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现在好了,好人都让姓姓的当了不说,首功还是姓贺的。他们最后就是同意了,没人反对,九皇叔也只会记得第一个开口的。
真的是,好气呀!
为了在九皇叔面前表现,连子孙后代都坑,这姓贺的也不怕被子孙后代撅坟挖墓。
六部尚书气得牙痒痒,偏偏当着九皇叔的面,他们也不能说什么,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看着贺相与九皇叔一来一回的完善、细化考核要求。
好几次,吏部尚书都想打断贺相的话:你不是说要求太细、太明白,会让人传钻空子吗?怎么你提的要求,比九皇叔给出来的还细?
最主要,那些九皇叔都不知道的官场潜规则,你居然主动提出来、堵上漏洞,你这是不想给底下的官员,不给后代子孙活路吗?
再想到,这些被贺相与九皇叔完善的考核细则,最后要由吏部公布出去,由吏部来背这个锅,吏部尚书就恨自己身体太好,居然没有晕死过去。
这样晕死过去了,是不是这事就跟他无关了?
吏部尚书悲伤的无法自己,他悄悄给身侧的礼部、兵部尚书使眼色,示意他们说一点什么,为大家争取一点活路,可是……
兵部尚书与礼部尚书像是约好了一样,齐齐避开吏部尚书的目光,一脸端正地坐着,十分的认真聆听,好像完全没有看到吏部尚书的小动作一样。
吏部尚书气极,使了几次眼色都不管用后,气哼哼地摆烂了。
大家都是在朝为官的,大家也都有子侄在朝廷为官。这官员考核准则一出,倒霉的又不是他一个人,这些人不管,他也不管。
反正,休想让他当出头鸟。
至于背黑锅?
背就背,他们吏部还怕背黑锅嘛。
吏部尚书想开了,也不纠结了,打起精神,认真听贺相与九皇叔讨论,听着听着就忍不住开口,参与了进去:“王爷,相爷……对出生率不能这么笼统,民间有溺死女婴的……”
吏部尚书一开口,就提出了更多细节上的事情,都是九皇叔与贺相忽视了,却十分重要的细节。
毕竟,论对官员考核,吏部尚书才是专业的,地方官员的小手段、小心思,吏部尚书那都是门清。
“不错!”
“很好!”
“这条加进去。”
“就按尚书大人说的执行。”
对于吏部尚书抽出的细分,九皇叔也给予了高度赞扬,毫不吝啬地当众表现出,他对吏部尚书的满意。
九皇叔这一开口,吏部尚书就跟打了鸡血一样,说的更起劲了:“王爷,不同部门的官员,乃至南北不同区域,对官员的要求都有不同。吏部对官员的考核,不能用同一张表,这对一些地域乃至部门不公平。”
“依臣之见,这考核要求,最好是吏部出个大框架,而后由各部、各地郡守自查自报,我们吏部再按各部、各地域属性明细。”
吏部尚书一上头,就提出了更高的、更细化的要求。
当然,可操作性也更强。
礼部、兵部等五部的尚书人都傻了,他们看着吏部尚书,嘴巴大张,好半天都合不拢。
这人是不是有病呀?
九皇叔都没有说什么,要细分各部、划分区域考核,他怎么自己提了?
他刚刚不是要反对的吗?
这就是他的反对?
把他们拖进更深的坑的反对?
让他们先自己给自己上一套枷锁,再让九皇叔把这套枷锁捆得更紧?
吏部尚书他是不是有病呀!
礼部、兵部等五部尚书气得快要吐血,偏偏九皇叔甚是满意,一脸赞赏:“好,此举甚好!此事交给你去办,你可能办好?”
吏部尚书想也不想,就起身道:“臣,定不辱命!”
“本王等你的好消息。”九皇叔抬手示意吏部尚书免礼:“本王相信,大人定不会让本王失望!”
“请王爷放心,臣就是拼着这条命不要,也会将此事办好。”吏部尚书一时间,只觉得热血沸腾,恨不能为九皇叔肝脑涂地。
虽然,等到九皇叔提起,计划以科考的方式,向世家、寒门定向选拔一批官员去贫困县城为官时,吏部尚书冷静了下来,但……
吏部尚书看了贺相一眼,笑了笑:他不后悔,他也能理解贺相这老头,这么拼命地原因了。
九皇叔和这天下所有的君主都不一样,他是真心想要治理好这个天下,也是真心相信他们的能力,愿意把权利分给他们,而不是成天与臣子斗智斗勇、玩弄权术,以昭显自己威望与存在感的君主。
而正巧,他们这些老东西,也没有钩心斗角的心思,只想为天下百姓做一些,只想在史书上,留下一个美名。
他们这群老东西,能在将死之际,遇到一个有抱负、有野心,心中还有百姓的君主,实在是幸运。
当然,能遇到一个,把百姓放在心上的君主,也是这天下百姓的幸运。
他开始期待,天下一统后的盛世了。
……
第1119章 有了先例就会成为定例
就像苏云七说的那样,手下的人卷起来了,当主上的就轻松了。
贺相和吏部尚书开了头,逼得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尚书也不得不卷起来。
不卷不行,贺相和吏部尚书借着官员考核一事,在九皇叔面前落下了好印象,得了九皇叔的夸赞和交代的重任,只要他们不把差事办砸,未来肯定能得到九皇叔的重用,甚至有可能成为天下一统的开国大功臣。
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和刑部的尚书,虽然不想给自己挖坑,可也不想在九皇叔面前,留下一个无能、平庸的印象。
朝廷有本事的官员不多,但也不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要上位、想要取代他们的官员绝对够多。
远的不说,就说他们身后王子戎、宋宴四人,就在等他们年迈无能致仕,好接替他们的位置呢。
为了不被人取代,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的尚书,就不能什么都不做。
至少,他们要在九皇叔面前,留下一个能臣的印象。不然,九皇叔以为他们无能,日后他们就会被边缘化。
是以,哪怕再不情愿,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的尚书,也得认命地起身,表示会积极配合吏部尚书,制定各部对官员的考核细则,并且……
“王爷,我们礼部曾组织过学子科考。这次定向选拔官员的科考,臣恳请王爷,交给我们礼部来办。”为了力争表现,卷过其他人,礼部尚书也是拼了。
反对……
他也想反对。
像以前,各家自己推荐、举荐为官的方式多好呀。
虽说为了避亲,不能推荐、举荐自家子侄,可在朝为官的同僚,谁家没有几个年龄相仿的子侄呢。
我不能推荐、举荐自家的子侄,但我可以推同僚家的子侄。再请同僚推荐、举荐自家的子侄,彼此交换,皆大欢喜。
至于科考什么的?
他们倒不是觉得自家子侄无能,只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们家的子侄就是能考上,也不一定是考得最好的那个,能考到最好的官职。
推荐、举荐制就不一样了,只要他们还在位置上,但凡他们家孩子看上的官位,就不可能落到别人手上。
但是……
礼部尚书悄悄抬眸看了九皇叔一眼,认命地叹气。
九皇叔不是在跟他们商量,是在通知他们。
与其到最后被动接受,什么好处都捞不着,不如主动请命,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由自己来制定科考规则。如此,还能为自家孩子,争取一些隐性的好处。
“可!”礼部尚书主动领命,九皇叔自是不会为难。
至于礼部尚书的小心思?
九皇叔也不在意。
人非草木,怎么可能没有私心,没有私情。
老大人们兢兢业业为朝廷为差,他们的子孙后代享有一些优待也是应该的。
就是他,也愿意把好的官职,给自己的心腹。
他都有私心有私情,又怎么能要求百官没有一丝私心与私情呢。
私心、私情可以有,但一切都要在规则之内,不得破坏规则。
就像他带兵一样,手底下将领给自己看中的人,乃至家中孩子更多、更好的机会,但想要往上升,只看军功,不看出身。
同理,不管是礼部尚书,还是哪位老大人,他们可以给自家子侄机会,甚至把最好的机会给他们,九皇叔也是允许的。但机会给了,能不能抓住,那就要看个人本事了。
就像他会给王子戎、谢三、宋宴和顾随最好的机会。让他们跟在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大人身后学习,把他们派去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建功立业,但若是他们没有本事,握不住这些机会,他们想要晋升也不行。
还是那句话,机会可以给予,但想要晋升、想要身居高位,就得拿出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