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七零骄棠绽西洋> 七零骄棠绽西洋 第200节

七零骄棠绽西洋 第200节

  而姜沅也受他的启发,在物理学方面有一些新的想法,不过进度没有那么快。
  “小姜同志。”有人轻轻叩了下门,在外面喊,“该去食堂吃饭了,下午两点还有例会,主任让我来通知你,别忘了参加。”
  “好的。”姜沅应了一声,放下保温杯,起身往门外而去。
  等她出去的时候,那位同事已经消失不见,可能是去通知其他人了。
  姜沅往楼下走,看到稍微低矮的建筑物,想了一下应该是食堂。
  过去一问,果然是,她便直接走了进去。
  用饭票打了一个油焖茄子和素炒土豆丝,姜沅又要了一碗米饭,她看了眼四周,来吃饭的同事不少,三十多个人是有了。
  见空桌比较多,她不急不缓走了过去,刚放下餐盘,就有人跟她打招呼——
  “同志,我可以坐你对面吗。”
  问话的是一位短头发的女同事,戴着厚重的黑框眼镜,穿着深灰色涤卡布的中山装。
  一头短发整齐的别在脑后,露出线条利落的耳廓。
  和她这个人一样,看起来精神,利索。
  “可以的。”姜沅颔首,将餐盘往自己面前挪近一点,以免占用过多的桌面位置。
  女同事道了声谢,坐下后也没有过多和她搭讪,而是安静地吃着饭。
  姜沅忍不住多看了她一眼。
  大概是察觉到她的视线,女同事不知道该说什么,于是生硬地问了句:“你是新来的研究实习员?”
  刚毕业分配过来的都是实习员,最近刚入职一批,所以女同事也不怎么讶异。
  还不等姜沅说话,旁边有道声音响起——
  “姜沅同志哪是什么是研究实习员啊,她可是所长特批的助理研究员。”
  一个男同事笑呵呵的说道。
  他可是从人事处那里听说了,一看她的年纪就认出来了。
  女同事闻言,神色终于有了变化。
  “你就是姜沅?”
  她对研究实习员和助理研究员都无所谓,反倒是听到姜沅的名字后,眼底有一丝光彩。
  这个年轻人风头很劲,物理领域内大多数人都听过这位后起之秀,最让她感兴趣的还是姜沅带领燕教授曾经的团队,证实了他当时提出的理论,为他正名。
  那篇论文她看了,印象十分深刻。
  “是。”姜沅笑着颔首,“你也是物理研究所的吗。”
  在这个研究所里又细分很多领域的小研究所,看她的态度,姜沅觉得应该是同行。
  “嗯,我是做理论物理研究的。”女同事点头,没再看旁边的男同事,而是问,“关于新型超导材料你了解多少?”
  研究员的脑回路都很直接,姜沅在国外实验室待过很久早就习惯,所以并没有在意她的语气,很自然地接了话。
  男同事站在一边听两人聊了很久,本来想开口,实在插不进去,只好叹了口气走了。
  他原本是想和姜沅打个招呼,拉她进自己的课题组,现在只能暂时搁置。
  女同事有些诧异姜沅对于自己提出的话题的了解度,而且她的见解很有前瞻性。
  “难怪所长夸你是创新型科研人才。”女同事已经认可了她的能力,“我叫徐宁,以后有机会可以一起探讨研究课题。”
  “好。”姜沅笑着颔首。
  食堂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除了她们,其他同事也在探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问题——
  “非线性曲线,用微扰理论展开时,是不是要考虑晶格畸变?”
  “我的想法是这样……”
  哪怕结束和徐宁的交谈,姜沅依旧能听到不远处的研究员们的讨论,以前在食堂吃饭都控制时间的她,第一次觉得食堂和图书馆相比更甚一筹。
  在下午开例会的时候,办公室主任向大家介绍了她,姜沅也认识了很多新同事,同时办公室主任也给她分配了科研任务。
  等例会结束后,姜沅就回了办公室,开始着手明确核心课题,然后开始细化研究问题。
  让她觉得很舒适的一点是,大部分同事都会直接把你当成透明人,只有在需要你做什么的时候才会主动找你,有足够的时间专心做研究。
  而且更让她十分欣喜的是,研究所的科研资料调取室里有很多前辈的手稿,本来是来查找资料的,她不知不觉就看到了傍晚。
  直到不经意抬头瞥见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才惊觉自己该回家了。
  晚上七点多,她没有在研究所食堂用餐,因为她知道,妈妈会在家里做好饭菜等她。
  姜沅骑着车行驶在街道上,满脑子都是自己的研究课题,迎面而来的寒风反而让她的思维愈发清楚。
  等到了家门口,看到有人站在那等她,姜沅不由得露出笑容。
  “妈妈,我回来啦。”
  进了屋子,邱映雪笑着询问:“在研究所还适应吗?”
  姜沅点头,抱起芝士暖手:“我很喜欢这样的科研环境。”
  “喜欢就好。”听到她一入职就是助理研究员,邱映雪愣了一下,而后笑着点头,“虽然平时在科研团队要处理一些协作工作,但也有自己的时间做研究,比研究实习员的灵活度高,查阅资料也方便,这样挺好的。”
  “我们慢慢来,先适应两个月,等你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就会接触一些核心项目,做出成绩后就能往更高的地方走。”
  邱映雪说的是目前保密级别最高的研究所。
  姜沅注定是要去那里的,这一点集训办的张主任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直接明说了。
  但在这之前,她有两年的观察期。
  她有海外关系这一点是一方面,毕竟留学也是当时上面批准的,另外就是要考察她的个人能力了。
  海外关系倒是没那么紧要,她的家世以及夫家的背景都足以打消疑虑,更何况她还是那位的学生。
  最主要的是个人能力。
  姜沅到底还是太年轻了。
  母女俩一边吃饭一边聊天,邱映雪还提起一件事:“你干妈说一个人住在家里太空荡了,想去学校住宿舍,我觉得不如让她来家里,平时也好互相照顾一下。”
  “好呀。”姜沅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家里房间多,又有暖气,干妈早年也受了些苦,冬天住在这边身体也能舒服很多。”
  说完,姜沅忽然想到老师也曾有旧疾,他在姜家村的生活过得很清苦,平时在生产队干的都是重活,身体比普通人差很多。
  原本脸上的笑意逐渐消失,她有些担心老师的身体,在冬天是不是分外难熬。
  一直到睡觉前,她都有些忧心忡忡,想着到时候再去问一下叶教授关于老师的情况。
  躺在床上,姜沅没有想研究课题放空大脑,呆愣愣地盯着天花板。
  哪怕床单被罩都洗过了,可身边好像还有男人的味道,霸道地往鼻子里钻。
  抱着被子,姜沅无声叹了口气。
  她有些想谢宥川了。
  -
  在研究所待了一个星期,科研团队
  知道她在海外的高级物理研究室待过,并没有把她真的当成一个普通的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的在团队里的日常工作是计算推导、文献调研以及实验辅助。
  如果不是要按流程走,她现在起码也是一个研究员。
  以姜沅的能力,她完全可以独立主持重大课题,这一点团队成员对此并不质疑。
  因为她在这段时间内表现出来的实力也说明了这一点。
  姜沅在研究所也学到了不少,她们团队领头的研究员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同志,科研作风非常严谨,在低温物理领域是有名的专家。
  还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同团队里一位负责粒子探测器研发的女同志,名字叫张丽华,是核探测技术方面的专家。
  她的办公室姜沅去过几次,里面挂满了手绘的设备电路图。
  一边学习一边做研究,姜沅的生活过得无比充实。
  一个月后,科研团队在《物理学报》《半导体学报》发表了论文,部分成果被国际会议摘要收录,而姜沅的名字赫然就在前列。
  办公室主任不止一次感慨:“小姜同志天生就是块搞科研的料子,这才刚来多久,就能做出成果了,下次给她上上难度,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嘛。”
  这个研究成果并不是姜沅一个人的功劳,和她共事的都是国家万里挑一选出来的天才,团队协作能力强到可怕。
  但姜沅早就习惯和天才共事了,不管是梁慧琳三人还是物理实验室的弗兰克和卢卡斯还有其他同事们,都是物理领域的天才。
  所以一切都是那么的得心应手。
  也有部分人原本对姜沅有些轻视,不过现在完全改变了想法,姜沅用自己的实力和展露出来的天赋征服了他们。
  四月中旬,谢宥川的调令下来了,他已经去了首都军区报道,平时只有周末才能回来一次,不过姜沅也可以选择随军,毕竟很近,谢宥川级别够了,可以分配房子。
  这样两人平时就可以住在一起。
  但姜沅还是住在婚房里,她有自己的事要忙,从家里去研究所也近,不愿意在上下班浪费时间。
  谢宥川自然是随了她的想法,除了尊重她,另外就是因为他可以分配到的房子也不在军属院里,而是另一个地方,所以也不想折腾姜沅。
  四月下旬,从国外采购的仪器设备已经运回国了,留在华大的是埃弗理论物理研究所淘汰下来的仪器设备,但放在国内已经是无比先进了,甚至不少研究所都眼热起来。
  华大工物系的院长人逢喜事精神爽,看谁都笑眯眯的,连走路都带风。
  得知一些实验项目可以直接在学校的物理实验做了,甲班的同学们也激动不已。
  这样他们就可以不用再去申请使用别的研究所的实验室,节省了不少时间,而且学校并不限制他们在物理实验室逗留的时间。
  “好好爱惜这些设备,用之前一定要洗干净手,这一点比你们多写几个公式都重要。”许老师笑着揶揄道。
  虽然知道他是在开玩笑,但同学们每次都是反复洗完手后才换上实验服进实验室。
  与此同时,虞必先所在的研究所也迎来了一批高精度仪器设备,整个研究所上下喜气洋洋,食堂甚至还给加了餐。
  而且这次还有国外的研究员以及工程师随着设备一起过来,安装好后还教他们怎么操作维护。
  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个人。
  “查尔斯?”姜沅收到虞必先的邀请,过来研究所看设备时,见到他,也十分讶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