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都市言情>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449节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449节

  在这种情况下,国储粮行动了起来。
  先是投放10万吨菜籽油进入市场,但效果不理想,给人的感觉底气不足。
  随后,又再次宣布以30万吨国储油投入市场平抑价格。
  仿佛在说:「尽管放马过来。」
  这般姿态给郭阳都给逗乐了。
  「这操盘有点东西。」
  市场也有了正反馈,食用油价格趋稳,不过倒没怎麽下跌。
  但媒体们依然在关注着。
  这次分析起了粮食贸易。
  和国粮不同,国储粮的经济实力较弱,连华夏500强都不是,但官方色彩更浓,承担着主要的调控任务和责任。
  通常来说,,国储粮不涉及制造产品,只涉及粮食的购丶销丶存。
  仓储方面全世界首屈一指。
  但面粉丶大米加工丶大豆压榨丶玉米加工几乎都没有。
  有媒体发文称:
  「国储粮硬体设施是一流的,整体经济实力虽然同国粮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在粮食流通领域,特别是粮食收购丶储存丶销售领域处在国内首位。」
  「但几大跨国粮商加快在全球范围配置粮油生产丶加工丶贸易资源,在占据了我国油脂料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后,开始拓展国内粮食贸易业务,更深层次涉足我国粮食领域。正在推动我国粮食流通格局的调整。」
  ……
  「国储粮该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项目组的杨恒和祁子华,在汇报工作时,向郭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挑战?」郭阳轻笑道,「不要被媒体带偏了,风险确实有,但也没那麽严重。」
  「国储粮的仓储里,存放着多少粮食,还没人知道。」
  「那大豆呢?」杨恒问道:「今年国产大豆的产量按理说还可以。」
  大豆补贴政策的制定过程,杨恒代表嘉禾参与了。
  直接的粮食补贴肯定会带动大豆种质的积极性。
  何况还有沿海盐硷地,以及西北乾旱区的大豆在嘉禾的带动下,种植面积也在快速增加。
  所以杨恒预测国产大豆今年的产量应该还不错,但市场仿佛对此视而不见。
  郭阳笑了笑,说道:「这就和国际粮食全球化的全产业链布局有关了。」
  全产业链,这个词近段时间在嘉禾频频被提及,但涉及到全球,鲜有人能说透。
  「你们知道它们的操作手法和流程吗?」
  杨恒和祁子文摇了摇头。
  郭阳说道:「其实逻辑不难。」
  「国际粮商早已控制了南北美的大豆产业链,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掌控了全球大豆贸易。」
  「而此前,跨国粮商在国内的一番操作,最终形成了原料在国外,加工在国内的布局。」
  「这些粮商将大豆低价卖给旗下的贸易公司,而贸易公司注册地一般在维尔京丶新加坡等避税天堂。」
  「随后再将大豆高价卖出,将生产与加工环节的利润转移到贸易环节。」
  「而在此过程中,避税自然可以轻易做到。」
  「这样,国际粮商一方面将生产利润进行转移,规避了大豆出口国的税;另一方面,将加工利润也进行了转移,规避了大豆进口国的税。」
  「因此,表面上外资压榨企业压榨利润都不高,实际上是已通过其全球产业链,将利润进行了转移。」
  一番分析,让杨恒和祁子文两人听得入神。
  这下通透了!
  但也不对啊。
  杨恒问道:「那今年为什麽又要频繁提价?这不是给其它加工企业活路吗?」
  「都想多赚点钱啊!」郭阳笑道:「这是顺应国际形势,等过了这段时间,再来次大降价,新建的加工厂又要倒闭一批。」
  两人不寒而栗。
  想起前几年的大豆,那就是跨国粮商大量进口低价大豆引起的。
  实际上,郭阳还有个最形象的例子没说。
  不过是十几年后的金龙鱼,一年的营收高达2500亿元,比茅台还高出1000亿元。
  但某鱼净利润率仅有1.13%。
  表面上看确实不赚钱。
  …
  「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从大豆原料入手是最根本的方法。」
  杨恒和祁子文两人已反应过来。
  这就是嘉禾正在做的事情,改良盐硷地,培育高产大豆种子。
  如果国内大豆能自给,跨国粮商的一切招数都将是无用功。
  杨恒说道:「之所以市场还没有反应,一是产量依然有缺口,二是还需要时间反应。」
  郭阳笑道:「这段时间,各个主要大豆产区应该多了不少调研的人。」
  「走吧,卢局长在等着了,一起去看看大豆的长势。」
  …
  金塔西北。
  盐硷地大豆基地里。
  即将成熟的连片大豆棵棵挺拔,硕果累累,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豆荚映入眼帘。
  谁能想到,一年以前,如今这片绿油油的底色下曾经是斑白的盐硷地。
  经历了冬春两季翻耕,播下的天豆7号(西北乾旱区大豆种子)茁壮成长。
  「产量不好预估,以前周边都没人种过大豆,西北种大豆的都少。」
  地里,农林局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如是说道。
  「但看这样子,产量就低不了,怎麽也得有400斤吧?」
  郭阳说道:「400斤?最低目标是550斤,往高了突破600斤也是大有希望。」
  「600斤,能有那麽高吗?」
  「品种审定里不是写了,亩产550~650斤。」
  一旁,市农林局的卢艺林忍不住问道:「试验田和大田应该有差距吧?」
  「600斤只是中间值。」郭阳笑道:「看这豆荚情况,是没有问题的。」
  肉眼预估,确实很有难度。
  不过通过数单株的豆荚数量,结合掌握的干粒重数量,很容易就能估出结果。
  何况参考产量是种子商店给的,这麽多年,一直都是很精准的。
  郭阳又询问了一些耗水耗肥的数据,表现都很不错。
  「小祁,拔一株大豆,看看根系和土壤。」
  「好叻。」
  才毕业的小伙子活力十足,迅速的沿着根部拔出了大豆植株。
  主根发达较长,深入地下,侧根则较为密集。
  接种了根瘤菌的大豆根系上布满了球形的肿瘤,给植株提供了丰富的氮肥。
  但最让人讶异的还是土壤变得松软疏松,盐硷特徵消失极其明显。
  农林局一行人都看傻眼了。
  卢艺林当场就拍板道:「如果亩产真能达到600斤,市里所有的盐硷耕地都值得推广天豆7号。」
  「亩产600斤,又能改善盐硷地,这完全值得。」
  「金塔还有50多万亩盐硷耕地,这下老百姓又多了个轮作选择。」
  盐硷耕地别说是制种了,种普通粮食都很难丰收。
  种苜蓿呢?
  苜禾1号种子又贵又稀缺,也普遍缺乏灌溉条件,如今面积多了,效益也在下滑。
  郭阳笑道:「再等十来天就有结果了。」
  …
  疆省,喀什,泽普。
  基地总经理沈志也在大豆基地里,抽查着豆荚丶土壤等情况。
  等他巡视完一圈回到驻地,已经是晚上九点过,这时才有日落的踪迹。
  但他已经习惯了这种长日照的生活作息。
  「沈总,总部送的啤酒今天到了,已经冻好了,就等你们回来开饭了。」
  「噢?」沈志眼前一亮,自产的海鲜,因为靠得近,随时能吃到。
  但嘉禾啤酒,听人吹嘘了无数次,早就心痒难耐,沈志跟着上了桌。
  一口啤酒下肚,啤酒花特有的芳香和苦味传来。
  「爽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