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都市言情>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463节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463节

  即使在大洋彼岸,郭阳也能感受到这种惨烈的氛围。
  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粮食类产品开始全面上扬,嘉禾短期内又有了大量盈利。
  想必这时已经传导到了国内。
  这下好了。
  农民不愁卖粮,甚至还会等一等粮商上涨。
  粮商也不用担心粮价继续下跌,就是不知道益海嘉里丶邦吉等粮商在低位的时候有没有储存粮食。
  「渍渍…以这两家的尿性,很难说啊!嘿,活该他们难受。」
  郭阳臆想了一阵,也没再过多关注,他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北美粮食产量预减的影响会迅速的传往全球,今年全球粮食贸易太过于波折,让粮食进口国忐忑不已。
  但对嘉禾是利好!
  郭阳也终于不用再借下乡的名义东躲西藏。
  借用加工厂的电脑行情后,他就第一时间回到了公司,开始各种安排布置。
  首要任务:筹备粮食出口;其次:完善粮食物流仓储规划。
  玉米现货上涨需要时间,但联系出口买家,仓储物流,码头港口等等同样需要时间。
  今年海运企业确实比去年更困难,但也和预想中的经营不下去有些偏差。
  运费涨价了!
  巴西的大豆运到国内,每吨成本上升到了120美元。
  涨价给了中小企业喘息的机会。
  更别说大型企业了。
  像国内远洋运输的龙头: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更是受益于国内铁矿石贸易量猛增而业绩快速增长。
  如果有机会,嘉禾当然希望能一步到位。
  但现在明显时机未到。
  只能退而求其次,和大型企业签订补充服务协议,租用船舶和仓位,码头及其他设施共享。
  这也并不妨碍嘉禾掌握港口丶码头丶中转仓丶内陆运输等等关键物流资源。
  国内有三大粮食主产区:东北丶黄淮海丶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川丶湘丶鄂丶赣以及江苏和安徽的长江部分。
  主产区在北方,但主销区在南方。
  近些年的国内粮食运输格局已逐渐调整成北粮南运,但运力明显不够。
  现在又来了产量过剩这一遭。
  即使是国家粮食局,也只会感觉到头疼。
  好在嘉禾也有大致思路。
  加大玉米出口是肯定了的。
  嘉禾打算先以玉米为主干布局粮食物流产销一体化网络。
  国内玉米运输通道大致是东北和黄淮海往珠三角和长三角调粮,西北玉米供应云贵川。
  在全球,玉米进口地区以东亚丶非洲丶中东为主。
  排名前二的刚好是岛国和南韩,每年分别需要进口1600万和1000万吨玉米,朝鲜也有几十万吨需求。
  第三丶第四是墨西哥和埃及,分别有650万和500万吨的进口需求。
  然后是宝岛省,约200万吨。
  其馀还有加拿大和欧盟,合计约650万吨。
  这些国家和地区就占了全球玉米出口量的小一半。
  玉米的格局就很明显了,以往国内玉米只能勉强供需平衡,现在过剩了,那东北就减少参与国内调粮。
  而是凭藉地缘优势,直接出口朝鲜丶南韩丶岛国,不求全占,但出口2000万吨左右到这三国是没问题的。
  相比北美玉米,国内的玉米水分虽然较低,但黄色素高,极受日韩养鸡场欢迎。
  同时,还清一色的是非转基因玉米,这也是极大的竞争优势。
  黄淮海产区则往南方调,同时再出口部分倒非洲和中东地区。
  最麻烦的还是西北,西北的主粮基本是供需平衡的,但却有90%的玉米是供应云贵川,刚好填补缺口。
  如今西北也大幅增产。
  西南的兄弟们把握不住。
  西北粮食的物流通道还比东北更缺乏,西北——西南交通大动脉兰渝铁路才立项,明年才开工,什麽时候通车还是未知数,现有运力很有限,出口的运输成本太高。
  走中亚,辗转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出口也行不通,铁路不接轨,港口也还没租给国内。
  嘉禾的解决办法是继续在玉米深加工领域进行技术深耕和产能扩张。
  东北剩馀产能也是同理。
  出口玉米原粮的利润远没有高果糖浆丶玉米糖浆丶葡萄糖丶谷朊粉丶淀粉丶蛋白饲料等深加工产品利润高。
  唯一的难点是在这些领域的技术还稍显薄弱,只能加强研发投入,以及并购。
  刚好,嘉禾营养健康研究院也要成立。
  另外生物能源也是一条路。
  老美玉米减产预估四五千万吨,华夏只要出口四千万吨以上,剩下的四千万吨就不算难了。
  但这只是玉米,粮油物流体系还涉及大豆丶小麦,甚至土豆和棉花等。
  总之实施起来很麻烦。
  还好有陈燕秋。
  这位新加坡人,在粮食物流最强的国际粮商嘉吉工作了多年,对这一块有很深的见解。
  在嘉禾粮油的物流体系战略会议上,陈燕秋犀利的道出了嘉禾和国内粮食物流的弱点。
  「从物流全过程看,总仓容92%以上都是散装仓储,但原粮却主要以包装方式进行流通,这麽大的反差,你们就不觉得有很大问题吗?」
  粮食物流项目是战投部在负责调研,苗兰春也说出了现有的困难。
  「国内的粮食物流整个体系就是这样,所有的配套设施都是围绕包粮建成,要改成散装运输,意味着要自建体系。」
  郭阳这时插话道:「农业部和粮食局今年也出台了四散化运输的规划,具体实施时间还没有定论。」
  陈燕秋向苗兰春问道:「有调查两者的成本对比统计吗?」
  「有。」
  苗兰春找了找,说道:「来自东北产区这两年的调查,每接收丶发运1吨玉米,收纳库丶中转库丶装车合计下来,包粮比散粮成本高40元。」
  陈燕秋摇了摇头,评价道:「以嘉禾目前的物流仓储能力,不说与四大粮商相比,只要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其物流成本都要比嘉禾低10个百分点以上。」
  会议室里有些沉寂。
  在此之前。
  陈燕秋还提了许多问题。
  铁路运输严重不足,
  汽车运输工具不足,
  接发装卸设施严重不足,
  东北主产区港口,中转仓容和接收发放设施落后,已被世界主流淘汰。
  东南主需区中转能力严重不足,中转仓容小丶设施落后,经常发生港口压船丶粮食压车等现象。
  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信息化建设水平勉强能跟上世界二流梯队,组织效率尚可。
  这就是嘉禾粮油此前收购的成果,花了不少…嗯,好像也没花多少。
  60亿资金,除了并购和自建加工厂的资金,物流仓储投资确实也不多。
  但战投部和嘉禾粮油物流部的人情绪却有些低落。在国内可以呼风唤雨,到国际上却是二三流的东西。
  陈燕秋继续说道:「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至少要在企业内部实现四散化(散储丶散装丶散运丶散卸)。」
  「10个百分点很可能就是企业的利润,甚至是生死线。」
  郭阳中指和食指并拢敲了敲桌面,众人都看向了他。
  「也不用沮丧,美丶加等国也是历经了三四十年的努力,粉碎了无数利益集团,才完成了一场散粮运输方面的革命,建立了粮食现代物流链。」
  郭阳顿了顿,沉声道:
  「但散粮运输必须得做,粮食物流一体化丶网络化丶信息化丶四散化,嘉禾全都要。」
  「资金,嘉禾有,政策,我去找上面要。」
  在开会前,郭阳就和陈燕秋有了沟通,也恶补了不少知识。
  国内粮食物流确实很弱。国储粮仓储厉害,流通不行;国粮只有进口贸易值得称道。
  可郭阳认为现在正当时。
  上一世,四散化是因为进口粮食需要,而这一次,则是因为出口需要。
  不主动,哪有肉吃?
  关键现在有钱啊!
  未来国内粮食也将继续增产。
  嘉禾和国粮不同,国粮是买买买,嘉禾是卖卖卖,不把地基打好,怎麽去国际上竞争?
  有了郭阳的定性,事情很快就接着往下推。
  郭阳全程组织。
  陈燕秋全程参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