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39节
傍晚6点58分,徐廷像往常样,泡了杯枸杞大枣水,便坐在沙发上等着看陆台新闻。
让他意外的是,女儿和媳妇宁彩娟也在客厅,一边吃着水果,一边候着电视。
难得啊!
「小雪,你要看啥?我给你换。」
「那可别,我就跟着看看新闻。」
徐挺打趣着,「哟,今儿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你明天倒着看,我保准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呵呵。」
「说不准等会儿我还能上镜呢!」
闲聊了一会儿,新闻便开始了。
前面十分钟,依然是领导们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
徐廷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徐小雪则是心不在焉的看着电视,宁彩娟则是观察着女儿。
很快过了前十分钟,
中间十分钟的剧情通常都是全国人民很幸福,不是致富就是丰收。
徐小雪对这老熟了,目光转移到电视上。
不一会儿,就到了那熟悉的一幕,她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看看老父亲,竟莫名的有点激动。
主持人说着字正圆腔的开场白,
「满园春色关不住,盐硷地变『聚宝盆』,从曾经的戈壁荒凉,到如今的满目青绿。
嘉禾集团在陇省九泉探索出了一条牧草『吃盐』的道路,在几乎所有作物都无法正常生长的重度盐硷地上,每亩收获2.5吨乾草,并带走四百多斤盐。」
徐小雪看到她的老父亲坐直了身体,一扭头,便看到审视着她的宁彩娟。
得!嘴角翘太高了。
陆台的镜头从一片辽阔的盐硷滩开始,远远的望去,地里白花花的一片,像下雪了一样。
但随着镜头的拉近,才看清,那是盐。
随后某一天,地里突然多出了几百台工程机械和众多工人劳作的身影。
田块成方,沟壑纵横的灌排水渠,像是血管一样匍匐在大地上。
镜头的进度很快。
不知何时,
初夏的盐硷滩上就被铺上了一层绿色,翠绿的苜禾1号从厚实的土壤破土而出。
数台大型收割机正繁忙而有序的穿梭于牧草基地进行收割作业。
仓储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各类饲草产品打捆装车,发往世界各地。
规划整齐的牧草基地绵延数十里,如巨龙般俯卧的指针式喷灌机游走于田间地头,返青的苜蓿草翠绿旺盛。
主持人的声音不断传来,
「深耕荒漠,励精图治,砥砺奋进,短短几年间,嘉禾集团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二十万亩人工草原。」
第150章 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
「……短短几年间,嘉禾集团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二十万亩人工草原。」
「耕地,是我们端牢华夏饭碗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但当前,我国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帐』的问题仍很突出。
盐硷地作为耕地扩容丶提质丶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如何从荒芜到沃土?
面对盐硷地改造成本高丶维护难的问题,嘉禾集团从『以种适地』角度出手,培育出了苜禾1号,如今,『吃盐植物』的名头响彻神州大地。
风正帆悬,征鼓催人。
日前,农业部牵头组织在鲁省东营,蒙省五原,浙省慈溪,苏省盐城等多地开展了盐硷地改良项目。
耕地退化丶盐硷地的形成,是时间与空间的累积,是自然与认为因素的交杂。
因此,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也必定是一个攻坚战丶持久战,需要政府丶企业丶科研机构协同助力,方能在未来开拓出更大的产能。
耕地如金,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每一寸耕地,使每一寸耕地都成为聚宝盆,使每一垄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主持人字慷慨激昂的声音传遍电视机前的千家万户,铿锵有力的语调不断的调动着众人的情绪。
配合上电视里不断传来的航拍画面,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和生机勃勃的草原,不毛之地和生态绿洲,强烈的反差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
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能降。
牛羊,农机,工厂,汽车,还有土生土长的西北农民最朴实的笑容。
沉睡的大地被植物的力量唤醒,乾旱贫瘠的土壤被一片片整齐的牧草所占据。
现代化的人工草原在荒漠戈壁落地,并逐渐的改变着这里固有的颜色。
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央视新闻从1978年开播至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陪伴了国人许多年。
受众极为的广泛。
此时此刻,电视机前各个年龄层丶地域层丶教育层的广大群体全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上的画面。
生怕落下了每一个细节。
有些有过垦荒经历的老人,农垦农场的老职工,无不心跳加速,甚至动容落泪。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老一辈人回忆着西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电视上的西北却平原着绿,荒山披锦,不禁潸然泪下。
「我们战斗在祖国边疆,用胸膛融化了千年的冰霜。在我们走过的地方,荒原掀起了黑色的波浪……」
冰城,已经71岁的罗树清轻轻吟唱起了这首歌,她回想起了青春的力量。
50年前,罗树清作为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一员来到黑省北部的共青农场垦荒,与她一样的青年有2600馀名。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时间不会回到历史的原点,但重溯历史丶接续历史,却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那种青春的激情。
她想起领导来荒原视察时说过的一句话,「下次再来时,我要听到鸡叫狗咬丶孩子哭。」
如今她看到了新世纪的开荒,现代化的设备,同样的火热朝天。
西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也备受鼓舞,戈壁大漠独有的茫茫黄褐色,是亘古以来荒漠化丶半荒漠气候所留下的不折不扣的印痕。
但从嘉禾集团的身上,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西北大地上存在着几百种盐硷植物,这些盐硷地上的原住民是大自然的馈赠。
它们早已习惯了戈壁滩上乾旱贫瘠的环境,不挑土,不费水,如今嘉禾集团从中选育出了苜禾1号。
他们未必不能!
而像徐父这样的机关单位领导丶工作人员或者是敏锐的企业家,则更具有政治敏感性。
近几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新闻又花了如此长的篇幅来介绍,这是国家准备力推了。
许多人开始琢磨着该怎麽参与进这一场盛宴!
徐小雪再次重温航拍的草原,看得别有滋味,尤其是配合着老父亲那精彩绝伦的微表情。
她心里也激情澎湃。
种子是农业的晶片,她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感受到种子的力量。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她看着电视上的青年,朴素的面容,单薄的身体,但面对记者采访时,其精气神却如同他那生机勃发的草场。
锐利夺目!
这样的人物仿佛随时在散发魅力,吸引着她。
徐母宁彩娟观察着女儿的一举一动,内心微微一叹,敏君说得没错,果然有问题。
她看着屏幕下方出现的青年信息资料,嘉禾的董事长,农大的研究生,遗传育种专业,苜禾1号的育种家……
一系列的头衔多得让她眼花缭乱,记不住,但给人的感觉就很厉害。
小雪降得住他吗?
京城某个房子里,苏国洲看着郭阳侃侃而谈的身影,眼神里羡慕嫉妒埋怨等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一闪而过。
「我就不信这是翁立新能教出来的学生,真是蛹打呼噜——捡着了。」
甘南草原的翁立新则是满怀欣慰,想着,嘉禾要搞生物育种实验室,他也得跟着沾沾学生的光了。
新闻里,郭阳面对记者的提问,声音沉稳。
「西北盐渍化重丶日照强丶乾旱缺水,加之地质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并非易事。」
「水是盐硷地改良的核心问题,过去通常采用『洗土法』,改良一亩地大概需要2000m的水。」
「但现在苜禾1号投入使用后,不用洗土,每年只需要200m的灌溉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目前嘉禾的团队仍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中,未来将持续在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丶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丶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等领域推出新的植物品种。」
「另外,之前常听到人抱怨西北啥都好,就是吃不上海鲜。」
「这下你们不用抱怨了,嘉禾将在离海洋最远的西北人工造海,海鲜不敢说,水产管够。」
伴随着郭阳最后带着笑意的承诺,这段占时超过3分钟的国内新闻宣告结束。
后续的新闻续上。
但很多人却不由自主的想到那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反反覆覆,由此开始联想,国内的盐硷地全部变为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