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都市言情>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42节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42节

  郭阳笑道:「程老,嘉禾现在成立了独立的育种公司,计划在生物技术育种领域开展研究,需要你……」
  「打住,打住。」
  「老头子我不懂什麽生物技术育种,只知道按紧凑株型的思路,现有的几个育种项目能出成果。」
  「走吧,我虽然对钱感兴趣,但更担心自己将来一事无成。」
  郭阳悠悠的说道,「伱老都选育了二三十个品种了。」
  程老眼睛一瞪,「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代表不了现在和将来。」
  随后就钻进了玉米制种田里。
  郭阳大声说道:「好吧,嘉禾的育种平台会对外开放,到时欢迎你来做试验。」
  「那我老程到时一定来捧捧场子!」程老的声音远远传来。
  这个老毕登!
  其实郭阳邀请程老不是因为他育种有多厉害,都六十多岁了,再厉害能有多厉害。
  但其在育种研究上的管理能力却强悍的紧。
  其所在的研究所在程老的带领下,白手起家,如今固定资产破千万,是全国县级研究所里面的尖子生!
  郭阳默默吐槽,只知道苦哈哈的带着笔和纸在田间地头做记录的老犟种。
  又过了些天,接连遭受拒绝的郭阳,又得到了一条新消息。
  登海种业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梁国在张掖指导玉米制种生产,郭阳又连忙驱车赶到张掖。
  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直接钻到了玉米大田里。
  梁国今年三十四岁,和郭阳年龄差距并不大。
  关于前沿的基因育种丶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梁国也有所接触,两人也挺聊得来。
  郭阳感觉到了希望。
  但还没等他高兴呢,又走出来个头戴草帽,穿着普通的白衬衫,老旧的裤腰带,皮肤黝黑的汉子。
  汉子神色不善的盯着郭阳,「好呀,小子,挖人挖到我李灯海头上来了。」
  李灯海?
  郭阳看着眼前地道的农民,很难想像这是登海先锋种业的董事长。
  李登海神色不悦的说道:「我和小梁刚到张掖,郭总转头就来了,这是早有预谋啊!」
  尴尬的笑了笑。
  李灯海被誉为华夏玉米之父,不是高官,却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其培育的掖单13在1989年刷新了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
  虽然随后的研究没有产量上的突破,只在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改良。
  近几年更是因为经营业绩不佳,和美利坚杜邦先锋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登海先锋。
  但李灯海从一个农民技术员起步,一没国家立项,二没科研经费,更没有成群结队的科研助手,
  甚至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一间,其30年间却培育出了30多个玉米高产品种。
  这样的人无疑是值得尊重的。
  但郭阳可不会因此放弃,「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梁哥这样的人才谁不喜欢。」
  李灯海也不愿意放弃亲手培养的干将,何况还是资敌,天玉1号的出现已经让登海种业很难受了。
  「登海才是国内玉米种业的老大,小梁你也清楚先玉335的潜力,绝对是国内最优良的玉米品种之一,何况还有先锋公司的技术支持。」
  听到李灯海摆出先玉335,郭阳顿时就不乐意了,你如果说登海系列我还可以给你留点面子。
  「呵,先玉335?能比得过天玉1号吗?」
  「而且嘉禾有更充足的资金,更好的实验环境,技术上在生物育种方向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就等着梁哥这样的人才来组织玉米基因育种。」
  李灯海立马反击,说出了他时常挂在嘴边激励研发团队的话。
  「多少箱的演算纸也算不出一个良种,条件再优越的实验室也代替不了酷暑严寒下丶疾风暴雨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虔诚劳作,
  如果你不甘心做一个庄稼汉,像养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机遇随时可能从你身边溜走!」
  郭阳仿佛看到了梁国的眼睛在发光,最终只能含泪离开。
  唉!
  理解不了这些人的脑回路。
  杂交育种虽然比传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要有效率,但想保持遗传后代的性状稳定性同样需要经历多代回交。
  其过程不仅耗时较长,且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但怎麽办呢?
  这些老前辈只相信天道酬勤。
  只相信一年年的付出,一天天的实干,在风雨中抢时间,在烈日下抢效率。
  汗灌黄土育一苗,倾注心血,只为一苞。
  郭阳只想说,大佬,落伍了。
  现在世界的主流是生物育种技术,是分子标记,是染色体工程,是基因工程……
  在老一辈育种专家身上接连碰壁,郭阳也不得不调整了方向。
  乾脆招一批高校毕业的本科生丶研究生丶博士生得了,从新培养。
  只是费点心罢了。
  一批一批的换,大浪淘沙,总有金子能留下来。
  第153章 岩田带来的大单
  华夏有三大种子基地,分别选在了我国的三个边上,西北,西南,和海南。
  嘉禾要建生物育种实验室,肯定是要扎根西北。
  但在其它地区,也得逐步建立育种基地,为后续的种子推出做准备。
  只是具体落在哪些城市,就有待考量了。
  九泉虽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但缺乏知名院校,离西北的知名院校距离也太远。
  事实上,除了长安外,其它西北地区都算是国内较为偏远的地区。
  如果从院校角度考虑,陕省的杨凌和陇省兰市相对而言更为的合适。
  陕省有西农大,国内的农林类高校中,只有两所985,华夏农大和西农大。
  西农大也是国内农林水学科最齐全的院校。
  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来说,西农大就是神农氏,对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做出了极大贡献。
  甚至有网友调侃称,世界战争不动用核武器,陕省不动用西农大。
  相比而言,陇省的兰大涉农专业少,甘农大和西农差距又明显。
  此外,其它西北的农林院校也各有特点,有的擅长玉米丶棉花,有的精通小麦和油菜。
  好在郭阳不打算依靠科研院校做技术支撑。
  他建生物育种实验室的目的主要是为种子商店打掩护。
  所以实验室地点建在九泉就合适,这里也更靠近生产基地,来往的种业人才也不算少。
  需要的人员,直接去各大院校招聘就行了。
  传统育种的基础工作大专和本科生就能胜任,涉及分子标记丶染色体和基因工程的才需要研究生和博士生。
  恰好临近毕业季,嘉禾的招聘工作也迅速开展了起来。
  农林类院校,通常农村生源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大。
  每年报导的新生中,交不起学费的大有人在,比如说西农大,2005年就有两千多人。
  这些学生大多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学校也设置1000多个固定勤工助学岗位,3000多个临时岗位。
  同时,这些学生最终60%以上都留在了西部地区。
  有些更是自愿到边疆地区的基层工作。
  嘉禾的主要目标也是这部分群体,毕业了需要还贷款,嘉禾的优厚待遇也极具吸引力。
  招聘还是挺轻松的。
  这天,郭阳正在办公室里办公,却得知西农大的副校长吴前进来访。
  急匆匆的出门迎接,正好碰到前台领着人进来。
  吴前进穿着白色衬衣,搭配西装裤和鞋子,面容平平无奇,一见着郭阳就满脸笑意的上前握手。
  「郭董,冒昧来访,我这是来向你化缘来了。」
  两人进了办公室,给吴前进倒了茶水,郭阳这才慢慢弄清吴校长的来意。
  原来嘉禾的招聘团队联系上了校方,希望建立长期的招聘人才合作。
  对于嘉禾这样声名在外的大企业,西农大自然是欢迎的,同时校方也打起了别的主意。
  筹集助学奖金。
  吴前进平淡的说道:「西农贫困生多,只能多方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建立社会奖助学金。」
  郭阳前世也是农大毕业的,对农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很清楚。
  申请奖学金,基本就是狼多肉少,竞争激烈。
  和吴校长闲聊了会儿,郭阳才了解到西农大还有个传统。
  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和副书记基本上每到一地出差,都要登门拜访当地事业有成的校友和有往来的社会企业,为奖助学金的设立奔忙。
  难怪其业务这麽熟练,原来是早就练出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