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她家老太太本来已经花白的头发都黑了。每天活蹦乱跳的,根本不像是个奔七十的老人。
  阿晏原来小病不断,一年还得生两三回需要住院治疗的大病,自从宁安来了,他一次病也没生过。
  原来她想着,儿子能平平安安的长大就好,现在,不但长大了,还长得特别优秀,初中跳一级,高中又跳一级,今年才15岁,已经上大一了。谁见了不称赞呢!
  这不是奇迹是什么?
  她一个不迷信的人现在都开始迷信了。
  老太太生怕别人来抢她家福星,人家问她头发是怎么养护的,她就说:“吃啥补啥,多吃点黑的。没有黑芝麻就吃黑豆也行。”
  她们这片的老太太,大家都经常兜里揣一把炒黑豆,头发变没变黑还不太能看得出来,有两个老太太差点崩掉牙倒是真的。
  给她婆婆吓了一跳,赶紧让人家想办法磨成粉泡着喝。
  她听说这事的时候差点笑疯了。
  就问老太太:“这方法要是不管用,您不怕人家来找您啊?”
  老太太笑嘻嘻:“至少没坏处。我还带着她们散步遛弯打太极,现在身体都好了不少,对我非常感激。”
  彭薇:“……”
  9岁的宁安,刚刚上小学三年级。
  她也不打算跳级,就按部就班的上学,尽享凡尔赛的乐趣。
  不用努力就能考第一。
  随便学学就是一百分。
  经常在少年儿童报、儿童画报上发表文章和美术作品,受邀参加市里的各种儿童活动,还接受记者采访,本人照片也上了报纸。
  所有同学对她,都是羡慕羡慕羡慕。老师就是表扬表扬表扬。
  宁安每天都是哈哈哈,她能从早笑到晚。
  热情活泼,朝气蓬勃。
  谁见了都喜欢。
  只有谢长德经常调侃她:“宝,你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会被人套麻袋的。太招人恨了。”
  老太太说:“不招人妒是庸才。”
  彭薇说:“嫉妒是一种丑陋的情绪,因为嫉妒而对别人动手,更是错上加错。”
  谢晏倒是没说什么,就是联络了周边和宁安在一个学校上学的邻居,送出一些小礼物,拜托大家照顾一下他妹妹。要是有人欺负宁安,一定要告诉他。
  他怕宁安报喜不报忧,受了委屈也不说。
  宁安对此深感无语。是因为这两年她不打架了,所以她哥已经忘了她有多厉害了吗?
  小桔子却将谢晏引为知己,都是同道中人。孩子就算再怎么厉害,家长哪有不担心的?
  第149章
  活在男主回忆里的炮灰工具人(17)
  这一世,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稳扎稳打,前景广阔,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一切都和剧情里不一样了。
  社会秩序非常正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世界里一直到1981年才开始实施的《学位条例》在1963年就发布了。
  在这之前,读完大学也可以读研究生,但是并没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这样的正规说法。
  华国和老大哥的交流没有中断,派出去的留学人员没有被撤回,他们都顺利完成学业,回来建设祖国。
  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华国和西方的交流也逐渐恢复,学术交流亦是如此,我们的科学家再次走出去之后就发现,我们不光没有落后,在很多研究上甚至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这个发现极为振奋人心!也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华国只是基础差点,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只要假以时日,华国必定起飞。而这个时间甚至不会太长!
  宁安经常通过报纸看到这些好消息,今年研究出新型战斗机,明年又出来了新型榴弹炮,这个时候正是需要提振国民信心的时候,这些消息都通过报纸公布出来,让大家知道国家的进步和强大,不必担心我们会再次被侵略,也不必惧怕我们会被世界大国孤立。
  我们厉害着呢!
  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全民一心搞建设!尽快把华国建设成世界一流强国。
  宁安问小桔子:“你给那些归国科学家塞的是什么资料?”
  小桔子说:“有一部分是同时期世界最先进,还有一些是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最多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没有更晚的了。”
  宁安:“……这就可以了。这个挂开的不算小。”
  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只问付出,不求回报,积极主动加班加点。
  谢长德和彭薇整天忙的团团转。
  老谢是研究数学的,这种基础科学的人才特别重要。不光要给大学生上课,还要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撰,参与一些项目的研究,每天早出晚归,回来以后还要一头扎进书房忙到半夜。
  彭薇也不遑多让,中西交流一开,翻译人才特别抢手。各个高校都成立了编译组,不光要把外文书籍翻译进来,也要把华国的书籍翻译成外文传播出去。
  我们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我们。
  工作更忙了,收入反而减少了。单位给的津贴,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稿费和出版费多。
  但是彭薇一点也不介意。他们这些人,当年不管是求学,还是搞实业,亦或者当笔杆子,甚至当暗杀者,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国家的崛起。
  那么多人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只是多出点力,难道不应该吗?
  一个繁荣强大的新华国,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老太太说:“你们俩放心忙工作,别的事情一概不用操心。”
  在原世界里于1964年就去世的老太太身体非常硬朗,在她去世后就离开了谢家的王姨也没有走,一直留在谢家帮忙。
  她本来就是个孤女,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是老太太收留了她。原世界里她也不想走的,只是谢长德和彭薇觉得局势有变,就让她先搬了出去,还给了她一笔钱置办房子。
  1965年春天,宁安初三下学期,正在带领全班同学努力奋斗备战中考。
  谢晏已经跳级进入到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正在准备论文答辩。而且,他获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
  他放弃了。
  谢家专门开了个家庭会议来讨论这件事。
  谢晏说:“放弃留学是我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彭薇说:“其实出去走走看看也不错,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人是什么生活水平,有了对比,才能有努力的动力。”
  这辈子,因为一直没有针对归国人员有什么行动,留学并不是一个敏感词。
  谢晏摇了摇头,说道:“早期的留学生出国,要么是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回来以后搞变革,要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回来以后走教书育人的路子。我现在出国学什么呢?革命已经完成,不需要了,技术我们也很先进,尤其是我选择的研究领域,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那我出国干什么?只是去看看西方的生活水平,那就更没必要。反正我们总是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方向很明确,只需要努力就行了。”
  他问宁安:“哥哥说的对不对?”
  “对!”
  宁安大声附和,同时表示:“我也不想让哥哥出国,我舍不得哥哥走。”
  “乖,哥哥也舍不得安安。”
  谢晏紧接着又说道:“我也舍不得爸妈和奶奶,一想到我要很久都见不到你们,我就觉得非常难过。”
  彭薇说:“不去就不去吧,其实我们也舍不得你。”
  尤其是,前面的那段大道理虽然听起来不太真诚,但是一点错没有。华国科学家真的超厉害的!
  老太太也赶忙说道:“对对对,舍不得呢。”
  这一出去,就是一两年、两三年见不着面,联系起来都不是太方便,她是真的舍不得。
  谢长德也没有出过国,对于出国这事更加没什么感觉,连劝都没劝,非常自然的接受了谢晏不出国的事实。
  第150章
  活在男主回忆里的炮灰工具人(18)
  65年夏天,宁安中考完毕,高中上哪所学校也已经定了下来,谢晏也确定了在本校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
  事情都尘埃落定,整个暑假就显得格外无所事事。谢长德和彭薇工作忙,整天不着家,谢晏在家里做翻译和写作,正好多赚点稿费,补上妈妈减少的那部分。
  生活水平绝对不能下降。
  必须保证安安想要什么就能买什么,不然他哪还配当哥哥?
  他从小跟着彭薇学外语,水平自不必说。其实宁安也可以做翻译,她自从来了谢家,也跟着彭薇学外语,水平相当不错。
  但是,她也很喜欢跟老太太一起聊天,听老人家讲古,俩人喝着冰镇汽水往躺椅上一靠,吹着风扇,翘着脚,别提多自在了。
  王姨一边干活一边参与聊天,看她俩吃太多冰的就去跟谢晏告状,让谢晏来管管她们。这是谢晏交给她的差事。她也觉得该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