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嗯。”苏晚应了一声,对小二道,“我要个雅间。”
“好嘞,客官,小的这就带您去。”小二说着,就准备带苏晚上楼。
苏晚之前跟袁浩川常来醉仙居,对着店里的布局也熟,并没有跟上小二,而是指着天字三号房旁边的位置,出声道,“我要去那间。”
“诶呦,客官,实在是不巧,那间已经有人了。”小二指了指准备带苏晚去的房间,“您不如看看这间,也是极好的。”
吴传山选的房间是楼上最左边的那一间,房门前守着两个家丁,左侧临江,右侧的房间又有客了。
看来,对方这是做了万全的准备,防止有人偷听,右边的那房间,苏晚猜,应该也是吴传山一并定下的。
苏晚并没有选小二说的那间,而是指了指吴传山房间的斜对面的一间屋子,“那间呢?那间可有人?”
“没有。”小二答道,“客官,您是想去那间是吗?小的这就带您过去。”
“好。”苏晚这才跟着小二向房间走去,既然旁边的屋子不行,那就到对面,看看这人出来是要见谁。
苏晚点好酒菜,等东西上桌,就把小二给赶走了。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苏晚在屋子里观察了半天,吴传山的房间,都没有再进去一个人,直到吴传山离开。
这倒是有些奇怪。
苏晚打开房门,往楼下看时,吴传山已经走出了醉仙居的大门。
苏晚没有跟吴传山离开,而是向对面的房间望去,这种时候,吴传山来这里,绝对不是为了吃饭。
苏晚将视线从吴传山的房间,移到了旁边的那间屋子上。
这样,也不是不可能。
像是听到苏晚心底的声音,对面的房门突然打开,有个中年男人带着小厮,从里面走了出来。
中年男人一出来,就看到了站在对面的苏晚,然后就见对方冲着楼下的大堂里喊了句,“小二,再给我上一壶酒。”
“快点儿。”苏晚说完,就回到了房间。
中年男人看着苏晚那关上的房门好一会儿,直到看到小二端着酒上来,才转身离去。
苏晚站在门内,从缝隙里,直到看到中年男人离开,听着那脚步声越来越近,才坐到了桌前
此时,房门突然被敲了敲,“客官,您的酒到了。”
“进。”苏晚说着话,自己就站起身来,没等小二靠近桌旁,就接过对方手里的酒,“好了,你先出去吧,我不喜欢被打扰。”
“好的,客官,有什么事儿,您就喊我。”
送走小二,苏晚又将桌上那未动的酒菜,弄的像是吃过之后,才离开。
如今这事儿,可真的是越来越复杂了。
刚刚那个中年男人,虽然也是刻意改变了穿着,但是苏晚还是将对方认了出来。
那个人,就是青州刺史陈秉渊,张成玉来青州后,见过这位刺史几次,所以苏晚一下子就把人认了出来。
青州大都督和青州刺史,这两个人,一个负责青州的驻军,一个负责州内的大小事务。
这两个人,以这样一种方式,偷偷见面,到底是为了什么?
之前,也没有听说过这吴传山和陈秉渊有多深的交情。
甚至,因为吴陈两家很少往来,又是同级官员,还有两人不合的说法。
可是,看刚刚那架势,两人可不像是不合。
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理王家的事情,王家不知什么原因,拿到吴传山的把柄。
吴传山跟陈秉渊关系匪浅,那这证据,王家肯定就只能送到京都。
如果,更严重一些,那就是陈秉渊和吴传山是一伙儿的,王家就更得离开京都。
说通倒是能说通,但是王家手里的东西是什么?这些猜测又怎么验证,也还是个麻烦的事情。
不行,就只能想办法把吴传山给绑了。
就在苏晚为这些事情感到头疼的时候,收到了一份拜帖。
苏晚看着那熟悉的字体,以及那落款处的九,是谁已经不言而喻了。
陆九约她游湖,想来是查到了什么。
泛舟湖上,不会担心被人偷听,确实是个谈话的好地方。
苏晚到时,陆九已经上船了。
船不是很大,就是条带篷的小船。
就是,没有船夫,苏晚走上船去,“你这是准备自己划船?”
“不然呢?”陆九已经拿起了船桨,“我这也是为了安全,你要帮我分担吗?”
“这种事情,我就不跟你争了。”苏晚坐进船里,并没有搭把手的意思。
“你那个老仆呢?没有跟你一起来?”
“没有。”陆九摇了摇头,“有些事情,还是我一个人,更方便一些。”
行至湖中时,陆九才停下,“你可又查到些什么?”
“是有一些,那兵器,出自青州大营右营军。”苏晚将最近的情况说了下,才道,“你这次来,这么谨慎,是不是查到了什么重要线索?”
“是的。我发现了青州官场上的一个大秘密。”
陆九解释道,“上次分别之后,我便前往蠡县赴任。中途,曾路过芜县。”
“那天,我到芜县县城,它虽远比不上青州府城繁华,但那走街串巷的商贩,开门营业的商户,来来往往的人群,非常的热闹,看着也是个还不错的地方。”
“听你这话的意思,这芜县难道不应该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苏晚了解陆九,既然这么说,里面一定就有问题。
“准确地来说,不是这芜县不应该是我看到的样子,而是,这芜县的情况,跟京都收到的奏报中描述的样子,完全就是两回事。”
陆九继续道,“我得知自己被派到青州做知县后,就去了解了一些青州的情况。查到的就是,青州这些年灾害频发,并不是一个好去处。”
“而在这些受灾的地方里,芜县就在其中,时间还是今年开春的时候,说是发生了大旱灾,需要十万两赈灾。
第362章 女公子(34)
“短短数月,饿孚遍地的芜县变得热闹非凡,就是田间地头的庄稼,长势也都很好,这恢复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些?”
“发现问题后,我又私下偷偷跑到那些受灾的其他地方查看了一下,无一例外,都是假的。”
“谎报灾情,贪污赈灾银?”苏晚忍不住问道,“可青州若是年年上报灾情,等着朝廷拨赈灾银,即便是每次的数额不是很大,前前后后,也会有不少,怎么会没有人来巡查?”
“所以,他们并不是等朝廷拨款,而是上奏请求“监生”名额。”陆九说完,向苏晚问道,“你听说过捐监吗?”
“捐监?”这个词,苏晚是知道的,“捐监是指出现灾情后,朝廷组织捐款赈灾,然后给那些捐得多的富户,每人奖励一个“监生”的资格。”
“就是这个。”陆九继续道,“朝廷早年其实已经废止“捐监”。但前几年,青州大旱,民不聊生。可那时候,国库空虚,派下来的赈灾钱款,根本就不够用。”
“为了解决青州的问题,四皇子提议恢复“捐监”,以此筹措赈灾银。青州当年,也是因此渡过了难关。”
“可是自那场大旱之后,青州却又时不时地经常遭灾,虽比不上当年的范围大,但也总得处理。刺史陈秉渊便向朝廷申请“捐监”的名额,以此方式来赈灾。”
“这样,青州虽有灾情,但是却并不需要朝廷拨款,只需批准一些“监生”名额即可。”
“只不过,除了几年前的那场大旱灾是真的,后面的那些灾情,十有八九都是假的。”
话到这里,苏晚还有什么不懂的。
“也就是说,刺史陈秉渊受当年的赈灾方法启发,开始谎报灾情,获得“监生”名额后,再以捐监的名义高价卖出。而得来的银子,也不需要赈灾,全部都成了他自己的。”
“不止,还有税银。”陆九补充道,“因地方受灾,朝廷会减免赋税,但是实际情况就是,青州的赋税,还是会照常收取,甚至有些地方的赋税,还相当严重,这部分钱不用上缴,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
“贪官,果然是来钱最快的职业。”苏晚感叹了一句,继续道,“不过,这么大的一件事,即便陈秉渊是青州刺史,也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想想吴家最近一系列奇怪的举动,在这一刻,都有了更合理的解释。
“吴传山和陈秉渊是同谋,甚至青州官场的大部分官员,可能都跟这件事脱不了干系。”
“这也就是吴传山为什么要在自己老娘死了后,去见陈秉渊。他要是丁忧致仕,影响的可不是他一个人,而是青州整个官场。”
一旦吴传山丁忧致仕,就会有新的青州大都督。而这个大都督,若是从青州官员中提拔还好,若是从其他地方调入,那麻烦就大了。
一个跟青州官场没有共同利益的人,担任青州最高官职,手中还有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