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37节
随后农机补贴,以及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又将丰凯推到了风口上。
直接起飞!
「全靠老板的英明决策!」
余洪海这个马屁拍的正是时候,郭阳大笑着。
丰凯拖拉机1月份的销量,就排在了拖拉机品牌国内销量的第2名。
仅次于华夏一拖。
第三则是雷沃。
去年的第一苏省盐城拖拉机厂已经掉队了,排在了第四位。
丰凯和华夏一拖的销量也很接近,稍微一波动,就可能改弦换位,丰凯的销售额还要高一些。
尤其丰凯还解决了产能问题,这是嘉禾最后一块心病。
如今这块心病去了大半,还成了嘉禾农业板块最重要的动力。
农机活了。
种子加工产能也就活了;
改良盐硷地丶戈壁和沙漠,就有了动力;
苜蓿产业集群也有了支撑;
天禾自建制种基地也可以开始展开……
可以说,嘉禾的每一环都离不开利润极低的农机行业。
想到这,郭阳又看了看关程,作为丰凯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其应该是最拼的。
毕竟涉及的农机种类太多。
「辛苦了,两位。」
余洪海笑道:「哈哈哈…钱到位了什麽都好说。」
关程也抿嘴笑了笑。
郭阳说:「今年有在职分红计划,待遇上肯定不会亏了你们的。」
年后,不少人都有过暗示,郭阳也清楚分红是要留住人才的关键一步。
余洪海有丰富的海内外农机经销经验,也有很强的人脉关系,各种农机补贴目录都是他跑下来的。
虽然技术方面还欠缺,但丰凯现在还离不了他。
没等多久
丰凯西北第一条生产线就正常运转了起来。
现场观察后,郭阳发现智能化程度上和后世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有些设备组装和运输还完全依赖人力,费时又费力。
未来这些应该都是用自动搬运机器人。
下料丶焊接丶涂装丶内装……
大概需要10分钟,才能有一台拖拉机从生产线开出来,一天工作时间也就50台左右。
缺少数位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加持,速度还是慢了些。
一边观察,郭阳也在想,该如何入局呢?
「对了,植保无人机研发进度怎麽样了?」
郭阳看向关程,大疆无人机应该也快成立了吧,只是植保无人机应该是在2010年以后才面世的。
余洪海也被吸引了注意了,「去年金陵农机制造所,好像也立项了植保无人机项目。」
郭阳挑了挑眉,植保无人机他就知道大疆和极飞。
但大疆才是市场的王者。
「有专门的研发小组,主要是还没解决适用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无人机平台。另外,施药理论研究也相对匮乏。」
顿了顿,似乎是在思考,过了会儿,关程才继续说道:「微机电制造工艺的研究成功,大幅降低了传感器的价格和体积,今年确实是发展无人机最好的窗口。」
但植保无人机的需求太少,并不能支撑技术的叠代进步,最好还是从民用无人机入手。」
郭阳突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
可能是最近小说看多了,对未来科技多了份认知,尤其是网际网路和核心算法。
丰凯的无人机技术底蕴,来自于他从汉诺瓦解析的山叶无人机。
看似技术很先进。
但核心算法上就落后了,未来的大疆一比,那就傻眼了,差距不是一丁点的大。
好在还有机会。
大疆应该才成立吧!
郭阳说:「改!先从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入手。」
「同时也联系微光公司,时刻关注羊城和港岛无人机的发展情况,每半个月发份报告回总部。」
数位化丶智能化,以及核心算法,郭阳顿时就联想了起来。
大疆的崛起也离不开背后羊城的硬体支撑。
思路一下子清晰了。
该出手投资了。
第222章 一枝独秀
农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说法。
但国内的农机厂商却长期处于微利的状态,为了支持农机行业的发展,国家于2004年推出了农机补贴政策。
一是补贴农民,让农民有钱买农机;其次也是在补助农机企业,让农机有提价的空间。
然而,提价的速度赶不上钢价上涨的幅度。
丰凯农机的热销,每个月出货一千七八百台拖拉机,加上配套机具和柴油机,月销售额在1.8亿元左右。
实际利润率,相比去年的27%,今年反而还下降到了20%,也就是每个月纯利3600万。
利润率连天禾和苜禾的三分之一都没有,却已经是业内最赚钱的企业了。
其它的,如华夏一拖和东方红都进行了些微的提价,利润率也只在10%-15%。
小品牌能维持在5%-10%就算好的了,钢价稍微一波动,就咔咔的难受。
这时候,不得不再提一下鲁省的农机协会,其牵头农机企业和泰钢集团统一采购等一系列措施。
反而让潍坊的农机产业链,借着农机补贴的势头,有突出重围的架势。
回过神来。
郭阳将这几天遇到的问题都捋了捋。
丰凯现有1.5万工人,但产能要想最大化,员工数量得在两万人以上。
除了流水线工人外,还有一小半是用在协助搬运丶组装等工序上,费时又费力。
天禾的种子生产线,以及物流配送体系也是如此。
缺乏数位化和智能化设备的支撑。
惠农网,以及同样需要核心算法支撑的无人机就成了最好的切入口。
未来大疆的植保无人机,比如t20,t30以及t50植,其先进程度,是现在的人想像不到的。
作业场景多样,
从最开始的单一喷洒农药,又延伸至作物追肥丶水稻和油菜直播丶草原复绿丶鱼虾养殖饲料投喂等领域。
果园丶茶园丶田地里到处都充斥着大疆无人机。
其发展路径,郭阳也了解一些,从航拍市场起家嘛。
有了想法,郭阳也不磨蹭。
回办公室后,组织了一次小会议,确立了无人机领域的投资方向。
丰凯的自研也同步进行,积累核心算法研发的经验,以及储备人才。
一个会议后又是另一个会议。
从节后,就投入到种子生产加工上的严群也被叫了过来。
在另一侧,则是关程和一个留着长刘海的年轻人。
郭阳一眼就认出来了,丰凯研发中心测试组的赵让。
去年在玉门的丰收示范会上见过,其驾驶的谷王玉米联合收获机也是这次的讨论对象。
等所有人都就位了,郭阳说道,「天禾想要自建玉米制种基地,必须得补齐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短板。」
严群看着略显年轻的赵让,略微迟疑了下。
「去年的谷神玉米联合收获机,我也看了,确实很不错,效率很快,但种子的破损率还达不到要求。」
「抽雄与收获两个生产环节,是制约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
关程说道:「收获机还好,可以在谷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抽雄机械就要麻烦些。」
「由于制种企业培育的种子繁多,还存在栽培规格不统一等等问题……」
讨论了一会儿,抽雄机暂时还找不到研发的方向。
也只能暂时搁置,先用人工代替,往好的地方想,也是在给地方提供就业机会,社会影响力也就越大。
「西北工厂也要成立研发部,长期负责玉米全程化生产机械的研发更新,关程你回头派个人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