是不够。
  就在曹无咎想要起身说,既然武安堂两种声音内势均力敌,此事还是交由陛下定夺的时候……
  齐昆仑忽然哈哈一笑,“不愧是我最看好的弟子,十余年不出,依旧能一鸣惊人。看来我,果然是老了。”
  “师父……”唐嵬面有愧色,眼神颇为无奈。
  “若是你早些出山,为师又哪里会贪恋权位?只是除你之外,再无第二人选能让我放心隐退罢了。”齐昆仑伸手从桌案下一掏,掏出一枚虎贲大印,嘭然砸在桌上。
  “武安堂的大印就在这里,今天我就把它卸下了,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就看你的造化。”体格雄壮的老人站直身子,眼望武安堂外的高天,“相信你此次出山不会是贸然之举,若是搞不出一番名堂,那就是为师看走眼了。”
  “你无需多言,只要记住一件事。”齐昆仑见唐嵬欲言又止,挥手打断了他的话,“武安堂的宗旨,是要我辈将士以武安国。我们要守的不是功名利禄、亦不是王侯公卿,而是九州万民,天下太平!”
  “……”
  曹无咎复述了一遍武安堂中的发生的事情,牧北帝听罢,面色阴晴难测,口中轻笑道:“镇国尚书……好洒脱呀,就这样走了……”
  “若不是当初唐嵬退出朝堂,可能齐老十几年前就想隐退了。”沈归藏依旧轻笑着,“只是除了这个爱徒之外,他不放心将武安堂交到任何一个人的手里,这才会又坚持这么久。如今唐嵬出山,他自然就想隐退了。”
  “唐嵬。”提起这个名字,牧北帝的心情十分复杂,“若他真如齐老一般,朕又岂会……”
  齐昆仑和唐嵬最大的区别,第一是他很老,第二是出身世家。
  从某种意义上讲,神都世家与皇族共治天下,就算将天下兵马大权全部都交给齐昆仑,本质上权力依旧是在秩序内流通,他知道该怎么去维护这个秩序。
  对于宋齐梁陈这种大世家来说,未必会想跃升为皇族。毕竟王朝会灭、皇族会死,可是这种世家可以传承得更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