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是呀爹。”佩瑶也跟着劝,“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定局了。”
佩瑜道:“以皇伯父的为人,就算咱们不说,他也不会忘了妹妹的功劳。而且咱们越是不说,他就越是能记住妹妹的委屈。”
景阳深吸了一口气,对佩瑶道:“只希望你真能耐得住寂寞。”
官场失意的苦,不是那么好熬的。
特别是看着曾经同一起点、甚至起点比自己更低的人步步高升,个个都赶到自己前面去。那种感觉,更是无比煎熬。
佩瑶笑道:“从小爹娘就教导女儿,该是我的东西谁也抢不走,不该是我的惦记也没用。女儿铭记于心。”
=====
后续很快就出来了,反对
最激烈的那几位,被以关翰林为首的言官弹劾,而且证据确凿,革职的革职、贬官的贬官,堪称凄凄惨惨。
最后,女子参加科举的事,在圣人的强硬态度下顺利通过了。
不过,反对派也不是毫无所获。
皇太后颁下懿旨,加封晋王长女怀懿郡主为怀懿公主,享食邑一千户。同为晋王之女的怀嘉郡主,却无人问津。
想到曾经的传言,原本禁王的两个女儿都是要加封公主的。如今却只封了长女,想来那怀嘉郡主前程有限了。
或许是为了验证百官的猜想,怀嘉郡主的四个伴读陆陆续续都入了朝,甚至连她身边的宫女都在礼部谋了个书吏的职位,怀嘉郡主却仍旧在尚书房读书。
又过了半个月,关翰林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圣人挽留了两次,终究是准了这位老臣所请。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众人都明白,怀嘉郡主和关翰林,就是圣人推出来平息众怒的。
曾经那些反对的人有了台阶,对女子参加科举的事,也就不那么排斥了。
——主要是他们明白,这件事是圣人支持的,反对也没用。
就在大家都觉得事情已经结束了的时候,圣人忽然下旨,加封吴王为亲王,并重新赐了封号,为“忠顺王”,享双王俸禄。
前后这两件事看似没有关联,也找不到有关联的证据。可新鲜出炉的忠顺王,明面上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怎么就突然加封了呢?
面对朝臣的猜忌,忠顺王嘴里发苦,面上却还要做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姿态。
好在他女儿顺利进了吏部任职,起步就是五品员外郎,他这些日子也算是没白忙活。
只是渐渐的,众人就发现,忠顺王好像比以前更加放浪形骸了。
从前他虽然也好色,但只是好女色,府中姬妾多些罢了。且他那些女人,都是你情我愿的,并没有出过强抢民女的事,也没人会去管他。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入忠顺王府的人员,竟渐渐多了些京中名伶,还有教坊司的大家。
如此荒唐,实在令人侧目。
第133章 女子科举第二年便是大比……
第二年便是大比之年,林黛玉、于素和胡艺都决定回乡参加府试。
与他们有一样决定的,还有包括关玉荷在内的三位京城著名才女。
因为科举是糊名制,圣人只需把控好给考生们抄录试卷的那些人,不让他们在任何一张试卷上做记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举的公平。
至于绝对的公平,圣人若是下了狠手也未必不能有。
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支持女子参加科举,的确是损害了原本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哪怕在后人看来,这是真正公平的开始。可在当时的环境下,圣人却不得不在另一方面让渡一些利益。
这次大比录取进士九十三人,其中有四十三人为朝中官员的子侄、学生。卡在了一半以下,却又占据了四成以上。
这些人都考中了二甲进士,却在接下来的翰林院考试中,多数败北。
因圣人让步而得意的朝臣立刻清醒,明白圣人是在警告他们,让他们适可而止。
这种略显扭曲的科举,一直持续了三届。
三届,九年,足够最早参加科举的女子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争夺到一部分话语权,撬动世人的固有观念。
这都是后话。
且说第一届有女子参加的科举里,进了考场的女子共一百二十三人,这些人全部考中了秀才。
第二年举办的乡试里,又有八十六人考中了举人。
不看人数,只看比例,中举的比例甚至高到夸张。这让圣人觉得惊喜的同时,也让曾经的既得利益者警惕,不得不加强了各项内卷。
圣人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探出触角,整顿吏治。
他将整顿的“度”把握得很好,既能让他们感受到深切的危机,又不会让他们绝望。
某位伟人说过: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把这句话放在那些以科举起家的官员身上,竟然也意外的合适。只要不把他们逼到绝路,他们就不会拼着全部身家去对抗皇权。
因为谁也不敢赌,自己会不会成为对抗胜利道路上的炮灰。
若是最后大家的对抗都失败了,那倒还好。若是他们成了炮灰,却让别人享受了胜利的果实,才更加让他们如鲠在喉。
林黛玉、于素和胡艺三人,都在各自的家乡中了举。想要再进一步考进士,得等到两年后的下次会试。
中了举人之后,按理说是要去拜访录取他们的学政。
可是不巧得很,三人的学政都是反对女子科举的人。但他们凭真本事考重了,学政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录取了他们。
但乡试之后的谢师宴,却迟迟没有传出消息,谁也不知道在何时举办,更不知道还办不办了。
远在京城的林如海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在林黛玉离京之前就叮嘱过女儿。因此,考中了名次之后,林黛玉派人大张旗鼓地给学政送了谢礼,就直接带着家人回京了。
苏州另外几个中举的女子本来还在为难,林黛玉的行为直接给他们指明了道路。几个人也有样学样,谢礼大张旗鼓地送到学政的行辕驻地,人却都直接走了。
不得不说,他们这么识趣,学政是大大松了口气。
真让学政向对普通举子一样对待他们,学政心里觉得别扭。可若是明显地区别对待,肯定会见罪于圣人。
如今他们主动退了一步,学生们暗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有人觉得他们还算识趣,希望以后也永远都这般识趣才好;也有为人正直的,因此心生愧疚,认真反思了自己以往的固执。
可是,自古以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在家里相夫教子,处理家政,男子才能安心在外面打拼事业,为国为民。
如果女子都出来当官了,那家里的事该怎么办呢?
——以上,是很多人反对女子入朝为官的原因。
但这种苦恼根本根本没来得及发酵,乡试才刚结束不久,晋王妃就推出了一项全新的业务:培训输送职业管家,性别不限男女,只以能力论高低。顾客可以从她这里直接聘用已经培训好的,也可以挑选自己的心腹送过来培训。
世人愕然之余,也不得不对晋王妃竖起大拇指:这经商头脑真是绝了,不怪人家生意越做越大呢。
=====
“从一年前你就神神秘秘的,就是为了忙这个?”
夜深人静时,夫妻二人靠在床头,景阳忍不住问起了妻子制造出来的大新闻。
“什么神神秘秘的?我哪有神神秘秘?”瑶光依偎在他胸前,细长的手指无意识揉捏着一点凸起,轻哼道,“还不是你太忙了,整日里早出晚归的,根本没注意到我在干什么。”
景阳“嘶”的一声轻呼,赶紧捂住她作乱的小手,讨饶道:“是小王的错,王妃手下留情。”
瑶光含笑睨了他一眼,秀眉一挑:“你就是这样请罪的?未免也太没有诚意了。”
景阳调笑道:“小王整个人都是王妃的了,自然是任用王妃处置。”
话音未落,他已欺身上前,两人的呼吸都消失在了彼此的口鼻间,相互交换,缠绵入骨。
也不知过了多久,两人气喘吁吁地分开,眼神却依旧胶着在一起,黏腻得仿佛拉出丝来。
也不知是谁先动的手,只知道眨眼之间,两人就坦诚相待。绡金帐子从挂钩上滑落,遮住了两具炽热的身体。
衣衫一件又一件从罗帷间丢出来,很快便在床前的脚踏上堆成一座锦绣山。
第二天是休沐日,景阳和佩瑜都不必去衙门当值。
但佩瑜还是一大早就起来了,先在自己院子里打了一套拳,然后去耳房洗了个热水澡,穿好衣服去隔壁院子寻妹妹一起用早膳。
佩瑶的作息和姐姐差不多,姐妹二人一起用完了早膳,她派人到正院去询问,得知父母还没有起,就决定免去晨定这一项。
对此他们已经习惯了。
或许在别人家里,子女坚持对父母晨昏定省才算是孝道。可对他们来说,为了满足自己的孝道,逼着父母迁就自己的作息早起,简直就是大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