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妾为后 第120节
那时候,陆家还没定下要皇后入宫为后的路子。
后来,在他十岁的一个冬日,遇到海浪,皇后为了救他,险些丧命,虽侥幸存活,但却今生再不能孕育。
皇后其实比他大两岁,那时候的她痛苦不已,他知道自己有错,发誓自己长大成人后会娶她为妻。
其实还是小孩子,是懵懂的,根本不懂将来,可他到底欠她一个承诺。
只是后来先帝龙体欠安,在他驾崩之前,镇安侯府将皇后送到了宫中,备位东宫,同时在帝王面前求得玉片。
玉片,那是先帝送给他的,是对他的弥补和愧疚。
后来他长大,心里纵然存了许多阴郁的念头,或者有些怨恨,可终究以为会慢慢走出去,但皇后却渐渐显出一些固执来。
他娶妻,她不要他碰。
他有了阿妩,她痛恨至极。
陆允鉴想着,甚至这或许无关情爱,毕竟她进宫为后时,自己也才十二岁,还只是孩子,又哪来的什么情爱。
她更多的是需要一个承诺。
当年她为了救他,失去了孕育可能,他答应了娶她,娶她的意思便是,这辈子和子嗣无缘了,他应该赔上自己的人生去陪她。
可偏偏她进宫了,进宫后,和景熙帝并不和睦,她也不可能为景熙帝生下什么子嗣,所以她觉得,她十二岁的那场付出没有收到回报,没有得到弥补,只她自己承担了。
于是她怨恨,便要把他拖下去。
对于这个,陆允鉴并没有什么怨言,他认了,他欠她的,应该偿还!
阿妩自然是无辜的。
为了自己的愧疚,为了平息皇后的怒意,也因为自己阴暗的心思,他献祭了阿妩。
因为自己不配,不配拥有自己心爱的人!
活该今生无望,活该绝望地活着,如此才能赎罪,才能勉强偿还些许。
只是……当知道阿妩竟然怀了景熙帝的子嗣,他的心再次痛起来。
如果之前,他还可以故作不在意。
阿妩是一个没有心的人,她便是和景熙帝有了男女事,心里也未必就有景熙帝,她无情无义,没心没肺。
他总是下意识认为,她哪怕有了别的男人,自己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可现在,她要为别的男人生儿育女了。
这意味着什么——
陆允鉴没办法细想,细想之下,痛彻心扉。
这意味着别的男人曾在夜晚一次次地疼爱她,占有她,曾经将肾精置入她的体内,然后在她体内生根发芽,孕育出一个胎儿来!
本来她应该是他的,完全归他,可现在,她属于别人了。
而想到那个男人是景熙帝,他既嫉妒又心痛!
他脑中竟浮现出昔日阿妩的言语:“别人比你大,比你强,从你这里离开,我才知道天地广阔,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
所以……是景熙帝吗?
扭曲而无法言喻的痛苦骤然袭击而来,如同一把尖锐的刀狠狠地戳入他的心口,他挺拔的身子颤抖起来,袖下的手也不自觉攥紧了。
他无法控制自己,不断地回想着纤弱的阿妩,娇嫩的阿妩,回想着她被景熙帝欺凌的情景。
所以那个天赋异禀的男人,将抹去自己昔日的痕迹,也抹去自己留给阿妩的记忆,彻底充分地拥有她。
陆允鉴恨恨地想,阿妩如今必是激动雀跃,满心甜蜜,她盼着生下那个男人的子嗣,因为那个男人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她将全身心地攀附着那位帝王。
他又想起往日,其实他们也曾有过甜蜜,可是她却抛弃了自己,为了昔日的青梅竹马,要抛弃自己,他恨极了,不敢相信她怎么能如此无情。
他一直痴心妄想,觉得她会喜欢上,可她没有!
那时候他太过痛苦,心头压抑,前不得后不得,无处宣泄。
他颤抖地想,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会恨到失去理智,甚至答应了皇后的计划。
结果一步错,步步错,事到如今,他已经无可挽回。
自己会被她彻底遗忘,在她心里甚至留不下任何痕迹。
他失魂落魄地看着远处的云霞,麻木地站在宫墙下,眼神空洞,连挪动一步的力气都没有了。
从未有这么一刻,陆允鉴觉得,自己彻彻底底失去阿妩了。
第67章 晋升
正月十三那日, 按照惯例是御笔赐福日,这一日,帝王要开笔亲自书写福字笺, 写过后会赐给王公贵族, 那些王公贵族自然一个个都恭敬地捧着, 感恩戴德。
阿妩听着便觉同情:“那你得写多少福帖呢,岂不是手都要累疼了!”
景熙帝对着铜镜亲自整理了冠服:“习惯了就好, 你以为当皇帝那么容易?”
阿妩:“……我之前以为当皇帝只需要威风八面呢。”
如今景熙帝时常歇在她这里, 她每每看着, 自然也意识到,当皇帝不容易,这是一个辛苦活。
景熙帝淡看了她一眼:“一个渔民若是打不到鱼,一家子饿肚子。”
阿妩:“一个皇帝如果干不好皇帝, 全天下人遭殃?”
景熙帝:“对。”
他淡然一笑:“所以朕的每一道御旨, 都是思虑斟酌再三, 从来不敢轻易懈怠。”
阿妩却想起许多事, 比如自己的阿爹, 原本是儒生, 却因为海寇案牵连, 再不能走科举之路了。
景熙帝看着铜镜的她:“在想什么?”
阿妩一怔, 便把事情说了。
景熙帝略一沉吟:“就令尊而言, 他或许委屈,但就此案主审来说, 并没有任何错处。”
阿妩疑惑地看他。
景熙帝道:“先帝时, 番邦岛国战败的勋贵带领着武士浪人来到东海沿岸,走私抢劫,成为如今海寇的一部分, 这些海寇和内陆贼寇勾结,不断骚扰沿海,并抢劫商船,先帝为了保护沿海百姓,也防止居民和海寇贼寇勾结,才下了禁海令。”
原本这是好意,只是这却导致出海捕鱼以及海上贸易的不便,由此使得一些靠海吃海的沿海百姓失去生计,铤而走险,不顾禁令进行走私买卖,甚至开始和海寇勾结,利用当地的百姓将那些走私品运入大晖牟取暴利。
沿海居民中或多或少都有参与其中,慢慢地便形成风俗,遇官军则称捕鱼,遇番贼则同为寇。
景熙帝执掌朝政后,改变了沿海之策,放开海禁,允许正常海上贸易,不过即使如此,这里面依然有些黑不黑白不白的地带。
他为了彻底斩断海寇的退路,才派了钦差大臣前往严查,沿海百姓牵连者众多,不过鉴于以往缘由,情有可原,并无惩戒,只是但凡有所涉及者,除去功名。
这于大部分来说无关痛痒,算是逃过一劫,大家感恩戴德,但是阿妩的父亲已经考取秀才了,这于他来说便是断绝了科举之路,从此功名无望了,自然痛心疾首,迫不得已走上航海商路。
这件事发生时,阿妩也才七八岁,并不知确切,如今听景熙帝细细道来,给她讲其中缘由,阿妩恍然,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只是……终究不甘心,觉得自己不走运吧。
景熙帝:“令尊多大年纪,是哪一年的秀才?”
阿妩:“阿爹今年三十有八,他中秀才是景熙二年,便是我出生那一年,对我们家是双喜临门。”
景熙帝略想了想,他登基第二年改年号,景熙二年,那时候他登基三年,还不满十七岁,终于彻底把控了朝政大权,正是沉溺政务时,这时候,在遥远的东海,有一个过了弱冠的青年人考中秀才,并且喜得千金,阿妩出生了。
他便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道:“那令尊一定读过朕的御书。”
他曾专门为天下学子写过一封御书,当时传抄甚广,哪怕远在东海之滨,这位中了秀才的阿妩父亲也应该读过。
那位秀才一定不知道,有一日,他身边哇哇啼哭的女儿会长大成人,会漂泊至皇都,会伴圣驾。
阿妩惊讶:“啊?那我不知道了。”
她去哪儿知道啊,她爹弃儒从商后,再也不提过去的事了。
之后她虽也识字,读了三字经千字文之流,可父亲只说不必多读,学多了没用。
想起这些,她叹息了声:“其实阿爹……据说可是才华横溢,闻名乡里,我娘说的。”
景熙帝闻听,轻轻挑眉:“是吗?”
阿妩对于他这声下意识的疑惑有些不满,她觉得他看轻了自己阿爹。
她便嘟哝着说:“我虽然没什么学识,但是我爹不一样,我娘就是因为我爹学识渊博才嫁给他的!”
景熙帝对此赞同:“令尊身处边远之地,竟能考取功名,自是满腹才华。”
然而他的夸赞在阿妩听来依然有些轻描淡写,她敬仰的阿爹,喜爱的阿爹,在他口中,也只是一个“边远之地考取秀才的书生”。
阿妩:“我记得有个说法叫天子门生,那是什么意思?”
景熙帝:“会试通过者,为贡士,会参与殿试,殿试之上,朕会亲自出题考验学子,凡被朕选为三甲者,为朕的门生,便称天子门生。”
天子门生自然是一生的荣光,凡被他选用者,会进入翰林院备职,前途远大。
阿妩想了想最近所学,便明白了。
科举之路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景熙帝亲自考取学子是殿试,而自己阿爹通过考试是院试,距离殿试还十万八千里。
所以在景熙帝心里,区区一秀才,再有才华,也不过尔尔,殿试时他曾考取的那些,比自己父亲怕不是年轻有为了多少倍。
她不高兴地哼了声:“我阿爹必是被耽误了!”
景熙帝看她不快,忙行至榻边,揽住她,温声哄着道:“能教导出阿妩这样钟灵毓秀的小娘子,阿妩的阿爹必怀鸿才伟略,为世情所累,以至于不曾一展抱负,怪朕,不能精择贤良,错失大才。”
阿妩还是不痛快,扁着唇,不言语。
景熙帝哪里舍得让她有半分不痛快,只能又哄着道:“哪一日他老人家归来,若愿意,可酌情开恩,重回书院参加乡试。”
这自然是格外开恩了,不过阿妩想想,考了乡试考会试,祖宗坟头长草,有机会殿试,好了,跪在那里三呼万岁,天子隆恩,收他当门生了。
她爹,当他的门生?
呵呵。
阿妩:“谁稀罕!我阿爹才不稀罕!”
这话但凡换一个人说那都是死罪,不过景熙帝知道自己不能计较。
枕边人,年纪又比自己小,说了什么不周全的,只能怪自己没好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