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宁安:“她本来就是个糊涂人。”
完全不用她和小桔子动手做什么,刘三凤自己就能把日子过得一团糟。
9月1日,秦和钧回到学校读4年级,带着宁安一起。
秦和钧要带着一个五岁的小朋友一起上学,还不是单纯的让她陪读,而是想让她直接插班上四年级,学校就算同情他的遭遇,也不能任由他胡来。最后的决定就是,出一份摸底试卷,看看宁安的水平如何,大差不差的就让她通过,对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也算有个交代。
宁安虽然不怎么好学,但是她聪明啊,学习进度很快。
现在,就连秦渊知都不怎么监督她了,根本就没必要。他现在是宁安的玩伴,和她一起上树下河,玩的野着呢。
宁安顺利通过了学校做的摸底考试,各科成绩都是优秀。
学校很痛快的就给她办了入学手续,还特别叮嘱授课老师和班里的学生关照一下她。
秦渊知抱怨外孙子:“你去上学就去吧,还非得带着安安。我和你姥姥在家闲着无聊,也想让她在家陪我们呢,就被你给抢走了。”
秦和钧表示:“怎么会无聊呢,看书下棋练字画画,能做的事情多着呢,以前您和姥姥不就是这么过的吗,以后还是这样过啊。”
“你懂什么!以前干这些事习惯了,觉得没什么,挺好的。现在跟安安玩闹习惯了,猛然间她就离开了家,家里多冷清!对于我们这种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习惯了热闹,就不习惯冷清了。”
秦和钧说:“那您还是尽快习惯吧。就算安安今年不上学,过两年她还是一样得去上学,您还不是一样要习惯吗?晚习惯不如早习惯,您和姥姥加油吧,我相信你们。”
秦渊知:“……”
臭小子!
第269章
五零被抛弃的女儿(28)
庄清许和秦渊知持完全不同的态度,积极支持秦和钧带宁安去上学。
她跟秦渊知说:“人家青梅竹马,天天在一起也好培养感情,两个孩子也都高兴。你多大脸啊,还想让安安留家里陪你!”
秦渊知:“我也就是说说而已嘛,又没有真把她扣家里不让她出门。”
“你扣一个试试?”
秦渊知:“……”
不敢。
宁安跟秦和钧去上学的时候,他在家里跟老太太商量:“咱们俩年纪也不算太大,要不要琢磨琢磨,干点什么?”
老太太:“咱俩也六十多了,年轻的时候咱俩就不事生产,现在这把岁数了,能干什么呀?”
不是她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老秦,他们俩于谋生一道,就是两个眼高手低的废物点心。
秦渊知说:“年轻的时候不事生产,是因为世道不好,也是因为家底还算厚,现在世道还是变好了不少的,咱们家底也没剩什么了,要是不干点什么,以后和钧和安安怎么办?他们俩生了孩子怎么办?”
老太太:“……”
这事不提还好,一提就能吓人一跳。她想了想秦家从她公公到她大伯哥,再到他儿子,三代败家子的“光荣传统”,瞬间觉得破产这事近在眼前。
她公公当年是富甲一方的民族资本家,上个世纪末开始支持革命,大把大把的往外撒钱,临死还叮嘱大伯哥秦正谏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支持革命。
秦正谏是长子,为人也十分清正,最得老爷子喜爱和欣赏。
这家伙就更厉害了,他不光撒钱,还亲身上阵,然后年纪轻轻就死了,没娶媳妇没生孩子,家里的钱也花的差不多了。关键是吧,他的死,还挺让人唏嘘的。
他们那次行动理论上策划的挺好,但是真行动起来以后,各个环节都没做到位,有些人中途放弃了,有的人没有赶过来,互相之间根本衔接不上,大伯哥那只小队坚持到了最后,不怕死的向前冲,最终等来了安排好的内应。
但是呢,来救援他们的内应来的太着急了,忘了按约定佩戴白毛巾,结果他们这边的人一看,以为人家是敌军,掏枪就打,对方也不甘示弱,迅速回击,自己人就跟自己人干起来了,死了好多个,秦正谏就是其中之一。
早期的革命和起义很多这种情况,但大家还是前仆后继的往前冲。
她和丈夫俩人没什么追求,就拿着剩余的财产苟在这儿,虽然不复之前的风光,但家境也十分殷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
但是没想到,她儿子没见过祖父,没见过大伯,却自然而然的长成了他们的样子,亲身上战场不说,还把自己的那份家产捐的一干二净。
当然了,她和老头子也没好到哪儿去,去年年底,国家号召民众捐钱捐物支援前线,他们俩把当时手上有的钱财都捐了,希望这些东西能变成棉衣棉裤穿到他们儿子身上。
这么一想的话,好日子快到头了!
正则和文茵就挣点死工资,指望他们攒下家底是不可能的。她和老头的家底也快掏空了。
和钧虽然还有一些,但是他要上学、要结婚生孩子,哪儿不需要钱啊?
他们老两口年轻的时候过了好日子,正则和正方年轻的时候过得也还行,到了和钧这儿,条件就已经差多了。他们这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庄清许叹气:“咱们是得好好琢磨琢磨。现在和钧跟宁安的日子虽然算不上多好,但也还凑合着。别到了他们俩的孩子那一代,就只能吃糠咽菜了。那孩子也太可怜了。”
秦渊知:“……倒也没必要如此悲观。钱没了再赚嘛,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再说了,实在不行还可以不生,这样和钧跟宁安压力小,孩子也不用到这个世界上来吃苦。你看看正则和文茵,两个人没有孩子,他们什么时候操心过钱不够花的事?没有吧!”
庄清许:“……还是先想想干点什么吧。咱俩不光要给和钧攒聘礼,还得给安安攒嫁妆,就咱俩手上现在这点东西,都拿不出手。”
秦渊知:“……”
庄清许问他:“咱俩能干点什么呢?”
秦渊知想了想,说道:“去学校当老师?咱俩教个国文还是可以的吧?”
庄清许:“……”
可以是可以,但估计学校不会收吧?六十多了呢!再说了,当老师能挣几个钱啊?他们又不是为了赚几个钱养家糊口,而是为了赚多点钱发家致富!
老两口绞尽脑汁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
宁安跟秦和钧放学回家的时候,他们俩并排坐在院子里,都眉头紧锁,愁眉不展。
秦和钧问他们:“这是怎么了?出什么事了?仗不是还没打起来吗?”
舅舅和舅妈回到东南之后就写了信回来,一时半会还打不起来。再说了,一旦打起来,报纸上会有报道的。
庄清许看了他一眼,说道:“和钧呐,咱们家快要破产了。”
秦和钧:“……”
宁安问道:“遭贼了?被抢了?”
庄清许说:“没有啊。”
“那怎么会破产呢!我前两天刚清点完小金库,我富着呢!”
秦和钧给她看了他那份财产,还有不少,他们俩只要不是过度挥霍,只追求个衣食无忧,够花一辈子的。
“但是咱家没个进项,坐吃山空,早晚有花光的一天。”
秦和钧说:“花光之前,我就学会赚钱了。您甭操心这些事。现在有积蓄,有舅舅和舅妈,以后有我呢,哪儿就需要您操心这些了!”
姥姥姥爷身上的钱肯定还够他们花的,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俩人心里指不定想了些什么东西。
宁安附和道:“就是就是,哥哥会赚钱的。”
庄清许笑道:“你们以后会赚钱是你们的事,我和你姥爷也想做点什么,能为家里做点贡献,但是我俩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你们有什么主意吗?”
秦和钧:“……”
宁安:“……”
问一个10岁的孩子和一个5岁的孩子讨主意?
那她可就要瞎出主意了!
“办个大厂子!特别特别大的厂子。”
秦渊知:“……”
庄清许:“……”
秦和钧捏了捏她的脸颊,笑道:“别闹,姥姥姥爷年纪大了,哪有精力办什么大厂子。而且这两年的报纸上没少写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农村都在进行土地改革,地主、富农的地和房子都被均分了,你觉得这些事情只会在农村搞吗?”
秦渊知和庄清许听了这话陷入沉思。
对了,新政权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均贫富在农村搞了,后面就该轮到城市了。工厂不像土地,可以分给大家,那或许就会收归国家所有,盈利分给大家,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极有可能的。
如果只是收走厂子和家产还好,怕的是挨批,要被人揪出去承认错误、做检讨,那就糟糕了。
虽然有那个神秘的播音员到处插一脚,哪儿搞得过火了他就出来播报一番,及时揭露这些过火行为,同时揭穿有些人利用国家政策处理私人恩怨、公报私仇的恶行,督促政府对这些过火行为及时进行了制止和纠正,但是,也还是挺吓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