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都市言情>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96节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96节

  郭阳,戴羊以及罗修和老宋都围在了树前丶坑前,只见挖出的沙棘树的主根已经断掉了。
  在那个超过半米深的坑里,还留有一截主根,同时周围也散布着很多须根。
  这些密密麻麻的须根从石头的缝隙里穿过,或者是用包裹来形容更为合适?
  因为如果按这种架势来看,石头缝隙里的土壤都被沙棘根系充分的利用了。
  戴羊早已是一副见了鬼的模样,沙棘树防风固沙,是个西北人都知道这事儿,但是这样防的吗?
  这是一点土壤也不想让风吹走啊!
  戴羊跳进坑里,用手刨了刨,石子依然划得他手生疼,货真价实的碎石!
  他问道:「马教授,这树再长大点,是不是真能留住水?」
  马教授笑道:「就现在这情况,保水能力就很强了,我们刚挖开的时候,地下的土壤都还是润的。」
  戴羊说:「那是我们定时在补水,所以才是润的。」
  「这可能也是一部分原因。」马教授分析着,走到了另一列的沙棘树前。
  「你们看这些树的周边,以前寸草不生的戈壁,现在已经能看到盐生草丶画眉草丶五星蒿等一年生植物完成生命周期。」
  「同时偶尔还有超旱生灌木红砂丶合头草等种子萌发,只要来场降雨,一样能长成成株开花结实。」
  戴羊走了过去,顺手就拔掉了树盘旁边的杂草。
  「这些杂草也会消耗土壤的肥力,影响到沙棘的种植质量」
  郭阳也在观察着,这时已经是10月,白天和夜间的温差极大,一年生的植物很多已经凋零。
  但能看到残存的枯枝败叶。
  他想起种子商店关于沙棘里有一句介绍,形成植物群落时效果更佳。
  「马教授,这些是不是就是植物群落?」
  马教授点了点头,说道:「1年生的画眉草等就是草本层优势植物,都有短命避旱的特性。
  灌木层除了人为栽植的沙棘,优势种是红砂丶泡泡刺等超旱生植物;目前还没有乔木层。」
  「这里已经有形成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的趋势。」
  听到这里,郭阳细细理解着,除了植物群落趋势带来的喜悦外,另两个词语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短命避旱,
  超旱生植物。
  如果没理解错的话,这些都是戈壁荒漠中的优势植物。
  相当于又给他寻找了个搜集种质资源的方向。
  郭阳问道:「人工清除种植区域的杂草,会不会影响到这种植物群落的形成?」
  戴羊也看了过来,灌溉丶除草,可以说是沙棘幼苗管理中的主要工序。
  杂草争抢沙棘苗的水分和肥料,从而影响到沙棘的生长,如果不能除草,肯定会影响到后期挂果的收益。
  马教授沉吟了下,说道:「除草肯定是利大于弊,如果想早点形成植物群落,可以只除树盘周围的杂草。」
  「在荒漠戈壁植被群落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易受资源因子的约束,物种要在缺水缺肥等情况下共存,导致它们除了有相似的生态学特徵,还存在着竞争关系。」
  「但我们主要是培育沙棘树,自然要其它植物来适应,长期下去,能适应的植物就会出现许多互补的特徵。」
  「从而对资源的利用途径存在差异,不同植物相互适应,协同进化,从而使物种与环境和谐统一。」
  「最后才能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听了马教授的一席话,郭阳才真的理解到植物群落的含义。
  以往他理解的是沙棘成林。
  但现在想来,沙棘成林只是最初级的,要想完全发挥出沙棘和红麻涵养水源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啊,还是要多和这些行业内的专家教授交流,就像这次,郭阳从马瑞教授身上就学到了不少。
  郭阳问道:「瀚海红麻也是同样的情况吧?」
  马教授说道:「红麻的情况还要好上一些,而且其更适合种植在河岸丶湖边以及湿地等区域。」
  郭阳向马教授伸出了右手,说道:「马教授,感谢你们的付出,后面还要麻烦你们多来监测。」
  「我们也对嘉禾很期待,如果真能改变戈壁地貌,对全国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那肯定的。」
  两人握了握手,就此告别。
  随后郭阳又去苗圃看了看,整个设施已经很完善。
  户外的,温室内的,露地的,营养杯装的,有些已经繁殖半年到一年时间,有些还才刚刚扦插。
  沙棘苗1~2年生的,用来栽植是最为的合适。
  这样移栽的苗,精心管理之下,挂果需要的时间要比直播种子更短一些。
  红麻种子的储备也足够,按这种情况,只要人力能跟上,两城市间的30万亩戈壁明年就能完成播种和移栽。
  同理,嘉禾的总部也要进入筹备之中了。
  郭阳感觉这趟真没白来。
  ……
  与此同时。
  金塔的草场上,犁铧在猎豹拖拉机的带动下轻松的翻开泥土,绿肥的根系交织在一起,引来一片惊呼。
  几名专家教授迫不及待的走入了土地中。
  土壤深厚而松软,只是轻轻一捧,便能感受到浓郁的养分和湿润的触感。
  「这土壤真肥啊!」
  「我甚至有一瞬间以为回到了东北,正站在黑土地上。」
  「重度盐硷地的土壤种植绿肥后能改良到这种程度,这还是第一次见。」
  人群中。
  华夏农科院的苏国洲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的周博士相视一眼,默契的笑了起来。
  短短四年,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尤其是周博士,每来一次都会这里的变化深深震撼,这次也同样不例外。
  这几年,他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检测这里的土壤,这次也同样不例外,还带来了一些土壤学的专家。
  周博士站出来说道:「根据我们长期的监测,这里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都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
  「土壤有机质丶土壤生物量丶土壤蓄水保肥能力等等,都完全能称得上是高产田。」
  等周博士介绍完各类详细的土壤数据后,苏国洲也说出了上层的目的。
  「种植绿肥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我国的绿肥种植目前仍处于小范围的应用阶段。」
  「种植户缺乏种植绿肥丶利用绿肥的意识,且与绿肥配套的相关技术也不全。」
  「所以今年国家立项了一个大课题,据地域的差异明确种植绿肥对各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建立各地的最优资料库,为种植户提供精准丶全面的参考标准。」
  「另外,在绿肥还田方式上,根据作物的不同,也要进行研究,间套复作丶轮作丶休闲绿肥…等等。」
  在场的技术专家有东北的,有山东的,有河北的,有江苏的,皆是一些苜禾1号的重点推广区域。
  闻言,都笑着应了下来。
  如果滨海盐硷地几年后都能达到这种效果,那他们妥妥的能沾光。
  不过各地的情况不同,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改良效果,帮农户取得最大的效益。
  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点。
  他们也能藉此次研究,拿到课题经费,发表论文,提升职称,总之皆大欢喜。
  不远处的另一边。
  谢时杰,严群以及蔡斌也在交流着。
  蔡斌说道:「严总,真要全部留着明年来翻压绿肥?这麽大的面积,明年不得干冒烟啊!」
  张伟已经离职返乡,这会儿东和农机是蔡斌在临时接管。
  东和农机的队伍虽然庞大,但嘉禾涉及的面积也是越来越多,还很散。
  金达这20万亩草场要翻压绿肥,还新承包了50万亩盐硷荒地,这个冬天也要动起来。
  除此之外,泽普的50万亩,五原还有二十多万亩。
  这些是嘉禾自有的基地,预计明年全都要深翻。
  天禾和农户还签订有几十万的制种基地,这些也是东和农机能争取到的业务。
  任务极其的重。
  严群沉吟片刻,回答道:「制种玉米要5月份才播种,这可还有大半年时间!」
  「最合适的时间还是明年3月份翻压绿肥,然后发酵腐熟一个月,再旋耕,这样苜禾1号腐烂后至少能转化四五吨有机肥,每亩可以节省上千元的购肥资金。」
  蔡斌说道:「这土壤已经够好的了啊!」
  严群也寸步不让,说:「苜禾1号可是高品质的有机绿肥,自然得把土壤改良效果达到最大化。」
  蔡斌不由露出了一张苦瓜脸,思考着对策。
  谢时杰说道:「苜禾那100万亩地开荒,也要指望你那一两百号人马,这个冬天可以先整地和深翻,开春后旋耕就行了。」
  看蔡斌一脸发愁,谢时杰上千拍了拍他肩膀。
  「今年冬天你要能这开荒工作拿下,你这东和农机总经理的位置可就稳了。」
  机会就在眼前,蔡斌自然也十分想抓握住。
  他本来只是职业开农机的,能获得如今这个机会,完全是因为加入东和农机早,老板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让他顶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