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宴明婉在心里竖起大拇指,不愧是刘彻,很明白自己的身份优势在哪儿,激发民族主义情绪这一套在古代用来又是屡试不爽。
  毕竟就古人生活的环境而言,压根没接受过多少爱与和平的国际理念熏陶,夷族未来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点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天方夜谭。
  刘彻话落,卫青伸手换了一张地图,图画栩栩如生,画师用高超的技艺一比一复刻了曾经见过的场景,还用涂料给画面上了色。
  映入眼帘的为一个巨大银矿,深不见底,仿佛通往另一世界。
  石缝隙中镶嵌着各色各样的矿石,密密麻麻,有的形状如拳头,有的庞大到像座小山。
  “这是我大汉朝最大的矿坑,白银、金子、铜矿、水锡.....数不胜数,”刘彻道:“炼武器、造火药、入药、做科学实验,用途诸多且效果上佳,只要愿意帮助朕,这里的矿石你们想要多少便带走多少,还有大将军的这份矿物图也一同倾情赠送!”
  宴明婉瞪大眼睛:好家伙,转手卖她的图!
  刘猪猪你无耻。
  与此同时,外界的刘邦看向桌面上,某张他用一个香炉从宴明婉那里收来银矿图。
  是他的眼睛出问题了吗,怎么两张长得一模一样?
  “朕讲完了,下一位....”刘彻停顿片刻,目光掠过嬴政,看向了他身旁的朱翊钧。
  秦始皇实力强横,以防自己翻车,还是选择小昏君保险点。
  “万历。”
  突然被叫到名字,朱翊钧肩膀一抖,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
  “你!”没带这么玩儿的,出场顺序不是自愿决定吗?
  朱翊钧揪着张居正衣摆重新坐稳,吞了吞口水,拿出老师早早为他准备好的稿子,一板一眼地念道:
  “夫修路一事,具有重要意义,为历代所重,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繁荣。
  华夏地域广袤,物产丰饶,赖道路以通四方,贤能之士循道传播文明,然而山川河岳之阻,常碍往来交通,故修路实为打破地域之限,促人员之迁徙、文化之交融、贸易之便利的佳举。
  如此财货流通,可刺激诸业经济发展,且道路既修,交通改善,必引外地投资,地方经济可得振兴,百姓的特产可速售他乡。
  此为民生之举,万民之福也。”
  “在工匠的努力下,我朝已试验出了一种名为水泥的材料,成本低,效果佳,修建速度快,可迅速修遍全国。我明朝现诚挚邀请各位科学人士帮忙构建修路方案,为表诚意,我朝愿赠与大家这为水泥的造路新技术。”
  “.......”
  刘邦再次低头,古怪地看向桌面上的另一本书册《水泥制作法》,第一页有他专门画出的笔记,六个大字——【想要富,先修路。】
  ....开什么玩笑,他才应该去参加这次试炼吧!
  这时,一只修长的手掌入镜,将一张小纸条递至朱翊钧面前。
  “哦,还有.....”朱翊钧看着字条念道:“我朝有保存完好的西洋航海图,为永乐年三保太监下西洋航路的记录,共录有二十页航海地图,一百零九条大海航线,若有像成祖他老人家一样志向的贵人,我明朝愿奉上此物,协助您完成梦想。”
  霍!
  刘彻和嬴政不约而同的看向朱棣。
  朱棣气笑了:你小子,占你老祖宗的便宜?
  第85章 墨家试炼3崇拜的历史伟人就站在他们……
  试炼者们不约而同有些心动。
  朱棣不服气,举手喊道:“我这里也有下西洋的航海图,一手资料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宴明婉:“其它选手发言,禁止插话。”
  朱棣身体一僵。
  宴明婉平等地警告所有人,刘彻反而心气顺了,右边唇角上扬,流露出几分幸灾乐祸。
  朱翊钧结束完演讲,自觉讲得还不错,这不,连老祖宗都被他刺激到了,于是有些放松下来,懒散地靠在龙椅上。
  镜头内,绣着仙鹤的官服袍角动了动。
  朱翊钧心里一突,立即坐正身体,目不斜视地注视前方,端的一副威严帝态,好像方才那翘腿的人不是他。
  朱棣看得清楚,在心里摇了摇头:“受臣子钳制,毫无一点帝王威严。”
  他真是老糊涂了,跟这样的小鬼计较干什么?
  真正的大敌在后头。
  朱棣望向屏幕对面,道:“我们讲完了,轮到你了,秦始皇。”
  嬴政一直安静地坐在龙椅上,听到朱棣的话,淡淡撩起眼皮。
  “朕的计策有三条。”
  这么多?
  刘彻和朱翊钧悄悄竖起耳朵。
  “一策强军事。对外兴修长城,以其为国家屏障。强兵健民,北御匈奴,南征百越,设象郡统辖此地。
  二策务民生。力推种植业发展,确保百姓吃穿保暖,各郡省设农业部,助百姓勤事生产,俾民殷而国富。
  最后一策,关乎文化一统。车同轨以利交通,书同文以通思想,各郡兴建学堂,培育贤才以备科举,为国家兴盛储养栋梁之材。”
  静。
  寂静。
  空气一阵死寂。
  其他三位皇帝陷入了沉默,朱棣投来古怪的目光。
  秦始皇要跳过军功制,荐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直接一步到位,实行他们明朝的科举考试?
  这其中要遭到多大阻力,朱棣本人都不敢想象,还是说对方已经解决了朝中的反对声音,如果是那样,那就太.....
  “啧。”
  朱棣舔了舔腮帮,心底有些佩服对手的魄力。
  嬴政继续道:“作为交易,朕会送出部分医家试炼中带回的高产良种。”
  试炼者们闻言,不禁心神一荡。
  高产,有多高产?
  始皇帝从末日世界带回来的良种,能在那般恶劣的环境里养活中央基地数百万人口,想必栽种在他们的世界里,产出一定非常丰厚吧?
  唐朝。
  李世民收回观看天幕的视线,落到一旁的女子身上。
  “科举糊名一事,就交给你去办了。”
  “诺。”武媚娘回答。
  李世民目光复杂地看向武媚娘。
  那日武媚娘主动找到他,说想担任朝中女官,做他手下的一把利剑来博取一条生路,并说若他不放心,可饮用断绝生育的汤药,从此不再诞育子嗣。
  李世民听了这番话,如何想法无人得知,他问武媚娘,长孙皇后知道这件事吗,武媚娘说,娘娘知道。
  李世民闭上了眼睛,让武媚娘回去。
  等到第三日,门下省下达一道诏令,封改名为武照的武媚娘为吏部员外,掌管考功司,负责今年科举考试的糊名事宜。
  毫无疑问,这道诏令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几位御史包括魏征在内,怒喷李世民此举离谱,若是李世民封一般的女子做官,他们可能还没这么大的反应,但武媚娘是何等人物?将来篡了李唐江山的女帝!
  有些人心想武媚娘莫不是会妖术,迷惑了两代李家父子,魏征连着李治也没放过,骂他不似人子,撬他父皇的墙角,被一女人迷得找不着北。
  莫名躺枪的李治:......
  他人都没娶进大门,这流程也走得太快了吧,父皇也是,怎么想到让媚娘做女官——
  李治真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还没转正,媚娘就爬上女宰相的位置,官位比他还高了。
  如今,民间都知晓上头出了位女官,是天幕预言过的未来女帝,但人们不太明白,为啥对方放着好端端的皇帝不做,当官去了。
  尤其是底层老百姓,他们疑惑不解:“只听说过男子当官的道理,没听说女子也能做官呀。”
  “村长您的意思是,以后女娃娃也能立户,传宗接代了?”
  村长:“是啊,知县老爷专门派人下来与我说了,你们记住,不能再乱扔女娃了,扔了被发现是要坐牢的!”
  村民们对视一眼,心虚地讪笑:“村长说笑了.....俺家对孩子一视同仁,怎么会干出那种遭雷劈的龌龊事。”“就是,就是,闺女可乖可孝顺了,俺娘子想生一个疼都来不及。”
  村长不可置否:“回去好好教导你们家闺女,养好了,说不定将来有机会飞黄腾达,光耀宗族!”
  村民们兴奋应是,一边交头接耳,讨论起天幕上秦始皇说的民生策略。
  吃穿保暖,对他们来说真是个美好的词汇,如糖浆般吸引人。
  村民们对秦始皇的好感瞬间就上来了。“秦朝皇帝也不像村里老秀才说的那么残暴嘛。”
  能让他们吃饱饭,就是世间最大的好人!
  宴明婉无声微笑。
  政哥变了,不像历史上一昧推着国家机器疯狂运转,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古代统治者愿意俯首去看作为养料被压榨的最底层,如此,她的口水也不算是白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