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综合其它>农门相公是锦鲤> 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79节

农门相公是锦鲤 第79节

  而且这刺痒痒的感觉,很快从脚踝那慢慢移动到了小腿,膝盖,大腿……
  不可描述的部位处顿时传来一阵刺痛,痛的柴发瞪大了眼睛,蹬直了腿!
  他娘的,这也忒倒霉了吧……
  柴发几乎翻了白眼过去。
  ----
  车子一路赶到了县城,要进城门的时候被守卫拦了下来。
  “这牛车上都拉的什么,要做什么去?”守卫看这么多牛车要排着队同时进县城,拦下来例行盘问检查。
  “差爷。”江正信拱手笑答,“我们是江家村的人,抓到了几个冒充衙差到村中抢东西的混账东西,正准备送到县衙去呢。”
  “江家村的人?”几个守卫一听这几个字忙围了上来,皆是将江正信和江米夏等人看了又看。
  接着凑在一起,窃窃私语起来,似在商量什么。
  “里正叔,会不会这里头有事?”一个后生有些担忧。
  “没事儿,先看看再说。”江正信低声宽慰。
  而那些守卫,在商量了一小会儿后,冲江正信拱了拱手,“既是江家村的人,那就跟我先去县衙吧。”
  末了又补了一句,“现在县衙估摸着乱糟糟的,不见得能找得到管事儿的人,不过上头既然交代过我们了,想来你们江家村的事儿,还是会有人管的。”
  乱糟糟的?
  江正信和江米夏等人皆是一愣。
  “敢问差爷,这县衙为何乱糟糟的?”江正信大着胆子问了一句。
  第121章 有功
  “知府大人来了,晨起天没亮就到了,说是有人举告邹县令贪赃枉法,放纵家中亲人在外横行霸道,抢占百姓钱物产业,这会儿知府大人正在县衙问话邹县令呢!”
  “知府大人到了县衙后,着人吩咐我们城门守卫,说若是碰到自称是江家村,且带着那些冒充衙差的人,便带到县衙去。”
  “诸位,请跟我走吧。”
  守卫在前头带了路。
  江米夏和江正信等人先跟了上去。
  比着刚刚来的路上时的忐忑不安,这会儿江家村的人听闻知府大人前来问话县令,调查县令纵容家人仗势欺人之事,皆是兴奋了起来。
  “这老天爷还是开了眼的,这个节骨眼上,知府大人来了,知府大人一定能为咱们村做主的。”
  “邪不压正嘛,坏事做多了肯定会遭到报应的,报应这不就来了?”
  “哎,你们说,这知府大人来的会不会太凑巧了一些,咱们江家村昨儿个刚出事儿,知府大人大半夜就到县城了?”
  “你要这么说的话,刚刚那差爷不是还说了嘛,还交代了他们在城门口等咱们江家村的人,这知府大人已经知道咱江家村的事儿了?”
  “看着情形好像是的……”
  江家村的村民在这里议论,江米夏和江正信的心里头也是诧异的很。
  知府为何会来,为何又这么快知晓江家村的事儿?
  而这两个疑问,在江米夏和江正信一行人到达县衙门口,瞧见了面带笑容的荀元柏时,大致猜到了其中的原委。
  而荀元柏不等江米夏一行人说话,便先捋了胡须,“你们也别向我道谢,这事儿也不是要专门帮你们的,只是心里头实在是气不过!”
  活这么大岁数了,他几时受过此等委屈?
  不给这些混账东西点颜色瞧一瞧,他们还只当他不过就是个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呢!
  他这么多年损耗了这么多年的精神,要是连这点小事儿都摆不平,那他这个天师的名头也实在太无用了些!
  所以他二话不说,到了镇上后便雇了马车去府城,寻到了赵知府。
  赵知府是京城赵家旁支,仔细论起来,要称呼现如今的赵阁老一句舅老爷,而赵家又素来讲究嫡系旁支之间要相互提携,好确保赵氏一族的荣耀延续。
  所以这赵知府虽然是地方官,但和京城赵家联系也颇为密切,知晓京城中的形势,甚至在去京中参与吏部考核时,也是见过荀元柏,更知道荀元柏在皇帝跟前的分量。
  赵知府本人也是个长袖善舞之人,在听到荀元柏的大致描述后,几乎是没有丝毫耽搁,连夜赶到了这里,问话邹县令。
  满朝文武官员,任命、调任、免职等所有的事情,皆是需要皇帝点头才可以,知府按道理来说并无直接处置、罢黜一个县令的权利。
  但知府可上谏朝廷,且对县令进行约束、调查、问责等。
  官大一级压死人,赵知府这次如此重视此事,要仔细调查,且赵知府上面有靠山为其说话,这邹县令可以说是彻底玩完了。
  江米夏和江正信等人了解了这赵知府来县衙的原委始末,而赵知府得知他们一行人已经来到县衙,便在公堂上向他们问了话。
  不必添油加醋,江米夏和江正信等人,只如实描述当时的情景,最后在证词上摁了手印。
  赵知府是个身形中等,脸型略方,面向看着颇为正派的中年男子,在问完了话后,直接从案后走了下来,“有关邹县令和柴家之事,本官已经差不多问了个清楚。”
  “邹县令早先年因为仰仗岳丈一家才能读书科举,顺利出仕为官,对岳丈一家颇为畏惧忌惮,甚至颇为纵容,妻弟柴开福在几年前便开始强占良田,抢夺许多村中的产业,强行索要钱财,让多地的村民苦不堪言。”
  “柴开福这次盯上了江家村的瓷窑,幸得你们不畏强权恶霸,也不被这些恶衙差蒙蔽,这才让柴开福不曾得逞,也让本官有机会肃清这些朝廷的蛀虫,为朝廷铲除此等宵小。”
  “你们这次,可是立了大功呢!”
  赵知府说话官腔十足,话说的也有些过于在面上,但听来听去的,这理儿却是一个不错,且有一句话说的十分明白,江家村这次揍那些衙差没有半分错处,反而是立了功。
  原本在从县城城门到县衙的路上,许多人想着,既是赵知府来了,这事儿也就好说了,他们江家村功过相抵,大约也不会被罚。
  但现在的性质,是从无错,变成了有功。
  有这个荣誉在头上,那可是了不得的!
  江家村的人闻言,各个都是喜气洋洋的。
  晌午的饭,江家村的人是在县衙吃的。
  缘由是赵知府为犒劳抓获柴发和那些狼狈为奸衙差的江家村人,特地从外面酒楼里打包了酒菜,在县衙里摆上了一桌。
  八凉八热,足足十六道菜,连喝的酒都是汾酒。
  江家村的人只觉得这面上实在有光的很,自打吃饱喝足从县衙出来后,便始终都是昂首挺胸,得意洋洋的,甚至回到了江家村后,足足说上了好几日。
  “能在县衙吃上一顿饭,还是人知府大人请的,这辈子也算是圆满了。”
  “可不嘛,那席面,也是够气派呢!”
  “咱们江家村的日子过得也算富足,可那么好的席面,咱也是头一回吃呢。”
  “祖坟冒青烟了啊……”
  在这般炫耀了足足十几日后,县衙那又来了消息。
  说是邹县令因为贪赃枉法,纵容家人巧取豪夺,已是被罢黜官职,与其妻子柴氏及妻弟柴开福下了大狱,不日后要流放西北。
  起抢夺来的钱财及产业,能归还的一律物归原主,寻不到原主的,充入国库,用于修缮县城水渠、河堤使用。
  新任县令李忠安,不日后即将走马上任。
  而说起这新县令李忠安,整个县城可以说也有所耳闻。
  耕读世家出身,先前科举时第十八名进士,在翰林时便被人称赞,先前在旁的县城任职县令时,也是被百姓称赞,此次调任到这里,原来县城的百姓,也是争相送行。
  第122章 读书
  对于李忠安的到来,满县的百姓可以说都是津津乐道,充满憧憬。
  就连江家村这种偏远的小村庄,现如今茶余饭后的闲谈也是有关新县令之事。
  日子眼瞧着入了冬。
  初冬的天儿,还不算太冷,但每日晨起时,路边已经泛黄的草丛以及落叶上已是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
  荀元柏要离开江家。
  缘由是因为不放心德音寺那边的慧智大师照顾他的那几盆药草,要回去看一看。
  再来,冬至之时,皇上要举行祭祀,他这个天师,必须要一同随行,所以也要及时赶往京城。
  荀元柏走时,拉着宋景韫依依不舍,更是唉声叹气的。
  真是可惜了,气运这么好的小郎君,要是能跟他一块去京城就好了。
  不过这种事,大约是不可能发生的。
  毕竟江娘子在这里,小郎君肯定是哪里都不肯去的。
  长吁短叹了半晌,荀元柏也没忘记问一问宋景韫,“小郎君,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跟我说啊。”
  毕竟是气运超强小郎君,他若是有话说上几句,那他一定受益许久呢。
  “嗯……”宋景韫想了一会儿,“荀夫子一路顺风。”
  荀元柏,“……”
  这话说的当真十分客套。
  不过既然小郎君都说了,那他这一路肯定也会十分顺遂的,也算是对他的一种祝福吧。
  “还有别的吗?”荀元柏有些不死心的追问。
  宋景韫想了一会儿,“往后得了空,常来家里坐坐?”
  “还有别的……吗?”
  宋景韫再次认真想了一会儿,“若是下次荀夫子是直接从京城过来的,可否带些京城的小吃或者零嘴回来?”
  “还……有别的吗?”
  宋景韫看着荀元柏这一双眼睛中透出的晶亮的光,恨不得要从他这里挖到什么宝藏一般,后脊梁竟是有些发凉,只缩了缩脖子,“不带也行……”
  荀元柏,“!!!”
  大约是他不配得到小郎君的祝福和指点!
  收拾了一下稀碎一地的心,荀元柏坐上了车,带着一堆刘氏让他带着路上吃的油酥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