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2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2节

  他希望这群老兄弟能给他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完善制度。
  找这些人问计,倒不是不信任陈景恪了。
  而是陈景恪自己的能力也有极限,军制二次改革就是证明。
  这已经是大明建立以来,第三次对军制动手了。
  建国二十二年,三改军制,这是什么概念?
  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频繁改动军制,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朱元璋希望的是,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尽可能改的完善一点,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动。
  但事实是,除了徐达发表了一些看法之外,其他人并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要说他们完全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毕竟身处高位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不自信,或许是因为怕担责任,或许是别的原因。
  使得他们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吧,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不发一言。
  朱元璋心下很是失望,将目光看向徐达和朱标,期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建议。
  然而两人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解决的办法。
  朱雄英察觉到了他的心情,安慰道:
  “皇爷爷不用着急,国之大事需要仔细思考,大家不可能这么快就有主意的。”
  “况且现在不是已经找出问题了吗,我们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就可以了。”
  “预备役我们已经准备去做了,到时候兵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轮换制度也不难,大不了照搬前朝,军中服役三年休息一年或者两年。”
  “只要五军都督府合理安排好轮换秩序,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至于退役制,其实也并不麻烦,我们只要了解哪些人需要退役就可以了。”
  “首先是老弱病残,其次是军中的滑头……”
  “退役之后也简单,让他们加入预备役就可以了。”
  听到最后这一句话,却让众人眼前一亮。
  退役后加入预备役?
  徐达忍不住赞道:“好,太孙此法太好了。”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士兵退役后,失去了约束会成为地方的隐患。”
  “让他们加入预备役,由地方预备役系统管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建议确实解决了退役兵的管理问题。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对于现代人来说,退役自动进入预备役,这不是常识吗。
  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常识是前人用无数时间摸索出来的。
  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指点点而已。
  如果以前没有退役加入预备役制度,又有多少人能凭空想到这一策略呢?
  被众人夸奖,朱雄英表现的非常谦虚,再次获得了众人的夸赞。
  陈景恪心中却不停地嘀咕,这家伙是真会装,心里不知道多得意呢。
  见孙子如此聪慧,朱元璋心里好受了许多。
  虽然咱有很多缺陷不足,可咱有好儿子和乖孙子啊。
  三代人一起努力,就不信治不好大明。
  他目光看向陈景恪。
  还有这个一肚子主意的谋士在。
  比起其他君主,咱的情况已经够好的了,还有什么可失望的呢。
  想到这里,他心情好转过来:
  “景恪,咱知道你向来走一步看五步,既然今日提出了这个问题,那肯定是有主意了。”
  “就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今日在座的都是大明中流砥柱,有他们帮你查漏补缺,这次定能制定拿出一个妥善的法子来。”
  众人都看向陈景恪,目光里充满了尊重。
  之前他们只听说过,国家大政方针皆出自陈景恪之手。
  但具体是怎么做的,外人就不知道了。
  今日终于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不是利用皇帝的宠信,也没有什么花言巧语。
  从历史的角度一点点剖析问题所在,言之有物,让人不得不信服。
  这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如果说以前他们还将陈景恪,视为可堪造就的晚辈,现在已经彻底将他当做同等级别的人对待了。
  陈景恪并没有发现众人目光的不同,见朱元璋将球踢给自己,毫不犹豫的就接住了:
  “我们借着方才魏国公的总结往下说……”
  “预备役我们就不说了,五军都督府已经有了策略,直接施行就可以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一下兵源的问题。”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在本就缺少劳动力的时期,又有多少人愿意当兵呢?”
  “光武帝也面临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接下来大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光武帝用流民囚犯充军、招募蛮夷雇佣军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后果方才咱们也说了,前车之鉴大明绝对不能再走他的老路。”
  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痞囚犯当兵,那肯定是练不出好兵的,还会败坏军队的声誉。
  见有人挑大梁,其他人也终于肯开口说出自己的建议了。
  汤和开口说道:“百姓不肯当兵,是嫌当兵地位太低粮饷太少,提高军队待遇定能有所改善。”
  这一点大家自然都认同,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提高福利待遇,再加上军功爵制,定然有大量梦想改变身份的百姓参军,用命去搏一个前程。
  傅有德有所思的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征兵制,每年从预备役中强制征募一部分人参军。”
  “只不过参军后不再给军士授田,而是支付军饷,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眼前一亮,蓝玉说道:“此法甚妙啊,如此就不用担心无人当兵的情况了。”
  冯胜提出了进一步的补充意见:“我以为征兵和募兵结合更好。”
  “肯定是自愿当兵的人战斗力更强,强制征召过来的,很可能会心存怨念。”
  “所以我们当以募兵为主,如果能募到足够的数量,那最好不过。”
  “如果募兵人数不够,再从预备役里强征一部分。”
  “而且强征的兵可以单独建军,去做一些守城之类任务。”
  “如此,就可以始终保证,大明有足够的军队,又不影响战斗力。”
  朱元璋忍住赞道:“好,好一个征募结合,宗异你给咱出了个好主意啊。”
  (这里应该用字的,表示亲近之意,但冯胜的字没有查到。)
  (他有个别名叫冯宗异,所以我就用了这个别名,大家不用较真。)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征募结合的方法,确实非常合适。
  “景恪,你觉得如何?”
  陈景恪也赞道:“宋国公所言与我不谋而合,征募结合确实是良策。”
  “兵源不足的时候,就征募结合,甚至直接转为征兵制。”
  “等将来大明人口多了,兵源充足了,就顺势转为募兵制。”
  “朝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转换征兵方式。”
  “这就免去了调整军制所带来的麻烦……此可为百年国策矣。”
  冯胜见他也支持,且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心中的担忧尽去。
  众人也纷纷出言,基本都是支持这个建议的。
  众人计长,不一会儿就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陈景恪看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众人,心中不禁想到,这些人果然是有想法的。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位置坐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会没有一点想法。
  以前只是出于某些顾虑不敢说罢了。
  今天有人挑大梁,他们才放下顾虑畅所欲言。
  朱元璋也是喜上眉梢,当即拍板:“好,以后征兵就用征募结合。”
  “具体如何实施,天德、宗异、惟学你们带领五军都督府的人,尽快拿出详细章程来。”
  几人连忙领命。
  有了良好的开头,众人也放下了心中顾虑,开始积极建言。
  轮换制都不用陈景恪开口,他们很快就拿出了成熟的方案。
  轮换分为两种,一种是边军和禁军轮换,还有一种是一定期限内回家过正常人的生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