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都市言情>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395节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395节

  「普及应该没那麽快吧?」
  「早做准备。」郭阳说道:「各个子公司也需要培训飞手,不能全指望东和。」
  「10万人吧,国内的水稻田就至少需要这麽多飞手,就先定为十万天兵计划吧!」
  不只是莫从伟,就连在一旁听着的周述都有点咋舌。
  10万天兵?
  那是不是还有10万天将,凑齐就可以去攻打峨眉山的猴子了。
  莫从伟对普及速度没那麽乐观。
  近半年来,无人机经过多次优化,定价也降低到了10万元上下,但大部分农民依然很难承受。
  相比山叶,丰凯在能效上确实有很大优势。
  但岛国农户和国内农民经济能力差距不小,想快速推广开,并没有那麽容易。
  莫从伟也不是很自信。
  当他回到鹏城,把这一消息和团队做了沟通后,众人也是想法各异。
  「10万天兵计划,听起来不错,从长远来说,我觉得没毛病。」
  「会不会太赶了?」
  「又不是一次性培训完。」
  「管他的呢,发布会终于要召开了,期待已久啊!」
  「不只是我们期待,业界也很期待,有很多航模爱好者都在打电话催。」
  当丰凯的无人机在沙海走红的那一刻起,众人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
  只是大疆的航拍无人机虽然做出来了,但运动相机的画面还不够高清,对于一款航拍机来说,这是致命伤。
  此前发布会一拖再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过也无所谓了。
  现在植保无人机才是主角。
  丰凯也不搞预订那一套,嘉禾内部都已经用上了,生产基地也是现成的,不用看单下菜。
  发布会只是个形势。
  郭阳也回到了酒泉,做着出国前最后的准备。
  5月28日,下午三点五十。
  郭阳在办公室里打开了电脑,观看着这场备受期待的发布会。
  现场在鹏城会展中心举行,预计四点开始,预期时间一个半小时。
  不少前来的记者都觉得这个时间不错,喝个下午茶,就可以前去参会了。
  等四点钟时,发布会现场已经坐满了人。
  当蒲飞丶莫从伟丶汪涛走进会议厅,闪光灯纷纷亮起。
  「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的发布会,这是大家一起见证丰凯植保无人机改变全球无人机行业的一天。」
  现场安静下来,静静的看着莫从伟,原来这个黑脸汉子才是今天的主角。
  这一刻,郭阳觉得穿上西装的莫从伟,有种独特的气质。
  第299章 扎根土地,放飞梦想
  在发布会台下,汉和航空的熊少丰,以及金陵农机化所的易教授和工程师段谦也来到了现场。
  毫不客气的说,在国内民用无人机领域,汉和航空就是工程性无人直升机领域的领头羊。
  去年就已经批量交付35kg级无人机,同时也开始了植保无人机的研发。
  对于半路杀出来的丰凯,即使山叶方面已经表示了不足为虑。
  熊少丰还是保持了警惕。
  这很可能就是未来最大的对手了。
  山叶的市场重点不在国内,甚至rmax还对国内限售,他当然不在乎。
  但汉和不行啊!
  丰凯植保无人机已经有了成品,汉和的还在设计图纸上。
  即使这是电动的,并且已经在阿拉善看过了,但具体的数据,以及定价这些都还不知道。
  熊少丰和易教授注视着台上的莫从伟,只觉得这人好年轻,好黑。
  除了汉和航空,他们还注意到现场来了不少做比赛航模的厂家。
  媒体不用多说,连央视新闻都来了,可见这场发布会有多受重视。
  同样,也来了不少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士。
  莫从伟站在台上侃侃而谈。
  「从丰凯决定进军无人机行业的那一天,我们就在思考要做一款什麽样的植保无人机。」
  「最早的无人机只是为军事而诞生,美丶苏等国都称其为前途无量的兵器,无人机的发展也是沿着技术进步和战争需求变化这样两条路径行进的。」
  「但随着科技进步,民间需求增多,无人机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期待,而丰凯的宗旨就是做一款适合国情的植保无人机。」
  「这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丰凯的拖拉机卖的很好,利润也不错,在这个时候进入一个新领域是一个大胆的决定。」
  「值得庆幸的是,依托微电子制造工艺和硬体的发展,无人机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
  「如今,经过几千个小时的试飞,丰凯将正式发售第一款植保无人机:mg-1。」
  莫从伟的身后也适时的放出过去几十年无人机的发展历史和模样,最后是丰凯的新产品,以及一系列参数。
  飞机平台及药械+机载系统+地面站系统级辅助设备。
  这时现场的人注意到工作人员搬来了一台现机;半空中也飞起了一架小巧的无人机,正对着会场。
  现场突然就响起了整齐的鼓掌声。
  台下闪光灯不断,一会儿拍拍屏幕,一会儿又拍拍植保机和悬停在空中的小巧无人机。
  易教授等人也神色讶然,无人机还能做到这么小?用途是什麽?
  莫从伟也适时的指着半空中的无人机说道:「各位朋友们,这是丰凯今天的另一款消费级无人机:小精灵,主要用于航拍。」
  航拍?
  众人愣了愣,这东西也并不能说是新玩意,从直升无人机火起来后,国内外都开始有这方面的研发。
  只是航拍质量差强人意。
  莫从伟停留了片刻,介绍重点依然放在植保机上,屏幕上也适时出现了新的画面。
  「首先,我要感谢所有的硬体厂商,没有你们,就没有丰凯植保无人机的成功。」
  「mg-1专为农作物植保领域设计,集成先进的飞控,可靠的内循环冷却系统,便携的摺叠机身,操控简易的定制遥控器,配备八轴动力系统。」
  「标准作业载荷为15kg,作业效率为60~80亩/h,是人工喷洒的50倍以上。」
  「配备调频连续波雷达和飞控系统,作业过程中能够适应起伏地形的喷洒。」
  「可同时为6块电池充电,电池铝板加固,并加装橡胶套,防止磕碰。」
  随着话语落下,屏幕上开始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
  这瞬间就吸引住了全场的注意力。
  说得再好,也没有实际使用过后的效果有说服力。
  在郊外的一片苜蓿地,机手操控mg-1对草地进行病虫害防治,屏幕的一侧显示出试飞时间:2006年3月。
  懂行的人都沉默了,这都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随后又是水稻田丶旱地丶山地丶戈壁丶沙漠等各种各样的试验场景。
  试飞的时间和架次记录也由1小时,变成10小时,100小时……1架,10架,100架……
  而在这个过程中,众人还能感觉到一个变化,那就是无人机的体型明显在变小。
  莫从伟说道:「接下来要播放的是最终的使用版本,目前在嘉禾集团内部已经有几百架投入了使用。」
  听到这个数字,众人都定了定神。
  好家夥!都已经正式使用了,你这还是产品发布会吗?
  视频开始播放,是一片耙平了的水稻田,田里还有浅浅的泥水。
  无人机就在田边的道路上。
  「这是水稻直播种子。」
  「这打封闭除草剂的现场。」
  悬停丶快速起降丶轻巧转动,将农药均匀地喷洒到农田里。
  易教授丶熊少丰丶段谦相视一眼,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应用场景,水稻田的植保,也是国内目前的痛点。
  从无人机的稳定性上来说,出乎意料的强,可能这就是小型化带来的好处。
  在发布会前两排,坐着一大一小两位植保专家,两人都来自粤省农科院植保所,老的叫黎文堂,小的叫曹泉。
  见着无人机打药这一幕,两人也嘀咕了起来。
  「黎老,这无人机直播和打封闭除草剂要真能成,那可得省了多少事啊,以后种田就简单了。」
  黎文堂也目不转睛的看着屏幕,「还要看看效果,水稻直播的技术要求不低。」
  话音刚落,视频就切换到了一个月以后的场景。
  同样一块田,这次是施肥的场景,稻秧也长了起来,整齐划一,青葱一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