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徐复祯回头一看,扶她的人竟是秦萧。
  而她此刻扭伤了脚,任是再讨厌他,也不得不虚扶着他才能站稳,那依偎的姿态看上去就分外亲密。而霍巡就站在一边冷眼看着,这使她更感到双重的难受。
  殿台上的彭相已经被制住,太后唤人过来将他及涉案的官员押入诏狱,由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共同主审这桩案件。
  彭相的倒台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由这桩案件牵扯出他许多罪状,又牵连到许多旧党官员,朝里开始了一轮大清洗。
  周家虽恼怒徐复祯自作主张,然而为避免成王坐大,他们也只得帮着她把常泓扶起来。
  常泓因检举彭相有功,在朝堂和士林中声名大盛。如今又有了太后的支持,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因这桩震动朝野的舞弊案,四月的殿试草草结束。朝廷了结舞弊案后,又忙着清算彭相的党羽,建兴二年的夏天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
  如今相位空缺,由副相程智顶上了。因此空缺出来的参知政事,却成了太后和成王的必争之位。
  不必说,成王肯定要让霍巡当这个参知政事。
  可是徐复祯要让常泓来当。他当上副相,新党的主张便不必依附成王,那些人自然也成为她的人了。
  在舞弊案中她能占得先机是因为利用了彭相的信任,然而这次的副相之争,却是实打实的对决,没有讨巧可言。
  她知道这回霍
  巡不会再让她了,因此更是卯足了劲要拿下这一城。
  论功勋和官阶,霍巡都要高于常泓;然而常泓如今有新党和士族的拥戴,又有太后的支持,未必不能与之一战。
  小皇帝却悄悄对她说:“女史,朕想让少师当副相。”
  徐复祯气得牙痒痒。少师少师,少师如今在对面打你呢!
  她哄小皇帝:“少师当了副相,更没空来给皇上讲书了!”
  小皇帝听了只好作罢。
  徐复祯这些日子绞尽脑汁地为常泓谋划,生怕他拿不到参知政事的位置,没想到等来的却是霍巡自请外放西川路转运使的奏折。
  徐复祯一下子呆住了。
  这纸奏折,让她这些天的努力好像一拳打到了空气里。她卯足了劲跟他作对,她的爱与恨,原来他通通没放在眼里,一心只想着远远地避开她。
  徐复祯立刻打回了这张奏折。
  然而太后罕见地跟她唱了反调,准了他的奏请。
  如今谁都知道成王最倚重的就是霍巡。让他外任就是调虎离山,副相自然也就落到了常泓头上。这样的好事太后自然不会犯糊涂。
  徐复祯何尝不知?然而她心里是一千个不愿意放他走,哪怕是让出副相的位置给他。
  她知道西川路如今很不太平。
  西川路紧邻着西羌,自平贞朝跟西羌打过一仗后,已和平了十几年。然而一个月前老西羌王身故,如今西羌正逢内乱,扰得西川路也不得安宁。
  这几个月来,她虽然一直和他冷战着,可每日上朝都能见到他,反而并没有很真切的失去他的感觉。
  她乐于在朝堂上给他添堵,乐于从蛛丝马迹中找到他在关心她的证据。她觉得总有一天他会后悔,重新回到她的身边。
  直到他要去西川路——她彻底慌了神。既担心他是真的放弃她了,又担心他在蜀中会遭遇什么不测。
  可太后已经准了他的奏请,她要挽留就只能亲自去找他了。时隔数月,徐复祯重新踏进霍府,并在书房堵到了他。
  她怒气冲冲地质问:“为什么要自请外放?”
  霍巡看着她的怒容,平静地说道:“西羌如今正内战,王爷怕蜀中生乱,命我回去镇守。”
  她不甘心地问道:“别人守不了吗?”
  霍巡抬眸看她:“蜀中势力很复杂,你是知道的。”
  徐复祯没来由地替他委屈:“那么复杂,成王为什么不亲自回去?有危险就让你上!”
  她越想越不平,上前去拽他的衣袖:“我不同意你去!”
  “你不要这么意气用事。”霍巡慢慢拂开她的手。
  “我不许你去蜀中。”徐复祯倔强地看着他。
  “你管不着我。”
  “好,好。”徐复祯苍白着脸后退了两步,不甘地给他下最后通牒,“你敢去蜀中,我们就分开,你自己在那里娶妻生子,永远不要回京见我!”
  “不要说气话。”他脸色沉了几分。
  “我没说气话。”徐复祯扬眉看他,红着眼圈道,“反正你不在乎我的想法。我管不着你,那我不要你了总行吧!”
  她说着心中郁忿难当,抬手扫落了他桌案上的书页纸张。
  霍巡只是定定地看着一地的狼藉。
  她讨厌他这副不为所动的样子,好像她一个人在演独角戏,而他是冷漠的观众,居高临下地看她无理取闹。
  “我一直在为我们的未来努力。”她哽咽着说道,“自从在飞云阁那晚跟你和好后,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你。你可以说我冲动,说我莽撞,可我也只是想快点独立起来,我想保护你。”
  霍巡的目光一寸一寸地扫过她的脸,终是叹息道:“如果你做事的精神支柱是为了某个人,那不管你站到多高,一旦那个人抽身离开,你都会跌得很惨,明白吗?”
  “我当然知道!”徐复祯立刻说道,“我当初进宫的时候就知道了。可是你不肯放过我,非要挤进我心里,我拒绝过你的,是你一直缠着我,现在又怪我太重情重义是么?”
  “如果这可以让你长点教训,那也算我对你亏欠之下的一点弥补吧。”霍巡轻叹了一口气,“从前那次是你负我,这次是我负你。我们两不相欠了。”
  “你说什么?”徐复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蜀中我一定要去。”他缓缓说道,“分开就分开吧。”
  徐复祯一巴掌打在他脸上。
  第126章
  其时已经是七月流火的夏末,参知政事与西川转运使的任书同时下来。
  常泓此番高升,在天香楼设宴请客。席间的新党官员,皆因徐复祯的有意提拔或多或少升了官,少不得奉她为上宾。
  有人说起这个副相的来之不易,恭维她手段了得,徐复祯只勉强一笑。
  彭相倒台了,她的人也扶起来了。清算旧党腾出来的位置,成王和她的人各分一半,算下来是平分秋色;然而成王的得力干将外派出京,因此这场政斗应该是她占了上风。
  可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
  常泓请客这日下了场薄雨,空气里氤氲着烟濛的微凉。徐复祯推了窗往外看,楼下有一株月桂树,被细雨冲刷过的枝叶越发显出翠浓碧荫。
  她想起去年中秋夜,霍巡就是站在这株桂树下面与人闲谈,正好被她在楼上瞧见。那时她大病初愈,很多事情都没想起来,一门心思地在琢磨他到底喜不喜欢她。
  那时候多好啊,没有闲事挂心头,连烦恼都是这样纯粹的少女心思。
  她微微笑了一下,神思飘回席间的觥筹交错里,渐渐有一丝恍惚:她为什么会跟这些人坐在这里呢?
  她起先决意进宫,只不过是为了自保,让别人都再伤害不了她。谁知进了宫却发现站得越高,身
  边的危险就越多,就需要爬得更高,如此循环往复。
  她只能身不由己地往前走。后来霍巡又回到身边,她的行事便多了一重目标,要为他们的未来扫清障碍。
  现在他突然抽身离去,她反而剩下一片茫然,有些不知该何去何从了。
  席间的新党官员正在慷慨激昂地讨论新政的事。如今旧党元气大伤,新政该可以顺利推行了。
  众人说起此事来皆是春风满面,盛安帝在位十年间横征暴敛遗下来的问题,总算在他们手上得以解决,届时史书少不得写他们一笔。
  徐复祯看着他们志得意满的笑容,那神气里颇带着些壮志得酬的快意。
  她忽然感到惭愧。
  这些人高位者如常泓,低位者不过七八品的官阶,尚且想着如何经世济民;而她身居高位,却没什么政治抱负,只是还有点良知,因此也算做过几件惠及社稷的实事。
  *
  新政顺利地在七月推行了下去。然而不待徐复祯松口气,她最担忧的事情就发生了:新的西羌王登基后为了立威,竟然举兵进犯西川。
  年初虽然在河东取得了一场大捷,可那是举国之力打的一场仗。如今兵力空虚、军备不足,西川注定要有一场苦战了。
  徐复祯除了给足军费外没有别的办法。
  新上任的程相见风使舵,归依到了成王麾下。而成王比任何人都紧张西川路,因此国库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投进了西川,由如今的转运使霍巡用以调配粮草物资。
  西川路的战报一日日地送进京,几乎都是败讯。
  徐复祯一想起霍巡当初要去蜀中那决绝的样子,心里便恨恨地想:干脆死在那里算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