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康熙正准备向皇太后解释,却只见皇太后笑容满面,全没有被宜妃横插手的愤怒,作为和朝臣斗过无数心眼的帝王,康熙略一思索,便明了,宜妃的这番话,却正好合了皇太后的心意。
  皇太后居然同意胤祺娶林家女!这确实出乎康熙的意料,早在姑苏之时,康熙隐约觉着皇太后对林家女颇为青睐,但这份青睐,康熙并未在意,反正胤祺迟早会封亲王,按着分例可以有两个侧福晋,到时候让林家女当侧福晋,也不算辱没了她。
  但皇太后默认宜妃的说法,让胤祺和林家姑娘自小培养感情,这可不是未来侧福晋的待遇。若胤祺有个青梅竹马侧福晋,日后再迎娶蒙古格格,那可不是结亲,而是结仇了。
  为了让胤祺住到林海家,皇太后真是什么也顾不上了,康熙皱着眉陷入沉思,其他人亦没有多言,一时间,偌大的宁寿宫,只能听见压抑着的呼吸之声。
  林家姑娘确实不错,她当胤祺的嫡福晋,倒也不是不可以,但目前的问题在于,林如海正掌着扬州盐政,那甚至可以说掌着天下巨富之财,这个位置上的人,必须是纯臣,最好不能和阿哥有牵扯,当然,旗人数量少,多多少少会有些亲戚关系,但林海如若成为阿哥岳父,这份关系太亲近了,若还让他掌管盐政,康熙、太子晚上睡觉都得睡不着,就连大阿哥等其他皇子,心里也未必没有别的想法。
  总之,若是要满足皇太后和宜妃的心愿,就必须要将林海从扬州盐政的位置上撤下来。
  但,这位置让谁补上去呢。若放在一年前,康熙许是毫不犹豫地便让甄忠补上,然而在南巡途中,甄家将女儿送给太子,这事让康熙发觉,甄家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扬州盐政的缺,不能给他。
  “皇额娘,儿子尚需想想。”康熙犹豫许久,指甲在紫檀木茶几上敲除的声音一声比一声重,还是没有决断。
  皇太后立时急了,她在科尔沁也是个飒爽之人,多年的深宫生活一日日的磨灭着,但她骨子里那份执拗却没有消失。听着康熙的话,她一直慈爱的眼中射出锐利光泽,当即便要催着康熙给句准话。
  宜妃见着皇太后脸都憋红了,唯恐皇太后和康熙吵嚷起来,硬逼着康熙低头,对胤祺绝非好事,她对康熙更加了解,见他神色便知尚有空间,她连忙往前走一步,打破室内那令人窒息的沉默,皇太后见势也将话止住。
  宜妃水眸含情地看向康熙,柔声说道“万岁爷,我们娘儿俩就指望您了。”语气中是全然的依赖。
  “放心,胤祺是朕的儿子,朕不会亏待他。”最终,康熙还是只说了这句话,向宜妃使了个眼色,便从宁寿宫离开。
  宜妃暗暗咒骂一句,却只能按着康熙的意思,留在宁寿宫安抚皇太后。
  “宜妃,刚刚你为何打断我说话?”皇太后挥退伺候的宫人,声音低低的,好似怕其他人听着一般:“那个疯和尚说的话,难道你忘了吗?”
  “太后娘娘,”宜妃又从椅子上站起,扶着腰走到皇太后身旁,声音亦是低低的:“万岁爷会同意的。”
  皇太后定定地看向宜妃,好半晌轻轻点头:“你是胤祺的额娘,必不会害他,我再等几日。”
  “您放心。”宜妃攥着手,给皇太后定心丸,康熙临走前的那个眼神,这事基本就是十拿九稳了,只是不知道康熙出于何种考虑,才未立时定下。
  “行了,我这儿没事,胤祺还在你宫中,你快回去照顾胤祺。”心头事了,皇太后挥手让宜妃回宫。
  翊坤宫中正麻木地陪着胤禟玩的胤祺,完全不知道,他的婚事刚刚差点就被定了下来,成亲的对象还是那个世外仙姝。
  但,这也是迟早的事了。
  匆匆离开宁寿宫的康熙,坐在乾清宫的书房中,思索着是否让林海回京,若是林海回京,朝中大臣又有谁能担此重任。
  前朝关系牵牵绕绕,大臣之间姻亲密布,要找个林家这样亲缘稀少,关系干净之人,实在是难。
  要不,继续让林海在扬州盐政上,让他将女儿送进京中,找个林家人在京中照顾林氏女和胤祺,倒也不是不可以。
  想到这,康熙如释重负,打开摆在御案上,还没来得及看的奏折。
  第一封,便让康熙倒吸了口冷气,他之前的犹豫、斟酌倒好像成了笑话。
  无他,这明黄折子上,林海用工整的馆阁体,以夫人去世,他心甚悲,形销骨立以至于不能支撑公务为由,写下折子乞骸骨。
  “梁九功,给朕拟旨。”康熙咬着牙:“令林海入京。”
  第41章 进京
  京城的圣旨送到扬州城之时,贾敏的丧事已经办完,林府里满屋子的白幔撤去,满屋子的亲朋离开,贾敏的棺椁也送去了姑苏林家祖坟之中安葬,唯有贾府的管事还留在林家,并未离开。
  贾敏是贾母最心爱的女儿,听闻贾敏生病的消息,贾母不断地派人向扬州送药送大夫,奈何种种手段未能挽回贾敏的性命,她终究还是撒手人寰。
  贾母闻讯痛苦出声,当即便大病一场,若不是贾赦和贾政极力阻拦,她恨不得前往扬州奔丧,但就算贾母人没去,她也再三叮嘱贾府派去的管事,务必将贾敏留下的女儿接到京中贾家生活。
  然而林如海年过半百,膝下仅黛玉一女,对于要让黛玉远赴京中生活,他很是犹豫。此时世风认为,丧母长女不可娶,没有长辈的教养,女儿家管家理事、为人处世都没个样子。
  林如海思忖着他年岁已高,兼之与贾敏感情颇深,并无续娶打算,黛玉年纪又小,若没有女性长辈抚养,对她将来到底不好;但让林如海将黛玉送去贾府,他到底又舍不得,黛玉自小聪慧,他是将她当儿子养大的,对于黛玉的事情,从吃饭喝茶到读书习字,林如海全部亲力亲为,骤然说着要与女儿分离,他总觉着心中空荡荡的,如同心肠都被一刀刀的割着。
  “姑爷,老太太也是为了姑娘好,您便点头应了吧。”林之孝在扬州已经逗留数月,作为贾府管家,京中还有一大摊子事要去处理,却一直等不到林如海松口,他着急起来,苦口婆心地劝着:“恕老奴僭越,姑爷您就算不为了其他,光是为了姑娘的亲事,您也该将姑娘送进京,老太太说了,自小一道长大的情分,才叫深呢。”
  林之孝的暗示是贾母之意,心疼女儿早逝,外孙女无人照拂的贾母,将目光放在了贾家的宝贝疙瘩身上,她的宝玉衔玉而生,又是那等人才,配给黛玉也不算辱没了。但贾府中到底不止一个主子,其他主子的心思却未必如此,因此林之孝一直未将此事和林如海说破,只拿黛玉需要长辈教养说事,实在是被林如海逼急了,林之孝才一反沉默寡言模样,将贾母的心思显露。
  这番心思却让林如海悚然一惊。
  倘若贾敏之前没有和他提过癞头和尚的批命,林之孝这番话下来,真能让林如海狠下心将黛玉送去贾家。林家几代人都非长寿之相,在贾敏去世之后,林如海更是形销骨立,大病一场,也不知还有多少年岁,能护住黛玉几年。倘若将黛玉嫁回贾家,虽说那宝玉行事乖张,但看在贾敏的面子上,夫妻间就算不能琴瑟和鸣,也能保黛玉一世平安富贵。
  但癞头和尚那话一出,林如海已经知道,黛玉注定要嫁入皇家,贾母的这番心思,提都不能提,更别说还让黛玉和那宝玉培养感情了。
  “林管家慎言。”林如海当即便冷了脸:“老太太是最讲究规矩体统的一个人,怎么会无凭无据地让你说这种话,大家小姐、公子的名声何其重要,你再打着老太太的名头说这种不三不四的话,别怪我不念亲戚情分。”
  “姑爷息怒,是老奴糊涂了。”林之孝能当贾府的管事,察言观色能力一流,当即便听出林家姑爷不乐意让黛玉嫁入贾府,立时便认下是自己胡言乱语:“老奴实在是忧心老太太,自从我们家姑娘去了后,老太太都快哭瞎了双眼,日日难受,久未成眠,只想着还有林家姑娘,才能有些安慰,奴才实在太想让您家姑娘去京中,慰藉老太太的思女之情,说话没了分寸。”
  林如海的脸色更加难看,林之孝这番话说得谦卑,却是拿孝道在压着他,如若他咬死了不让黛玉入贾府,传出去他却多了一个不敬长辈的名声。
  但他都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怕这个吗,林如海暗自咬牙,正要直言拒绝时,京中的圣旨到了。
  两方交谈立时停止,林如海忙吩咐管家将将正门大开,置香案、贡品迎接圣旨,他则急忙换上朝服,大步走到香案前领旨。
  传旨太监从京中飞驰而来,圣旨很长,林如海跪在香案前,垂目听着,眼中只能见着太监暗红的袍角。
  “林大人,您接旨。”夏太监双手将圣旨捧着,恭敬地递上,林如海亦同样恭敬地接过,亲自摆在香案前供奉起来,然后才笑着说道:“夏公公一路辛苦,寒舍已经备下了酒菜,还能赏光,让我接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