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700节
许多有认购资格的员工纷纷奔走相庆,即使是一些有疑虑的人,在深入思考后,也打消了疑虑。
全王去年的利润是5亿,今年呢?
10亿元是保守估计。
而且,明显全王在快速扩张之中,炙手可热的产品,快速扩张的产能,常年高研发形成的护城河……
说不定,过几年全王的利润就将达到50亿元!
甚至员工的积极性被激发,再进一步也未尝没有可能!
「老板慷慨,从今天起实验室就是我家了!」
「大气!」
「我要和公司一起成长!」
「跑市场,跑市场,一天不上班,我心里就直发慌!」
「哈哈哈,德农的那帮孙子羡慕得眼睛都发紫了,说老板这就是在给员工送钱!」
员工认购的热情超乎了郭阳的想像,短短一个多星期,80%以上有认购资格的人就签好了协议。
有不少人还主动选择了掏钱认购入股。
郭阳感慨道:「员工的信心很足啊,士气可用!」
「但即便是老板送钱,还是有人不愿意入股。」余秦摇了摇头,说:「这些人受外界影响太严重。」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少一些百万千万富翁而已。」郭阳无所谓的笑道。
股权激励改革是嘉禾迈向跨国集团必须走的路,未来很美好,但需要人去为之付出。
不只是全王,天禾丶苜禾丶丰凯丶河西等公司也陆续在进行这一步。
只是最近农化行业的风波更甚,于是郭阳便亲自呆在全王坐镇,对认购的中高层和核心员工进行了勉励。
只要愿意参与认购的,全都对全王充满了信心,状态也像打了鸡血一般亢奋。
然而,还是小那麽一小撮人不认同全王,即使是期股,也放弃了认购,其中还有一些人是余秦十分看好的。
这些人基本都受到了最近超级并购事件的影响。
才过去一个月时间,杜邦和陶氏合并的进程很快,而先正达董事会也正式向外界传递了出售股权的意愿。
孟山都是最有希望的并购方。
国内时刻有人在刻意传递压力,让人感觉有一座大山压在身上。
「国内农化行业完了。」
「长期合同工被套牢了,只有生产原药的命。」
「一旦巨头们合并,核心技术丶资金丶人才全被其掌握了,代工企业拿什麽翻身?」
各种悲观的言论充斥着网络丶电视丶商界等各个领域。
在这时,却猛然间传出了化工集团有意竞购先正达!
化工集团的老总任建新公开表示,「国内的农业生产技术太落后,先正达的核心技术正是国内所需要的,化工集团将不惜一切代价,克服重重阻碍竞购先正达!」
一时之间,关于华夏化工集团有意收购先正达的消息传得满天飞。
在社会上引起了众多反馈。
惠农网上有博主做了专门解读,蔚来微博上有关讨论铺天盖地。
有人反对。
有人赞成。
任建新一派频繁出现在公众视线当中,做着各种各样的解读。
国内农业如何的落后,农民如何的苦,国内农药产业有多低端,先正达有多重要……
在任建新不遗馀力的呼喊下,一些不知情的人真以为有那麽好,还主动给任建新戴高帽子,说他是「为国收购」。
然而,化工集团资产先天不足是硬伤,必须拉上中化。
中化的董事长刘德树鲜有露面,但知情人透露其对收购先正达没有兴趣,并表示对国内农企有足够的信心。
任建新一系虽然没有直接攻击刘德树,但冷嘲热讽是少不了的。
「农药企业1%的研发投入,是哪里来的信心?」
「国内蔬菜的种子半壁江山依然在外资手里,而先正达拥有蔬菜品种2500多个,每年新增蔬菜品种150~200个,信心可真足啊!」
「前一百强农药企业加起来,比不过先正达一个业务版块,有信心是好事,但自大可就有问题了。」
反对者也不是吃素的,围绕着资金困难丶转基因安全丶体制融合等等问题进行扯皮。
让吃瓜群众看得过瘾。
但这种态势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有关从业人员的信心。
尤其是研发型企业。
比如全王。
所以,在郭阳撒钱的关头,依然有部分有认购资格的人放弃了认购,甚至有人因此提出了离职。
郭阳也没惯着这些人。
送钱还怕送不出去,多出来的份额他也没留下,全部让下面人认购了。
六月末时,全王就完成了股权激励改革。
顿时,整个队伍就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正是初夏时节,玉米丶棉花丶水稻丶油葵丶果蔬等等农作物都在生长旺季,也正是农药销售高峰期。
全王的市场人员如疯了一般四处攻城略地。
德农农资的工作人员如见鬼了一般陪着这群疯子四处出击。
全王的生物农药在种植原料丶加工产能规模提升后,成本也降了下来,主动降价。
一给德农等中间渠道商留出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二也向终端的农民让利。
至此,全王系农药制剂的竞争力再度大幅提升,在农田里频频拿下订单。
火热的销售情况很快形成了正反馈,员工的干劲更充足了。
虽然很多人是期股,但仍然像背负了上百万贷款一样,拿出了十二万分努力,各大区的销售频频创记录。
而其他生物农药制剂厂商就遭殃了。
无公害蔬菜丶出口蔬菜丶高端水果和茶叶等等,只要对品质有要求的基地,早就是全王攻关的目标。
如今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再度被巩固。
而随着速杀丶青刈丶新叶三大主打品牌的降价,玉米丶水稻丶棉花等作物市场也频频取得突破。
苏省,一处村里的广场上。
杜邦植物保护华夏区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品牌宣传会。
由于杜邦和陶氏的合并,这场发布会不仅吸引了种植大户,还来了诸多的记者。
宣传会的主推杀虫剂品牌毫无疑问是康宽。
杜邦植物保护亚太区杀虫剂市场总监保罗·邓恩第一个进行了发言,他说:
「仅仅上市两年时间,康宽去年在全球的销售额就突破了3亿美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目前,康宽正在加速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请记住它原来的名字:氯虫苯甲醯胺。
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杀虫剂!杜邦对他的预期是成为全球第一大杀虫剂!」
翻译复述了一遍后,有记者提问道:
「请问保罗·邓恩先生,康宽在华夏市场的年销售额是多少?你们的预期是多少?」
保罗·邓恩说道:「很遗憾,去年这个数字只有1.2亿元,我们的预期是要实现单品销售达到10亿元,但这还需要我们业务人员的努力。」
说完,保罗·邓恩眼神看了看台下的华夏区业务总监张勇,以及大田作物杀虫剂品牌经理姜勇博士。
后两者的神情却并没有那麽乐观。
「1.2亿已经是一个很优异的数据。」那记者叹道:
「华夏的农药公司都是卖原药,可没有销量这麽高的农药制剂,也没有这麽优秀的品牌,我想,康宽是铁定可以破10亿元的,甚至20亿。」
现场来了不少懂行的种植户,这记者这样一说,底下就闹哄哄的议论了起来。
负责给保罗·邓恩翻译的人在原地愣了一瞬后,才略微加工后给他说了下。
但还没等保罗·邓恩说什麽,底下种植户的议论更甚,同样站在台下的记者犹不自知。
「我说错了吗?
农药协会丶专家教授,甚至企业都承认自己是代工厂,国内根本就没有能打的农药品牌!
多亏有杜邦和陶氏这样的优秀企业,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农资产品。
你们呀,不要老是贪图便宜,买些国内劣质小厂生产的农药,既污染环境,农药残留又高,还不安全。
买进口货,你们用的舒心,民众吃的放心。」
前半段还好,但后面的话让业务总监张勇和品牌经理姜勇直呼糟糕。
年轻的姜勇快跑几步,一把抢过了记者手里的话筒,张勇随后也赶到,狠狠地瞪了瞪那记者。
但后面的种植户已经炸了。
种植户才管你合不合并,也不管你是国产还是外资,只要好用实惠就行。
但你一记者,不仅阴阳怪气,还一副敦敦教诲的模样,甚至胡乱指责点火,这可就让人受不了。
何况国产真就不如人吗?
自己孤陋寡闻吧!
有脾气火爆的种植户忍不住,直接开喷。
「放你娘的狗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