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快跑!”
  上一秒还热闹欢快的元宵灯会瞬间变了模样,无数人惊慌失措地往火灾的反方向跑去,人潮拥挤下难免会有推搡和踩踏,眼看着一场悲剧就要发生,在夜市上巡逻的护卫队连忙站出来组织众人有序分散,水车队也很快赶来,极力住控制火势的蔓延。
  天边的惊雷再度炸响,湿冷的空气被烈焰蒸干又迅速凝聚,到了后半夜,大雨倾盆而下,直到天蒙蒙亮烧了大半个坊市的大火才彻底熄灭。
  冰冷刺骨的雨水在寒风中飘落,砸在灭火队伍被熏黑的脸上,她们累得靠在断壁残垣旁大口喝着水,后续赶来做收尾的差役们在最先爆炸的屋子里查看,突然有人惊叫道:
  “你们看!这是什么?!”
  她尖叫的嗓音过于刺耳,周围人下意识皱起了眉头,大家循声望去,却见烧成灰烬的一堆堆货物下面有一个深坑,坑底似乎埋了什么东西,正露出一块灰色的方正尖角。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拿不定主意,最先发现的那人也不等其他人反应,连忙挖开掩埋坑洞的泥土,别说,这坑看似隐蔽挖起来倒也简单,三两下就挖出了个大概模样。
  只见坑洞底下露出的是一块灰黑色的石碑,上面一笔一划地刻着几行字:
  【大丘百年,气数将尽。兴越十八年岭南水患,十九年大源旱灾,一旱三年……国有周氏,祸害无穷,周氏之女,断大丘之根基也!】
  众人越看脸色越白,又是最先发现碑文的那人惊叫一声跑了出去,不一会儿,“天降神雷劈下警示碑文,言及君后周氏会带来灾祸”的消息不胫而走,等到顺天府尹亲自来勘查时,流言已经迅速传开,想封口也来不及了。
  顺天府尹大冬天的出了一身冷汗,找来块蓝布一把遮住碑文,命人将石碑小心抬起送往宫中,而最先传播流言的差役也被缉拿,准备一同送交陛下处置。
  然而,事情似乎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那名差役被送往宫中的路上一直疯疯癫癫地高呼着碑文的内容,把她的嘴堵上不久便浑身抽搐,口吐鲜血而亡!
  先是一朝勋贵在宫宴上被毒害;接着后宫频频闹鬼,鲜血侵染了整间温房;再到元宵灯会阖家欢乐的日子里天降神雷,大火烧了一整晚,毁了半座坊市,还劈出一块预言石碑,最先看过的人陷入疯癫最后惨死……
  一桩桩一件件都诡异莫测,连带着去年刚度过的水患都显得分外扎眼。
  陛下下令彻查坊市爆//炸源头的时期,关于君后周氏是否是祸害的争论闹得满城风雨,也是此时,有不少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传入民间:
  “还记得当初陛下还是太子时接回的那位侧君吗?那叫一个千恩百宠、羡煞旁人,没想到最后竟落得那个下场,啧啧!”
  “你说那位啊,听说是有人不满他恃宠而骄,想栽赃陷害他,孰料那位生性刚烈,见陛下不相信自己就……哎,想想也是可惜了。”
  “你们说的到底是谁啊?他怎么了?说话留一半可不地道!”
  “外地人吧小女郎,那位就是十几年放火自//焚于宫中的缘贵君,他可是二十五年前洛城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呐!”
  ……
  第五百二十八章 女尊之云程万里36
  “外地人吧小女郎,那位就是十几年放火自//焚于宫中的缘贵君,他可是二十五年前洛城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呐!”
  ……
  缘贵君,原名何与歌,坊间传闻陛下还是太子之时因一次微服私访与其结缘,一见倾心再见倾情,不顾先帝的阻拦执意要将其接入东宫封为侧君。
  何与歌的‘家喻户晓’不仅在于出身民间、无亲无故却得到一朝太子的青睐,还因为他初来京都期间闹出过不少笑话,除了与勋贵圈子格格不入外,他清冷高傲的性子也很难交到寻常朋友,整个洛城仿佛没有他的容身之所,好在寻太子并未薄待他,找人教他礼仪、宽慰陪伴他,带着他一步步融入京都圈子……
  二人不惧世俗携手相持的故事在民间成就了一段佳话,那段时间,京都口口相传的八卦中仿佛只知何侧君,不知周正君。
  当时很多人坚信,太子寻的真爱是这位民间来的歌公子,而非陛下赐婚的太子正君周氏,甚至有百姓认为等太子登基后,必定会让歌公子做君后,扶持他们的孩子做下一届太子。
  然而,太子寻登基为帝第一个册封的仍是陪伴她最久的正君周氏,直到一年多后才将何与歌封为缘贵君,彼时周氏再度产女,地位稳固,再加上皇帝和太子到底不同,言论自由也不好非议一朝国媖,至此,民间关于二人真爱的传闻渐渐消弭。
  随着时间的流逝,坊间鲜少有人再提及多年前那个羡煞满京男子的少年郎,仅依稀有些似真似假的流言从宫内传出:
  比如陛下亲自为缘贵君修建了宫殿,名为长歌殿;比如缘贵君的封号被认为寓意“天赐良缘”;比如有宫侍透露陛下经常去长歌殿,哪怕是初一十五去君后殿只要长歌殿那边一叫,陛下就会立刻赶去。
  如果古代有cp粉,陛下和缘贵君这对肯定是最令人‘磕生磕死’的!
  直到长歌殿的那场大火彻底焚烧了一切,烈焰烧了两天两夜,整个大殿垮塌,无人生还。
  宫里给出的消息是意外失火,而不少宫侍称自己听到了着火时长歌殿内疯狂的大笑声,宫人们私下猜测缘贵君是自//焚的,因为他死前特意支走了二皇女和其他宫侍。
  长歌殿一塌,何与歌的话题就成了宫中禁忌,渐渐地,与洛城格格不入的少年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十几年来再无人提起。
  十几年后的今天,何与歌的名讳再度流传于洛城上下,当年他离奇的死因成为此时最惹人争议的话题。
  “陛下亲自督造的温房其实就是长歌殿的旧址,闹鬼的就是那里,现在整座温房都浸满了鲜血,缘贵君最爱的菊花一夜间全部凋谢了!”这个消息一经证实立刻疯一般传遍了京都,“缘贵君的冤魂回来索命”的说法甚嚣尘上。
  与此同时,君后周氏被预言碑文上指为“祸害”,其女被认定会“断大丘根基”的说法也在朝堂上引起争论。
  群臣们吵来吵去,除了坚决不信鬼神之说的几位,其他人都觉得冬日天降神雷的事情太过邪乎,怎么就能刚好劈在有碑文埋藏的地方呢?何况碑文上的预言并不是空穴来风啊!
  “陛下,预言上说今年大旱的说法微臣早些就和您提过,但微臣才疏学浅无法断定旱灾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这碑文却……微臣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君后大人心怀天下,必然不会介意一时的荣辱,不如暂且让君后交出凤印……”
  “住口!君后是朕亲自册封的一国之后,他要是祸害,朕就是祸首!”万俟寻猛地站起身打断朝臣愈发放肆的提议,她瞥了眼沉默不语的三皇女,一甩袖转身离开龙椅。
  万俟寻罢朝后,舆论风向并未好转,反而因她对君后的偏袒越发激进起来,二月初一,天雷降世后的半个月,碑文上的另一则预言实现了——
  【天狗吞日】
  上一刻还光亮的天色转眼被黑暗吞噬,百姓们惊慌失措地拿出家里能发出声响的东西用力敲打,希望能吓走吞吃太阳的天狗,小孩大人的哭叫声、求饶声不绝于耳,过了好一会儿,‘天狗’才被吓走,人们心有余悸地继续敲打锣鼓,甚至放起了鞭炮。
  不到十分钟的【天狗吞日】现象彻底吓破了人们的胆子,预言碑文被众人奉为圭臬,君后顿时成了众矢之的。
  当天下午,以二皇女为首的一众朝臣跪坐在紫微宫外恳请陛下废后,无数学子联名写下声讨君后的檄文高挂在城墙之上,百姓们纷纷在长长的请愿书上按手印,以求君后及其女儿远离京都,不要祸害大丘。
  二皇女正君的母族掌控着一支离京不远的地方军,在听闻京城动荡之际便整顿好军马,说是担心陛下安危,实则随时准备给自家儿媳声援。
  从除夕夜到二月初,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舆论的声浪一波接着一波,仿佛整个京都集结起来势要把君后和两位皇女拉下马!
  这个态势,即便是一言九鼎的帝皇也很难违逆民意,何况万俟寻自诩一直是位贤明大度的帝王。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万俟寻不得不忍痛割爱废黜君后以平民愤,二皇女跪在长长的阶梯下有些嘲弄地想道:父君,你若是在天有灵看到周氏如今的下场,可否满意?
  孩儿不孝,竟让周氏安安稳稳地活了十几年,待到他被那女人废弃,孩儿就杀了他给您出出气可好?
  二皇女怔怔地凝望着台阶上雕刻的祥云,她明白陛下肯定猜到这一切是自己做的,也知道老四帮自己是另有所图,但有什么关系?她只想让周氏父女血债血偿!
  父君去世那年她才刚满十一岁,虽然父君动辄打骂自己,可她心里明白父君是爱着自己的,更清楚父君那样刚烈又清冷的人物不可能突然抛下自己自//焚,其中定然有不可告人的隐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