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48节
“李将军尊贵。”
安禄山羨慕地说道。
实际上心里怕极了李瑄,堂堂首席宰相的亲信,一死一逐,让安禄山以为李瑄颇有算计。
他觉得李瑄是和李林甫一样阴险狡诈的人。
李瑄所受的恩宠,他看在眼里,所以在李瑄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得罪。
“我眼中不揉沙子,不论是谁犯法,我都会严惩不贷。如果我军中有人贪功冒进,我向圣人奏罚他!”
李瑄又莫名其妙地向安禄山说一句话。
安禄山必反!不存在什么逼不得已。
因为他得罪太子。
安禄山与李林甫不一样,同样是太子敌人,李林甫选择扳倒太子。
安禄山心知李隆基驾崩后,太子会杀死他,所以会酝酿造反之事。
就看他什么时候做好准备。
李瑄只是不想安禄山造反前那么放肆,去压榨当地的百姓。
“我和李将军一样,都是赏罚分明,忠心耿耿的人。”
安禄山皮笑肉不笑。他一直纳闷李瑄怎么会猜到他想要挑衅已经臣服的奚、契丹,去谋取边功。
难道他幕僚中有李瑄的人?
不行,回去一定要严查一番!
安禄山又昧着良心恭维李瑄几句,拜别离开。
李瑄刚回到府邸,奴仆通知李瑄说门下省的书令史李琚来拜见他。
李琚是李适之任宰相时的僚属,也曾经教导过李瑄的书法,使李瑄如今的书写有褚遂良的风范。
“拜见李将军……”
李琚入府后,见李瑄已经穿过仪门来迎接,故向李瑄一拜。
他身边还有一名穿着圆领袍,三十多岁的男子,看起来潇洒有风度,还有一种儒雅气息。
此人也微微向李瑄一礼。
“老师何必多礼呢!”
李瑄将李琚扶起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李琚教导过他一段时间书法,行礼就见外了。
“七郎,此是醴泉尉颜真卿,大儒颜之推的后代,开元二十二年进士……”
李琚向李瑄介绍身旁的男子。
本来之前约定和李瑄一起去拜访颜真卿。
短短两年,李瑄摇身一变,位极人臣,更是天下的大英雄。特别是长安这一代,妇孺皆知。
李瑄能行非常之事,又态度端谨学习书法,当初李琚就觉得李瑄必成大器,只是没想到会如此之快。
赫赫军功,引动着英雄气象。
没有人不服李瑄的地位。
“颜县尉,有失远迎,我早听老师提到你的大名,可惜事务繁忙,未能亲自拜访!”
李瑄向颜真卿拱手。
此时颜真卿,名气很一般,不仅仅是官场上,书法上也未至大成。
即便他的书法已算是登峰造极,但真正的颜体,是继往开来的大境界。
“不敢当此礼。李将军写下‘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时候,在下就景仰李将军的才华。今回长安探亲,是来打扰您了。”
颜真卿虽有气节,但更懂得尊卑。
以李瑄的身份,能说出这番话,让颜真卿深受感动。
醴泉就在长安西面咸阳隔壁,长安的诗文,很快就能传到醴泉,他见识到这少年才华,惊叹不已。
又因李瑄的无上军功,更觉得无双。
他也是诗人,但他感觉自己的诗差李瑄许多。
“两位快请前厅休息。”
李瑄笑了一声,将颜真卿和李琚请到宋国公府的正堂。
入府后,吩咐婢女上茶。
而颜真卿将背上的一宽书轴取出,呈给李瑄:“这是在下为李将军所写诗,请李将军过目。”
李瑄拱手后,接过书轴,并缓缓张开。
诗名《赠李将军》,是一首五古诗篇,共一百六十个字,描绘李瑄擒可汗、陷阵、征草原、箭术、万军斩将等等。
诗算是中等,赞美李瑄武功的诗,但李瑄惊叹的是颜真卿的字。
力透纸背的楷书,宽博恢宏,给李瑄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不愧是颜真卿,才三十多岁,就能写出这样的字。
“好字……好诗!”
李瑄连连赞扬。
这一手字太漂亮,个人风格突出,似是从字中,就能望见一个人的风骨,他什么时候能练出这么好的字啊!
不对!
文人登他门第,献上边塞诗篇,一般是要请入他的幕府之中。
难道颜真卿也想入边塞吗?
李瑄知道,颜真卿虽然现在只是小小的县尉,但由于在醴泉被百姓推崇,未来不久能当上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虽然品级不高,只有正八品上,但此官职位卑而权重,监察地方的时候太守、节度使也要笑脸相迎。
“对李将军来说,在下的诗为献丑之作,您的《塞下曲》《河陇曲》等,乃边塞诗中精品,在下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多呢!”
颜真卿向李瑄说道。
不是他班门弄斧,献诗是环谒的规矩。
“不必过谦。颜县尉的字我望尘莫及。”
李瑄还在盯着颜真卿的字看。
“尝在醴泉,见诸户被肆意征收租庸,身为县尉,又无可奈何。幸有李将军弹劾王鉷,使这种迹象停止,现百姓们都夸赞您,说您断案如神,铲除了罗希奭和王鉷这样的奸佞。”
颜真卿对于李瑄这一点非常敬佩。
虽然流传李瑄有“媚上”的举动,但李瑄从始至终,未以势欺人,也没传出浮夸之风。
反倒是能处置豪强,为天下铲除贪官酷吏。
咸阳原田猎的时候,李瑄能劝谏圣人,免除附近乡里百姓的赋税。
这样的行动,必是贤臣所为。
“没有什么断案如神,只有断案是否公正。”
李瑄一直坚信这个时代所谓的“悬案”,是王公贵族、权贵、官吏、豪强等对普通百姓的倾轧。
百姓只是无处申诉而已,让李瑄去郡县翻冤案、悬案,必然可以找到证据。
比如罗希奭陷害裴晃,漏洞百出。
若非李瑄,由李林甫遮蔽此案,哪怕裴宽拼了老命,也无法翻案。或许结局会比历史上更惨。
第157章 今后必为良相,又兼两使
李瑄与颜真卿、李琚相谈甚欢,一连四盏茶后,由李琚向李瑄说道:“清臣一直有从军报国的志愿,苦于无门路。不知七郎幕府是否缺少僚属,如果缺少,可以考核一下清臣,看看清臣是否可以胜任。”
清臣,是颜真卿的表字。
“我幕府新组不久,自缺贤才。请颜县令写一篇战报,让我一观……”
李瑄说着,模拟一场战争,让他根据环境、地理、战况写下来。
至于奇谋献策,多是临时发挥,李瑄从来不考那个。
更何况,李瑄对颜真卿颇为了解,他毕竟在安史之乱中,首唱大顺,带着士兵集结反抗,点燃河北的士气,使安禄山在河北非常难受。
军事才能上,颜真卿是不错的。
治理郡县,颜真卿也有一手,气节上在文臣中亦是少有。
颜真卿真要入他幕府,李瑄当然不会许一般的小职位。
他会调控幕职,李瑄河陇还有两个都虞候的位置。
李瑄将李广琛升迁到都虞候的位置,兼讨击副使,让颜真卿当河西行军判官。
行军判官最主要是掌握写战报的能力,至于安排后勤,安抚士兵,这种只能实地考察。
半个时辰左右,颜真卿就将战报写好,交给李瑄。
让颜真卿写战报,主要是想再欣赏一下颜真卿的正常行书。
颜真卿正常写文书,依然刚劲雄伟。
看书中内容,李瑄也频频点头。
“颜县尉有大才,如若不嫌弃,就来河西当个行军判官吧,我会为颜县令举荐一个正七品的职事官。”
李瑄欣赏完毕后,缓缓地向颜真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